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玉雕有四大流派:北派、南派、海派和扬派,而在很长的历史中,玉雕界只有北派和南派之分。不同流派不仅有地域上的划分,更重要的是各自表现出独特的设计理念、独立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工艺技法。

“北派”是以北京为中心,在漫长的历史中尤其是北京建都以来八百多年的岁月里,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儒家文化的融合,同时有道家思想的影响,更有宫廷治玉的规范,还有西方艺术的渗透,“天下治玉能工巧匠齐聚京城”,从而曾使北派玉雕成为中国玉雕艺术之集大成者。

其代表作品是清-玉山《大禹治水》,这是中国治玉史上用料最大、耗时最久、雕琢最精、器型最巨的玉雕珍品。它的出现标志着明清时期的北京玉雕艺术达到了巅峰。

清-玉山《大禹治水》

(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

自清-玉山《大禹治水》三百年后,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京玉雕的“四大国宝”出现了,标志着北派玉雕继明清之后达到了又一个巅峰时代。

这四大国宝是《岱岳奇观》、《含香聚瑞》、《群芳览胜》和《四海腾欢》,是由北京玉雕宗师王树森倡导,北京玉器厂的玉雕大师和技工,利用国藏四块大型高品翡翠,从1982年开始,耗时八年精雕而成的“惊世翠宝”。1990年“四大国宝”荣获国务院嘉奖,同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现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有人认为:“四大国宝”就其艺术成就而言,是把北派玉雕技艺发挥到了极致,凭借着巨型高品材料优势,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器型体量,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工艺技法都达到了一个巅峰。迄今为止,虽有过很多尝试突破的作品,但从未超越“四大国宝”的水平。

因此,解析“四大国宝”的艺术成就,对评价北派玉雕的艺术特征及其在全国玉雕界的重要地位,有了现实的客观标准。

一、“道法自然”的宏大主题

名称:《岱岳奇观》  主创:王树森、陈长海、张志平

《岱岳奇观》设计图稿(珍藏版)

《岱岳奇观》制作中

前排左起:王树森、王仲元、崔万卷

后排左起:蔚长海、郭石林、赵立平、董文钟、韩家桓

  1、不朽的艺术作品必须有不朽的主题(题材)。一般门类的艺术家在创作中,题材是最先酝酿形成,然后再以相应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而玉雕则是以天然玉石为创作对象的,其大小、形状、颜色、质地都是先天的。玉雕大师必须通过对璞玉的表面观察及局部解剖来对内部质地、纹理、色彩等进行分析判断,这称之为“相玉”或“问玉”。相玉在整个治玉过程中最为关键,直接关系着题材创意和造型设计,决定着玉雕作品的艺术价值,故谓“一相抵九工”。

“一号料”重363.8公斤

工美大师对“一号料”反复分析研究,几经调整方案,最后设计为“山子”,借鉴杜甫的《望岳》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使作品充分表现泰山的雄伟气势和深邃意境。

《岱岳奇观》完成初步设计

2、“阴阳割昏晓”。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了原料阴阳两面色泽分明的特点,表现出“阴阳割昏晓”:阳面雕刻出红日东升、山峦挺拔、树木青翠;阴面塑造夕阳西下、牧人晚归。阴阳交映,意境深远,令人心旷神怡!

 工美大师的绝妙之处在于:利用右侧边缘的一块极为难得的色泽鲜丽的翡,雕刻成一轮红日隐现于彩云之间。在正面看,它是红日初升,照耀着泰山的山岚草木;而到了背面,它便成了夕阳西下,迎接着夜幕的降临。其神妙之处,令人叹为观止!

正面:红日东升                 背面:夕阳西下

 3、“道法自然”。整个作品是中国山水画的立体再现:山峦叠翠、古木参天,雄伟的中天门、险峻的十八盘、入云的天街、凌空的玉皇顶,在红日东升五彩云霞的照耀下,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沟崖上的避尘桥、孤险的天柱峰,悠闲的羊群、欢快的云雀、晚归的牧羊人,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一派“天人合一”的祥和景象……整个作品是仰望“天行健”,俯视“地势坤”,好一个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大自然!

