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清茶,一瓶雏菊;一边是电脑里放着轻快的音乐,一边是机器打磨玉石的嗡嗡声,在这样一个充满着生活气息的工作室,我们见到了胡慧君大师。

如果说大师都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那胡慧君大师的朴实无华跟这个群体甚是不搭。一件简单的米白色风衣,随性自然的发型,让人觉得眼前的这人跟一般的家庭主妇没有任何区别,没有大师的架子,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平静而不失激情,内敛而又思维活跃。胡大师的随和、健谈很快就把我们带入了她的世界。

绘画天赋 与生俱来

胡大师1971年出生于建德,在那个年代女孩子能上学已经是件很幸运的事情,但是上小学时她就“不务正业”,喜欢上了绘画,见到周围的事物都喜欢细心观察、临摹,没有人教,纯粹是爱好。父母也因为她把心思放在了绘画上而恼羞成怒,曾经拿着棍子满村子追着她打。一边说着她还跟我们比划着棍子的大小。

虽然如此,她还是不放弃她的爱好。1987年初中毕业后,她考进了位于建德的杭州玉雕厂,她回忆说当时有将近200人报名,大家都带上了作品,而她却什么都没准备,就现场临摹了两幅画。考试后最终录取了40几人,她是其中年纪最小的那一个。在杭州玉雕厂,她分配在人物雕刻部,那是雕刻难度最大、销售又最不好的部门,但是她相信玉雕是互通的,把最难的技术掌握了,别的题材就会融会贯通。这一学就是6年,这6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使她有了扎实的基本功。也正是在那里,她结识了现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翁祝红。

潜心玉雕 扎根良渚

94年玉雕厂出来后,当时的杭州工艺品厂的老板看她是个好苗子,便把她请到厂里做玉雕师傅,这两年也主要是进行玉石雕刻,但是在胡慧君看来,这些工艺品更多的是采用传统方式,拿出去当做普通商品,而她自己早已萌生出了一个新的念头,那就是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构思和理念,赋予作品以艺术灵魂,于是96年她就成立了个人工作室“晶玉工坊”。

image

2010年6月,在偶然的机会下又遇见了十几年没见的翁祝红,在得知她正一人创办工作室的后,翁大师便于2011年邀请她到良渚玉文化园。园区优美的环境与浓厚的玉雕创作氛围吸引了她,来到良渚后,她与其他玉雕大师多了交流,而且借助浙江省玉石首饰行业协会这一平台,每年都参与良渚杯玉雕精品展,白玉作品得到了高度评价,2012年被评为了浙江省玉石雕刻大师。

淡泊明志 夷然自若

胡大师是个健谈而又随和的人,在我们谈话的过程中,有徒弟拿着玉料来请教她,她便耐心且细致地教导,这场面只让我想起一句“润物细无声”。在旁人看来,玉石雕刻无疑是枯燥又乏味的,但对胡大师而言,当面对着一块许久没有创作灵感的玉石突然有了文思涌动的感觉时,那是兴奋的。马上坐下来创作,经常一坐就是半天,连吃饭在她看来都是多余的。她说很享受这样的过程。

玉石雕刻这一行业需要足够的韧性和耐心,当时和胡大师一起进杭州玉雕厂的40几人,如今仍在从事玉雕工作的只剩12人,女性更是少之又少,而胡大师却坚持到了现在。当被问到这几十年间是否迷惘过,她说起了一段至今仍会让她眼眶泛红的经历。2000年前后,母亲因病去世,父亲也生病,全家的重担一下子就全落在了她身上,顿时觉得心力交瘁。她回忆说母亲办葬礼的时候她都没有哭,直到坐上回杭州的车,看到渐渐远去的家,眼泪就再也止不住地下来了。一向乐观坚强的她得了抑郁症,但是她还是扛过了那段人生最艰难的岁月,她没有放弃玉雕,而是通过玉雕让自己百折不摧。或许只有经历过人生坎坷的人才能有那份夷然自若的心境,而胡大师如今的生活态度正是应了那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