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做商人,只为花丝传承,花丝行里的“程观音”。
2015年,刚至七旬的花丝镶嵌大师程淑美,依旧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工作的起来一点都不含糊,从画图、审样稿、选材质到上手掐丝没有不经过她过目的。对于程淑美来讲,从16岁进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习花丝镶嵌算起,她已经在这个行当已干了50多年了。对自己的“资深”身份,她笑着说:“我还是个学生,活到老,学到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花丝镶嵌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程淑美
跨进门:与花丝结缘
程淑美出身于工人家庭,幼时的她常拿着外祖父的油漆彩画的色谱看着玩儿,小人书、连环画报是她的最爱。“那时,我最喜欢照着书画小人儿,尤其喜欢画仕女。上小学时,还特别喜欢手工劳动课,绣花,做各种手工艺的小玩艺儿,黑板报我也画。初中时候,除了在美术课上学习素描、水彩画外,还在课余时间自己创作作品。”那时,程淑美的梦想是将来当个画家。
“金”与“火”的艺术
为了画家梦,1962年初中毕业后,程淑美考进了北京工艺美术学校,但是进去了才知“工艺”不是自己所想的简单。“进学校以后工艺两个字是在美术的前面的,主要是工艺,进学校以后就觉得哎呀怎么跟想的不一样,有玉雕、牙雕、花丝镶嵌、景泰蓝,不是纯美术,当不了画家。”
面临突如其来的专业名词,程淑美感到有点发蒙,更多的是对“工艺美术”的不解。当时,同学中流行这样的比喻:玉雕叫蹬三轮的,花丝镶嵌就是吹煤油灯的。因为花丝制作过程中不断要用火烧,用嘴吹以控制火的大小与方向,经常满脸黑还累人,不少同学一听就打了退堂鼓。
程淑美在设计线描稿
所幸的是,学校老师带着大家去故宫授课,当程淑美亲眼看到珍宝馆里这些个皇家文物,那些闪闪发光的金银器皿,珍珠翡翠,还有金丝凤冠、象牙玉雕,各类举世无双的工艺佳作,她一下子被先辈艺人的绝技震惊了。“这么精美的艺术品是怎么做出来的?这比纯美术高尚,还要悠久,这是咱们最代表国家文化的作品。”正是从那一刻开始,程淑美从心里接纳并喜欢上了花丝。
工艺美校是半工半读的教学方式,三年级开始就由原通州花丝厂的吕振芳师傅教导花丝镶嵌的入门技术,比如掐丝、吹灯焊接、最后制作小件成品。一个人一双手一张嘴,每天跟金银铜火打交道。吹了一年煤油灯后,程淑美去到了通州花丝厂实习,得到国家级首饰设计大师吴可南指导,她跟工人一样下车间干活,一样背生产任务。“做花丝离不开火,一天下来,脸都被烟熏黑了,手被灼伤是家常便饭。”在生产第一线得到了设计与生产结合的锻炼,为程淑美后来的专业深造和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累丝提梁壶
从工艺美校毕业后,程淑美分配到北京工艺美术工厂花丝镶嵌车间工作,但考虑到自己学习雕塑课较少,程淑美于是决定先去玉器车间“深造”。“玉器的制作离不开水,每个人的机器就是一台水凳,我在凉水的浸泡中一干就是13年。当时正值文革期间,玉雕行业‘四大怪’之一的何荣下放到这个班组干活儿,我有幸得到指点。玉雕是最练人的技术,就因为把玉雕的技术掌握了,所以造型能力就提高了很多,一直到现在我创作的观音、创作的人物、动物的造型都是受益于当时玉雕的学习。”
程观音:独创“程氏花丝”
花丝镶嵌,是以金银等贵重金属为载体并配以珠宝玉石的花丝镶嵌工艺,在战国时便已出现,汉代称为“焊缀金珠”,唐朝称为“细金”,明清时在北京达到巅峰,成为“燕京八绝”之一。发展至今,花丝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而由北京市工美协会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程淑美命名的“程式花丝”,因其独树一帜的风格特点,更是成为了当代花丝技艺的代表。
“上世纪80年代,是我们花丝镶嵌最辉煌的时候,作品品种很多,有鸟类、走兽、鱼虾类,还有器皿类、吉祥摆件、仕女人物、古代武士以及观音、释迦佛造像等。那时,产品几乎都是按客户的要求定做,我的观音作品很有影响,所以设计得最多。”
1989年 程淑美获奖作品《白衣大士》
1989年,《白衣大士》为程淑美斩获了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一位台湾富商一下子订了400件,轰动北京工艺美术界。如今,与花丝有关的人,只要一提起观音造像,想到的必是程淑美。作为花丝镶嵌观世音造像的第一人,程淑美在行业里被称为“程观音”。
观音线稿
做泥胎
那为什么唯独程淑美的花丝观音可以经久不衰,享誉盛名呢?在采访中,程淑美反复提及的原则就是“佛教仪轨”。对于观音的设计,她做了很多研究,首先将观音的头身比例按照正常产品尺寸设定为6个半到7个头的高度,面相比例更是精致到分毫:“佛的眉毛是眉如满月,不能太立也不能太下垂。它像满月一样,是那种弧线的,眼睛是下垂的,不能睁得大大的。我在设计眼睛的时候,特别注意上眼睑的角度。而观音的造像和仕女的造像不一样,仕女要讲削肩,是S形动态,佛的造像不是,佛的造像一定要端庄,不能太妩媚。”
