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 珠宝首饰设计师  程园

 程园,1998年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设计专业,大学毕业后曾任北京古典艺术有限公司(观复博物馆)设计师,师从当代首屈一指的大收藏家马未都先生,2006年创建了“呈元服饰工作室”,本着新颖、典雅、传统、现代的综合理念,致力于既有当代性又有民族性的个性化首饰设计。

从收集古代饰物到设计创作的三部曲

本期分享嘉宾 /程园

 我认为爱美是人的天性,珠宝首饰是人人都应该都可以佩戴的。像原始人、半坡或者更古老的人群,他们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就已经动手将搜集来的美丽的材质制作成首饰了。

我一直觉得首饰应该是使人从心底里感到开心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尽管太过华丽的珠宝容易让人们拉开距离,甚至在古代就成为了划分等级的一个媒介。但我认为美丽珍贵的东西谁都喜欢,一件成功的首饰作品一定要佩戴到人的身上,给佩戴者带去自信,带去美丽,带去愉悦的心情,才能证明这件作品是成功的了。

《来仪阁系列》

我的作品自然而然地划分成了三个大的系列。这些作品并不是刻意按照某种特定题材而作,可能在设计过程中,一会儿是这么一种设计心情,设计出来的就是符合这种心情的风格;可能过一段时间又看了某一个电影,或者听了某一段音乐,马上就切换到另一种心境,设计出来就是另外一种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心境的变换,慢慢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回顾,自然而然就分成了三个大的系列。

第一个系列叫作《来仪阁》,有凤来仪的意思,这个系列主要是来自于我长期收集的一些古老的材料,包括古老的玉器、翡翠、各种配件,它们都带有各自时代的气息,都有美好寓意的图案,像这一类东西我要专门去感受它,去读懂它,要顺势而行,顺着它的感觉,去把它完善,同时要考虑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着装方式,要做一个有机的搭配和结合。

这一类材质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当我们将一件不可再生的珍贵的物件作为设计主体,产生创意,并进行适合于现代生活的设计的时候,它也就拥有了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同时也有佩戴的价值。

当我大学刚毕业,那个时候还比较年轻,整天都在玩这种古董玩意的时候,好多人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一个女孩子喜欢这些古老的破破烂烂的东西?回过头来再看的话,这和我的成长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从小可能因为父亲在美术圈做美术研究,身边全是一些艺术家、画家,我又是独生子女,父母一忙起来,我就是一个人玩了。然后就在家里翻箱倒柜,从爷爷留下的箱子里翻出来很多明清的佩饰,像翡翠画片,象牙的冒环,各种各样的东西,甚至各种形状的老钥匙,都吸引我,我就把这些东西收集在一起,归到我自己的一个地方,包括我妈扣子盒里面一些漂亮的贝壳扣子,也都成了我的收藏品。

小时候父亲常带着我出去,有时去某个博物馆,也有时去艺术馆或者文管所这类地方,然后把我扔到院子里随我到处乱窜到处看,可能这就是我对这些古老的东西最初的认识。

我是不知不觉的就深深的被这种古老的文化的魅力所吸引。不过要说到正式学画,说起来蛮可笑的,因为那个时候条件不好,我从小生长的院子是山西省国画院,是国家机关,里面基本上全是一些国画家,但是它当时那个院子都是平房,一间是画室另一间就是住家。同院的画家忍受不了我们这些孩子的吵闹,于是找了一间房子把我们全部关起来,请了专业的老师教我们画画,每个人一开始就是自由创作,我记得我当时最喜欢画的就是两样,一个是青山绿水,另外一个是自由市场。因为曾经还住过一个地方,楼下就是一个自由市场,天天没事儿趴在楼上看形形色色的人,一直到现在我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必去的三个场所,一个是博物馆,一个是古玩城,再一个是民生大卖场,我觉得这是最真实的反应当地人生活文化特征的地方,不像大多数人都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

《来仪阁系列》

我从小就比较喜欢各种东西的搭配,包括去看一些古代的壁画,古代的雕塑,也比较注重各个时期人物的形象和他们的服装,各种色彩是怎么组合怎么搭配的,我就想,要是有一个专门教这方面的学校就好了,结果等我考学的时候还真就有这么一个学校,但是当时还不是叫珠宝设计,而是服饰设计专业,我是这个专业的第二届学生,当时的老师是现在在清华美院的教首饰设计的唐绪祥老师,还有他的夫人杨园老师,这两位老师都是老一辈的,从工艺美院学出来的,基本功特别扎实,特别关注传统文化,包括后来在北京服装学院建立了全国最棒的一家民族服饰博物馆。

所以在两位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能够非常深入的接触到实物,系统的学习了解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服装,从服装到服饰,从工艺到材料,还有各种图案,各种材质之间的区别和搭配。在北京上学期间,每到假日就去潘家园看各种地摊的东西。当时地摊上有银饰、雕件,包括一些好玩的手工艺品,那时候假货相对较少,真货还是比较多的。

