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涛原籍绍兴,现居苏州,受家风影响,自幼琢玉。后毕业于苏州工艺美院,师从陆爱风先生,现为最年轻的浙江省玉石雕刻大师。
李海涛以为,和田籽料本自然造物,古拙淳朴。如果为了炫技,而在原本完美无暇的玉料上施以繁复工艺,那么玉石原本之美也就被破坏了。世上本无完美无瑕之物,但玉石中每一根水线,每一条裂纹,每一点皮色,都有可利用之处。这些都如同玉石的语言,只有静静聆听,静心体会,才能找到合适的设计,因材施艺。
和田籽料产于新疆玉龙喀什河中,部分籽料因千万年来都浸在河床之中,所以表面会被淤泥中的矿物侵蚀,产生颜色各异的皮色。这也为玉石雕刻者们提供了广泛的创作空间。《丹凤朝阳》这件作品,便是利用了和田籽料皮色浓淡的特点,随“色”而为。
《鹤影》与《伏虎》也同样是利用了和田籽料中颜色的特性。特别指出作品《鹤影》材质中有一小裂,李海涛将之设计为鹤腿,构思巧妙。
《潜龙出渊》这件作品,牌料双面皆有水线。设计时利用山石与流水将其破除。潜龙勿用与或跃在渊,都是《易经》中用以表述事物发展的两个状态。合二为一,取意《潜龙出渊》,也是对自身的一种期待与鼓励。何时当潜,何时可出,拿捏却又非易事。然而古代先哲们似乎又早已给了我们答案。“相时而动,量力而出,”便是儒家思想对于《易经》很好的继承与发展。
天然和田籽料中除了常有水线之外,浆点也是在创作过程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不拘一格》这件作品的缘自一块密布浆点的废料。李海涛使用镂空雕技法,在去除所有浆点之的同时,依据料形,雕琢飞龙破格而出。作品的立意则源于龚自珍《己亥杂诗》。“规行矩步,只会裹足不前, 破格而出,方可飞身成龙。”
不过分追求作品的内涵,而纯粹的表达主观以为美的事物,也许更接近艺术本身。
李海涛本西方雕塑专业,所以在玉雕创作中,常会融入一些西方雕塑块面结构的元素,这是一种探索与尝试。
《马首》的材质是块边角料,如果按照目前主流的做法,将其棱角磨圆而做成水滴形吊坠,浪费颇多。李海涛索性保留其平面,以相似的块面归纳马首的各部分结构,反而更符合马硬朗的线条。这为雕玉中常见的三角形边角料,提供了不常见的设计方案。
《望天吼新作》同样也是一块边角料,在保证大型不变的前提下,采用了曲线处理方案。同样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此类设计方法,需要建立在对事物本体有较高理解之上。通过自身对美的理解,表达出来。
我国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所产的玛瑙,颜色丰富,形态各异,储量丰富,是实施创作的理想载体。《顺流逆流》这件作品,有双重含义,当把玩于掌心时,鱼向上而游,寓意逆流而上是为执着。当挂在腰间时,鱼向下而游,寓意顺流而为是放下。
《紫气“冬”来》与《卧牛》,都利用了阿拉善玛瑙丰富的颜色。
工艺之外,更重要的则是作品的内涵。古人佩玉,往往以玉自比。以白璧之无瑕,喻洁身之自好。然而这更多的,是看中和田玉本身的材料特性,对于作品内涵的认可,深度有限。李海涛所做的,便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儒、释、道思想,用玉雕的语言表达出来。
如《潜龙出渊》,便是出自《易经》,潜龙勿用、或跃在渊是事物发展的两个状态,物极必反则是《易经》主旨;《丹凤朝阳》则融入了儒家经典,比喻事物间的相互感应,表达了对贤才逢明时的期盼;再如《顺流逆流》,缘自古代士大夫与世推移的处世之道,在今天仍然适用。
在李海涛看来,艺术作品,是一种表达,表达感情、情绪和思想,画家通过纸笔,音乐人通过器乐,摄影师通过镜头,舞蹈家通过肢体,而李海涛通过玉雕。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