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勇大师工作照 

扳指在古代的名字是“韘”,她是射箭时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以保护拇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专用器物。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韘”字的解释是:“韘,射决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韦系,著右巨指。”考古证明,从前的玉韘只为极少数高级军事统帅所使用和佩戴,以象征其权力和地位。

1976 年妇好墓发掘之后,大量珍贵的玉器出土,引起学界高度重視,其中有且仅有一件精美的韘形器,这就是迄今为止在考古中发现的最早玉韘了。这件玉韘呈深绿色,略带褐斑,其形状若柱中空,可套入成年人的拇指。上端前高后低,成一斜面形,下端平齐,正面雕兽面纹,兽目下有两个可穿细绳的小孔,将绳系于手腕可防脱落。背面下部有一条凹槽,可纳入弓弦,其上可见弦索磨痕。这是一件实用之物。另外,在河南三门峡发掘的西周虢季墓中也出土了两枚玉韘,形制和妇好墓的玉韘基本相同。

       而渐渐到了东周战国时代,韘器的形制已迥然不同,也就是说,原具射箭实用功能的扳指,从此开始分化出佩戴装饰功能的扳指了。
image

       发展到了汉代的时候,玉韘之风格越发的千娇百媚、万花齐放了,她们无不鲜明的彰显出当年的时代特色。细察中国古玉韘所呈现的形制与纹饰,她不但是种极富特色的艺术形态,也往往映现出中国文化史的重要表徵。因此,玉扳指不但蕴涵着广泛而深邃的社会文化与时代精神,同时也体现出了人类生活哲学与美学的主要成分。
       两汉的玉韘纹饰,以“龙螭游云”最为盛行。龙、螭在古代神话中皆为水神,最具兴云致雨的神力,所以,玉韘中的龙与螭,每每凸露双睛、分外传神,躯体雄健、气势磅礴,飞腾盘旋于瑞气祥云之中,充满了激荡狂澜的力量美和宛转悠扬的姿态美,生动的表现出古人“天行健以自强不息”的生命观。同时,在汉代也弥漫着崇仙奉道之风,世人争言神仙方术,每为常态。是以扳指主人冀期“乘云气,御飞龙”以遨游云天,成为世外神人、羽化登仙。透过“龙螭游云”的纹饰,传达生动而绮丽的仙道思想,其精神内涵是建立在神与人和谐的理想中,也正表达了中国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image
       玉韘的演变如同一面镜子,她能反射出一个时代的社会观念、世俗情感和宗教信仰,对后世体验先民的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由古至今所有的玉韘文化,皆我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经典——她质地名贵、风韵华美,精雕细刻、造诣惊天,奇葩竞放、姹紫嫣红,是人类艺术文化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一道亮丽风景。即使到了今天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候,她也没有被其它物件掩盖其丝毫光芒,反而在它们的衬托之下,越发的显现出了她那娴静淑雅、清丽脱俗的仙姿!
       如前所言,到了后来,玉韘的功能渐渐出现分化,有了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的不同,且长期以来一直两者并存。但随着弓箭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小,韘的实用功能变得越来越弱,装饰功能逐渐增强。这种趋势在清代满族贵族阶层之中尤为明显。
       满族是依靠骑射征服天下夺取政权的,因此,清初政府对于文治武功这一立国之本极为重视。满族八旗子弟于弱冠前,照例要到本旗弓房锻炼拉弓。先由“一个劲儿”(大约十千克拉力)开始,循序渐进为“二十个劲儿”, 甚至达到“三十个劲儿”。拉弓时都要佩带韘以保护手指,因此八旗子弟对此物甚为重视,几乎人人都有,渐而成为传统。由于是实用,韘都选用坚韧的材质制作,大小因人而异,以便套带。同时,“韘”也逐渐被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的“扳指”一词所取代。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