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伟谈的最多的就是关于淮派玉文化
“良玉假雕琢,好诗费吟哦。”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的这首《题郑宁夫玉轩诗卷》虽是以玉言诗,却也道出了传承几千年的道理:玉不琢,不成器。 徐州的玉雕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先人,就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雕制出精美的玉器制品,这些精美的玉器在国内外有着极广的影响力。如今,徐州有很多从事玉石设计雕刻的人员,并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梵响珠宝创始人张嘉伟就是其中之一。
爬墙头去玉雕厂看工人工作
从16岁开始从事玉雕行业,到现在整整20年,高级技师要求从业20年以上,他也是国家工艺品雕刻高级技师职称高级技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在从业的20年里,张嘉伟不少玉雕作品荣获《百花奖》、《神工奖》、《天工奖》、《玉龙奖》等奖项,在今年中国玉石器百花奖评选中,他的作品《大汉雄风》获得了金奖。
他说,小时候就喜欢玉石雕刻,他小学的隔壁是原徐州玉雕厂,平时不想上课就跟着同学爬墙头去玉雕厂看工人工作,常常为此着迷,不过他也为此没少挨家长打。张嘉伟也喜欢画画,这为他未来学习从事玉雕行业奠定了基础。
初中毕业后,张嘉伟如愿以偿考入了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玉雕专业,毕业后进入苏州玉雕厂工作,从最基本的开料、塑胚做起,了解了所有的工艺流程,为了提高技艺,他废寝忘食地干。两年后,张嘉伟离开玉雕厂,和师兄弟一起创业。
用品牌来支撑淮派玉雕中兴
2006年,张嘉伟回到徐州,开始自己单干,这一时期他一直在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他说玉器是具象的图形语言,不能仅限于小众的审美,而应来源于更多公众的审美喜好。艺术是相通的,所以他到西藏地区、英国、日本采风,到法国和意大利,从油画、建筑、雕塑等艺术中寻找灵感,到尼泊尔、印度,从佛教中寻根问道。
张嘉伟认为,玉器是最能体现“天人合一”,是大自然的选择与人文创意的有机结合。而汉代玉器则是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最辉煌的时期,古代玉器发展流变到两汉时期,无论是在种类、造型还是在工艺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张嘉伟说,徐州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是汉代玉雕的源起,“如果玉雕是宗教信仰,那么庙宇就在徐州,我们都是朝圣的信徒。”他说作为徐州人,有责任保护淮派玉雕,进行淮派玉雕的研究和史料整理,把汉代玉雕及玉文化作为徐州的名片来推广。
全国有4亿人爱玉,有150万商户,张嘉伟认为面对如此大的一个产业链,徐州拥有这么好的人文基础,却没有人对汉代玉雕的整理发扬进行理性思考。
在有了这些想法之后,张嘉伟发现徐州还没有一个本地的玉雕品牌来支撑这个理想,于是他注册了梵响珠宝这样一个品牌来逐步实现他的目标。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张嘉伟的做法虽然得到了很大认同,但也遭受了一些非议,不过他依然坚持精雕细选,自己生产的玉器不是作为商品,而是作为艺术品来对待。
设计是玉雕的灵魂
学习的道路永无止境。2011年,张嘉伟到上海工艺美院进行进修,他说在市场上已经行走到一定的高度,就需要在艺术的道路上进行再思考,沉淀,他说这次学习是全国玉雕大师的集会,他吸收外地更先进的理论经验,也把淮派玉雕的精髓推介出去。
张嘉伟认为玉雕是通过作品表达对人生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如今的玉雕兼收并蓄既要有时代感,又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在若干年后都能HOLD住,人在玉面前都不过是过客。张嘉伟拿起桌上的一件玉摆件,他说这是一个朋友送来让他修改的,这个玉摆件是一只鹰翱翔在天空,但是该细的不细、该粗的不粗,造成大线条不够磅礴、小线条不够细腻。“玉需要内敛,就如同国学文化,讲究含蓄,而这个摆件皮色太艳,与玉文化本身的底蕴相冲突,所以我改的时候要把艳的部分收一下,把雅的部分托一下。”他说,他最后会把这个鹰改成一个叼着毛笔的鹦鹉,下面的托做成一个砚台,取“文武双全”之意。
在采访中,张嘉伟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不断地表述着他对淮派玉文化 和对玉器设计雕刻的感悟,他的宏图大略在胸中已经了然。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