不一定要买,但是去看,去摸,去感受,去学习,比如说那些银饰,基本上是传统的手法錾刻的,现在不一样,现在都是雕蜡,铸造,甚至3D建模,3D打印。在古代的时候,最省料,最容易出效果的方式就是錾刻。我记得当时唐老师去日本专门学了一年的设计,他们学习是比较偏传统的,所以唐老师非常注重自己动手,他回国之后重点建立了一个金工教室,就专门给大家上錾刻课。

 像我设计的《来仪阁》系列,偏传统,因为好多材质就是我收集的一些古老玉花,老的翡翠,在这个基础上做延伸的。因为从小在西安长大,汉唐文化接触的比较多,后来到了北京,感受到的是明清皇帝家的氛围,这两种文化底蕴还是很不一样的,他们之间很有撞击感。

        我个人比较喜欢唐代的那种大气和包容。唐代的事物给我很多启发,因为那个时候是非常开放的,很多人说现在跟唐朝有类似之处,可能是说经济的繁荣度和对外交流的程度,但是我觉得唐代人的那种大气和自信,是我们现代人没有的。

《来仪阁系列》

       这些材质在选用的时候我是经过认真的研究的,比如说叫八仙捧寿大象牌,首先脖子两侧那两个像翅膀一样造型的玉片是明代的,一边刻了四个小仙人,就是八仙分成的左右两片,一边四个,它是明代簪子上的一个主石,八仙又有八仙贺寿这种吉祥的寓意,当我有了下面这些,比如说牡丹象征富贵,这两片是清代的,到最底下的万寿菊,因为菊花也是象征长寿的,这一块也是明代透雕的拉丝工的牌子。

        有了这些东西之后我这个设计才慢慢显示出雏形,经过一番色彩搭配、比例关系的来回斟酌,然后给它组合成这么一个外轮廓,做成比较现代,但是又有细节,又有文化内涵,同是它又是古董的玉,它的色泽质地又比较一致,能形成一个整体。

这件比较大,当时就想着做一件展示性,视觉冲击力比较强的一个作品,我比较喜欢和田玉,但是一开始还是偏爱原籽的,因为原籽的图案更容易给我一个想象的空间。

 这一组叫远山系列,这只手镯是用纯花丝工艺制作的,上面选用的几颗和田原籽上的图案就特别像山水画,像宋代山水画里面的一些远山。这一对也是一个大的和田籽料上切下来的玉皮,是被别人淘汰下来的,其实它要是做工艺品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但是这上面有非常自然的图案,非常美,我就把它利用起来,磨制成像画轴一样的挂轴。

 这种色调比较统一,不是那种特别有视觉冲击力的华丽的西式风格,但是它带给人的心灵的这种感受,比较丰富,给人想象力空间大,我比较喜欢这种的。

 所以说,虽然是用一些古老的材料,但你也要去读它,知道它的特性再去做设计。

我现在用的只是传统的,祖先留下来的一些美丽的元素,做适合现在的设计,以前的那种用法已经不适合我们现代人,比如那个簪子,当时可能是用金银做底托,上面的空隙里坠满了各种小碧玺、翡翠小片片,包括一些珍珠,工艺繁复,但是现代的做法是要提纯,归纳,核心思想要统一,不能乱,要给它们做简化。

我的第二个系列叫做《玄珠阁》,它的来源是我大学毕业以后找工作,有朋友推荐去琉璃厂,马未都先生的观复博物馆设在琉璃厂,我就是去那儿工作了两年。在观复博物馆工作两年的时间,其实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包括收集整理很多刺绣、古代的银饰等等,也做过一些专题的展览。跟在马先生身边,有机会经常上手一些各种时期的器物,哪些真,哪些假,哪些有什么背后的故事,就听他一些讲解,收获还是比较大的。

当时我也负责开发一些商品,这些商品就更加有意思了,比如说像明清的一些刺绣,怎么把它装裱成画框,后来这种形式广为流传,我不敢说是我独创的,但是我确实是做了大量的设计,也卖到世界各地。还有经过我手收集收藏的古老的银饰,当时也办了一次古代银饰展。

后来到2005年2006年的时候,当时有一批从阿富汗古波斯来的商人,把一些以前都是往西方国家卖的这种西亚的古珠子带到中国来,当时我已经离开了观复博物馆了,但是他们的副总邀请我再回去,帮他们把这些珠子整理设计成新的饰品。我当时已经自己在开广告公司了,不过一看到这些东西就非常非常的感兴趣,于是我专门腾出来一间屋子,买了一个巨大的保险柜,白天就把它们锁在保险柜里,晚上等员工们走了之后打开,把珠子铺的满地都是。这些期间有同学朋友来家里玩,说搞了一屋子破烂,乱七八糟,我却很入迷,一边查资料,一边欣赏这些颜色别致,材质稀奇的珠子。

我记得这一件是我第一个小小的尝试。因为当时是秋冬季节,所以我就做一个别致的毛衣链,后来就越做越起劲,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可是这些珠子当你接触多了就会发现,他们之间还是有很明显的时代差异的,年代离得太久远的东西是搭不到一起的,于是我又针对珠子进行各种研究、梳理和学习,买各种资料参考。西亚古珠当时在国内还是比较空白,后来也是通过朋友,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研究员编的《世界珠子研究史》,才大致有一个脉络。