“道法自然”——这是老子的最高形式的自然宇宙观,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文化,凝聚着华夏文明辉煌的智慧,谓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道的核心思想是阴阳互易。《岱岳奇观》前后两面构思截然不同。仔细观赏,但见阳面:山岭雄峻,岿然耸立,巍然挺拔的山体,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特质,似可触及到那种刚毅不屈的气概;再看阴面:林木神秀,青山郁翠中,掩映着座座梅亭,映衬着片片云朵,神鹿奔跑,仙鹤翱翔,表现出中华民族包容万物的宏阔胸襟,质朴敦厚、宽仁博大的精神。作品中蕴含的深邃哲理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启迪。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派大师们继承其始祖“全真道人”邱处机对宇宙自然的领悟,发扬元代玉雕的豪迈粗犷、生动奔放的风格,以极为概括的手法表现泰山的雄伟壮观、春意盎然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气概和“厚德载物”的精神。

北派大师们的玉雕精品如云,仅从“四大国宝”而言,无论《岱岳奇观》中泰山的奇观异景,无论《四海腾欢》中奔腾的云龙九现,还是《含香聚瑞》中神奇的龙凤龟麟,还是《群芳览胜》中怒放的珍奇花卉,无不是体现出“道法自然”的宏大主题,这是北派玉雕的最显著、最本质的艺术特征。

伟哉!奇哉!——《岱岳奇观》。

二、“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的艺术境界

名称:插屏《四海腾欢》   主创:郭石林

《四海腾欢》设计图稿(珍藏版)

郭石林大师在精雕《四海腾欢》     

用简约放纵的笔致表现雕刻对象的意态风神,使之达到“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的艺术境界,这种“大写意”是北派玉雕的又一显著的艺术特征。

1、“要做就做成最大的”。 “四号料”重77.8公斤,形状虽然规整,但厚度很不均匀,中部下凹,仅厚7.8厘米,而且有一条几乎横贯左右的绺裂。玉雕大师根据料的色泽、纹理、绺裂分布情况,冒着切料过薄而随绺断裂的风险,大胆地将料剖成四片,使拼接后的插屏面积比原来扩大了三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翡翠插屏。

四号料被剖成四片

设计上随材料拼接纹理采用横卧的“ W ”形构图,形成了强烈的起伏冲击力和节奏感。画面上波澜壮阔的云海背景中九条神龙腾跃,神龙威猛的气势与云海翻滚、闪电雷鸣合为一体,整体画面大气磅礴,极具震撼力!

2、“九重真龙出”。工美大师推陈出新,设计的九条龙造型各,汲取汉唐时期龙的刚劲威武、剔除其凶猛狞厉,汲取明清时期龙的雍容华贵、剔除其臃肿呆板,把龙的形态处理到最佳形态:雄猛而威严,矫健而飘逸,神奇而不怪异,洒脱而不张狂。那四海腾欢的神龙是“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代表着奔放豪迈、桀骜不驯的中华民族精神。作者这种随性自由、酣畅淋漓的“大写意”,表现出不可遏制的爱国激情和对民族振兴的真诚渴望。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3、“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大写意”既是高度“自我”的艺术,又是高度“忘我”的艺术。国画大师李可染主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郭石林大师以“最大的功力”将九龙藏在茫茫云海之中,龙身若隐若现,达到“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效果;又以“最大的勇气”,以粗犷豪放为基调,使神龙昂首天外,腾飞云天。二者皆有意气风发、不可一世的气概,使艺术作品真正进入到“返虚入诨、积健为雄”的境界,一面仿佛进入到一种浩淼、虚空的艺术空间,任意作自由无阻的翱翔,体现“返虚入浑”“自强不息”的无限动力;另一面又有真体内充、真力健满的恢弘气韵,是“积健为雄”“厚德载物”的内在精神源泉。《四海腾欢》达到的艺术境界令人惊叹!

神龙见首不见尾

4、形象与神韵。工美大师以“大写意”的手法纵情挥洒,却又能不逾越严格“写实”的规矩,忠实地运用形象“造型语言”。一般说来,中国艺术重“神韵”,西欧艺术重“形象”;但形象与神韵不可分离:神者,乃形象之升华;韵者,乃形象之气场。

造型:一趾一爪一鳞一角都刻画入微

《四海腾欢》作者充分利用原料的天然优势。该料地子滋密,水头足,透明度好,大面积绿色、青色、白色、夹有藕粉色。设计师以最佳的绿色雕作九龙,以白地、青地、藕粉色雕作云、水、气,烘托出大气磅礴的时空景象。龙的造型,以深浮雕的技法,一趾、一爪、一鳞、一角,都刻画得丝丝入微;在白地、藕粉色、浅青色等部位则以浅浮雕的技法雕琢为云水波纹。同时,运用原料上颜色相互交错的特点,巧妙地处理好九龙和云海、水波的关系,使形体相互缭绕,色彩交相辉映,真正做到了“形象升华,气韵炫成”,表现了九龙“闹”海、四海腾“欢”,形象与神韵结合的最高意境。

在这种描绘中,不仅体现轻重、深浅、疏密、聚散等节奏韵律的自由抒发性,而且充分注意到写生、写实的严格造型性,并使二者达到高度完美融合,表现出中西融合的艺术理论在创作实践中的很高成就。

壮哉!美哉!——《四海腾欢》。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