普渡观音(局部)
悉心雕琢,再施以彩绘,观音“五相”,即慈悲相、智慧相、庄严相、德相、福相跃然灵现,而整件造像最繁复的工艺亮点便是由四层花丝繁复交叠的佛光,缠枝莲立体精美,透空点蓝的云头,火焰熊熊, 庄严万千,可谓集中了花丝工艺的所有技法,极为费工费时:“做一个佛光要两三个人分工,有的做花头的,有的做填下面的地子,有的做火焰。每一层花瓣它都是细细的花丝,然后有编丝去焊接好,然后六七层的花瓣就要给它叠加起来再焊在一起,再把这些花头再焊在佛光的地子上,一个佛光要焊很多次才完成。”
仔细叠加佛光
此外,另一大工艺亮点便是全身薄如蝉翼,“衣带当风”的银质天衣。为了使天衣呈现丝质的效果,工人需要一刀一刀的錾刻出不足0.1毫米的沙地,必须非常均匀,做出丝绸的质感来。而每一次錾活都需磨制新刀,这样细致的工艺更是十分费眼,观察老师傅的工作台便可知花丝行话里“一屉眼镜几屉錾”果真是所言非虚。
普渡观音
就是这般悉心制作下的观世音,相貌端庄慈祥,身环佛光,手持净瓶杨柳,庄严立于莲花之上,尽现普度众生的万千气象。“当时有的客户请了两尊捐赠给普陀山了,当时住持看了我们这个菩萨像观音像以后就非常喜欢,他说我看了这么多的观音的造像,你们这个造像是最好的,得到普陀山住持的肯定,我心里头特别的欣慰。”采访中,程淑美提及获得的赞誉很是高兴。
非遗传承:要把花丝镶嵌做一辈子
在大多数的工美行业中,五六十岁已经是退休年龄,可在“八绝”里,四十岁算年轻人,五六十岁的才是主力军。花丝镶嵌艺人,绝大多数50岁以上,但是再过5年、10年,技术好的师傅也都要回家养老了。学起来难、工作条件艰苦、干出名堂不易,正是花丝镶嵌技艺后继乏人的原因。谈到培养传人,程淑美说:“学手艺太苦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多孩子都吃不了那个苦。所以,我选徒弟的第一标准是能把花丝镶嵌做一辈子,能把这门技艺一代代地传下去”,对传承人匮乏的忧虑正在其中。现在,程淑美的大师工作室实际上是全家上阵——他的爱人,也在工美行业干了一辈子的高振声一直在她身边鼎力相助,儿子高欣程则成了正式拜她为师的徒弟。
芝兰文房宝车
从2000年退休,作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程淑美还肩负着传承的重担,因而成立了工作室。“到了今年已经15个年头了,回想成立初期,不到一千块钱的退休金,要租房子,买设备,选材料,带徒弟还得要给工资,压力非常大。”由于没客源,程淑美的工作室曾一度陷入困境,为了能让工作室持续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花丝镶嵌,只好自己跑市场。
“当时有的报纸记者采访我,最后报纸登出来了,我一看就笑了:‘大师无奈,当商人’,的确实是这么回事。说我们光是做那些高端的东西,那个是又费材料又耗工时,不开支是不行的,所以要当商人,要做一些低端的东西,要去走市场,要寻找销路,不仅那个时候这样,现在也还要这样。”维持住基本的运转,才可以有时间和精力、财力来做高端的东西。
程淑美工作室
“高端定制是显示咱们传承技艺的,是继承老祖宗几千年以来的技艺,这个咱们不能丢,要做,但是接地气的东西也要做,就是大众欢迎的东西,包括壶,还有一些首饰这些都是大家非常喜欢的,我们也做了很多,有的时候也会根据个人的喜好来设计产品。”2014年11月,国母彭丽媛邀请来华出席亚太经合的嘉宾参观颐和园,一起观赏“燕京绝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其中就有花丝镶嵌。
“政府出台保护传统工艺美术以来,真正落实到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才是近不到十年的时间,慢慢的才达到今天这个关注的程度,九月底,政协的副主席来公司参观考察,临走的时候特意问有什么困难”。程淑美向领导反映,非遗传承不同于其他工业品,应该与科研单位的标准来定税收才合理,否则压力太大。
APEC期间彭丽媛观赏程淑美花丝制作
结语:将一根根花丝变成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其工艺之繁复确实令人难以想象,一件新作光设计画稿就要三四十天,每一个装饰、每一朵花形都要单独出一张设计图纸……从当初的地下工作室发展为如今小有规模的工厂,程淑美走向了属于新时代工艺美术发展的艺术传承之路。而事业的起色与近两年工美行业逐步的复苏也离不开,更是让这位投身花丝五十余年的老人备感欣慰,“将来的政策会越来越好,政府越来越重视。现在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要把文化提到更高的层面上来,将来文化产业会成为一项支柱产业,我们也满怀信心等着更好更多的政策支持工美的发展”。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