 每一个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设计师要建立一个系统的时空轴,从古至今,你不仅要看自己的文化,还要从中到西看世界的文化,实际在2010年我办个人展的时候,《来仪阁》系列和《玄珠阁》系列就已经形成了。

《来仪阁》系列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当初因为接触到明清的材料比较多,所以呈现出来的明清风格的设计比较多。其实因为材料的问题,后来我又逐步收了一些唐,战汉的东西,风格也就继续往上延伸。

珠子是最古老的装饰,原始人从旧石器时代就会打制石器,那个时候冶金技术还没有,那么怎么来装饰自己呢?他用他所能收集到的材料,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打孔,然后用皮绳或者是草绳穿起来,那么怎么把它穿的美丽,去获得别人的眼球,这就是我们先人动了脑筋的。

古人为了制作这些美丽的物品是不惜代价付出的,难以想象,因为当时的条件比较简陋,工艺简单,比如说他为了展现他的耐心,技巧,他要磨一根玛瑙的管子,因为当时玛瑙可能是比较坚硬的材质了,怎么把它打出一个大形状,然后再进一步打磨光滑,打孔穿到项链上,越长的管子,说明他花费的功夫越大,展示他的技巧更强,自豪感,自信感就更强。

 看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早期的都是以珠子的穿结为雏形的首饰形式。玩珠子的时间一久,就越追越早,之后就追寻到两河流域,他们这个文化还是非常了不得的。在距今4000年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冶金技术,当时金饰品的工艺已经惊为天人了。

透过这些美丽的事物,美丽的珠子,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人共有的那颗爱美之心,包括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各种珠子之间的贸易,所以到明代时期航海大发达的时候,贸易珠子就油然而生。像这种在我国叫做炸珠的工艺,是把金丝吹成特别特别小的小点点,用这些小点点形成一种肌理再去堆积成图案,焊在金饰品上。这种工艺在距今6000年前的两河流域就已经有了,而且是超级的细腻,后人无法超越。

这就体现出人类对美的这种追求是不遗余力的,在你了解足够多,看的足够多,自己本文明和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所制造的这些美丽的东西的时候,你就有了清晰的了解。你可以想清楚我们是处在怎么样的一个历史环境里,人类的发展,包括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了一个大概什么样的程度,在这个大环境下,大体信息下,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设计师,或者优秀的设计师,自己去找这个定位,我觉得在这个系统之下,我觉得定位是比较好的。

其实做到最后的时候,我的一些设计我都不知道该往哪个系列里分了,之后各种信息它会融合,结合在一起产生一个新的系列。

我就是觉得传统文化只是一颗小种子,你可以由自己熟悉的文化作为起点,再去延伸,要把它从上到下,尽你的能力,去读懂它读通它,结合你现在所生活的时代特征,同时要与世界文化的比对,这个架构要建立起来,要比较清晰,从宏观一点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我们这个时代的设计师,应该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世界文化是在不断地交融,不断地多元化发展,我觉得最高境界的事物,不仅仅只停留在唯美这个阶段,最关键还是能够打动人心。

同时我认为,不管你是用简洁的手法还是写实的手法,这都是你在用一个你自己的语言而已,关键是你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我认为现在的中国设计师蛮有优势的,我们有那么雄厚的传统文化的精神系统,作为一个支柱,作为一个根基,同时你可以去深挖和吸收很丰富的世界各地的各种文明,各种文化各种技术,我希望大家现在能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做好我们自己,要有自信,有了自信就可以去包容。

程园与群友互动

群友:老师您好,刚刚您提到关键是如何表达思想,可以再多讲一些您的看法吗?

程园:表达思想就是看你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思想。我说过好的设计其实应该像一个使者,它会带你走进这个首饰背后所要传达的那个精神境界,所以我反复强调,你要建立一个时空的架构,不一定要像考古学家一样,研究的那么深入仔细,也不需要去背年代表,但是你一定要对美术史有了解,中国历朝历代,它为什么是那样一种风格,一定是跟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包括人的思想相关联的,同时其他世界角落的人,又是怎样生活的,我们和他们之间有没有发生过什么样的联系和交流。

通过欣赏和把玩这些古老的饰品,不管是来自于哪个朝代,或者是哪个文明,它都能引发你去思考和探究,它背后的一些东西,这个和文学作品还有音乐,都是相同的,还有就是可能我对绘画相对比较熟悉一些,我会经常拿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和饰品做一个比对。

群友:炸珠工艺是源于中国什么时期?曾经在上海的一个首饰博物馆里看到介绍这个古老工艺是西方的。

程园:中国的炸珠工艺是从西方传来的,可能在战汉的时候我们这边也学习西方的方法在做,到唐代的时候用的比较广泛。

群友:感谢程园老师的精彩分享!

程园:谢谢大家,谢谢斑马先生的邀请!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