新疆是中国玉雕重地。早在清朝初期,质地细腻、温润剔透,散发着油脂光泽的和田玉已作为皇家贡品而闻名天下。活跃在新疆的玉雕师们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所创作的玉雕作品更是呈现出与内地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其中,刘卫东便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不喜欢因循守旧的“刘琢磨”
  1986年,刘卫东进入新疆民族工艺美术厂玉雕车间工作并接触玉雕,他师从国家级玉雕大师、中国玉雕大师马进贵先生,学习玉雕至今。身为新疆第三代玉雕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研修班毕业的刘卫东一直是玉雕界“不安分”的人。
  早些年前,玉雕作品一直以稳妥的仿古为主,市场反应平淡,刘卫东的玉雕作品因其独特的质地与造型难被接受,然而他坚持自己独特的艺术直觉,不仅没调整创作思路,反而琢磨起许多更为特立独行的作品。
  与传统玉雕师的玉雕方式不同,刘卫东雕刻玉石时挑选上好的玉材精工细作,在形态上脱离玉雕旧有造型的束缚,不仅将古人画风、书法意趣与玉石天然形态相结合,甚至古代青铜器的图案、造型也被引入创作。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玉雕的需求更旺盛。原本仿古的玉雕逐渐在市场上冷落下来。刘卫东特立独行的玉雕作品在市场上悄然走俏,逐年升温。
  “主要是人们的生活在改善,思想在进步,品味也在改变,原本不被接受的东西逐步被正视起来”,提及作品价值升温,刘卫东如是说。
  2008年他创办了“刘琢磨”玉雕工作室。
  玉石和国人的性格很像
  谈到玉的价值,刘卫东说:“玉字从甲骨文出现到现在一直没变。中华上下五千年,很多东西都是被历史长河淹没,但是玉一直保存下来,而且地位很高。因为玉表面看起来很温润,但是质地很坚硬,跟中国人的性格很像。”
  玉雕不仅仅只是一种潜意识的表达,太个性张扬的作品没有市场,因循守旧的又没有价值,只能雕一些建立在传统题材上的新作品,这又和我们崇尚的中庸之道很贴切。

谈到玉雕的制作过程,刘卫东告诉记者:“以前在车间做器皿的时候,玉石不仅材料稀缺,制作工艺更是复杂,耗时很长。一件传神的玉器,可能是在十几种构思中遴选而出,可能是建立在几百件甚至几千件的雕刻实践上。这和我们的踏实勤恳的性格有关。”

  “现在一些人把玉世俗化了,以后的作品跟传统风格不一样,注重表达技巧更重要的是内涵,现代制作技艺的长足进步玉石雕刻水平的高低已经不再是单纯技艺高低的不同,更囊括创意、形态、寓意的比较。”对刘卫东来讲,玉雕已不再仅仅作为工艺品存在,更是人性与品格的写照。
  玉雕师是艺术家而非匠人
  刘卫东多年来坚持玉雕师是艺术家而非匠人的观点。
  “匠人只服务于一小撮特殊地位的人群,根据高官显贵的要求进行创作,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艺术家却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自由创作,有人接受就可以了,没必要对作品苛责太多,每个人的欣赏眼光都不一样。”

玉雕是一件富于创作性的工作。单纯精湛的工艺雕刻只能走古人的老路子,这样的玉雕师作品丰富,但难于产出精品。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的作品才是对玉雕技艺最好的传承,而这种传承的推动力则往往是艺术家而非匠人。

见多识广是艺术家区别于匠人的主要特征。博闻强识的艺术家才更擅于将个性融入作品中。

真心喜欢一件东西,不会在乎它的价格,这就是个性,也是玉雕行业里艺术家和匠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因为具有个性,所以产生价值。“对我个人而言,所谓的个性就是按我的意志合理地活着。”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