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坐在那里,一次次的调整和改善设计图稿。尽量放慢速度,不断浮现新的意念。一切胸有成竹,又似乎空无一物。多年来,追求玉雕美的真实感情,他的心里是如此狂热、激奋、孤独。但他是这样的执著。初见苏伟,这个1米8几的北方汉子将这个画面如同烙印一般让笔者记忆犹新。

苏伟,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北京市二级工艺美术大师。毕业于清华美院研修班。先后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冯道明、袁广如。擅长玉雕人物、把玩、玉牌、山水、动物、玉壶等。作品注重用料,因料施艺,量料取材,主张继承创新,具有严谨、精湛、繁简得体的艺术效果。创作中追求材质美、造型美、工艺美。功底深厚、思路敏捷、涉猎广泛,技艺全面。作品多次获奖。

怎么看北京玉器市场的现状?

北京玉器就风格特征来说实际上还是延续着以前皇宫的风格,玉器厂也是把宫廷派的风格完全接受了下来,而且主要是器皿件。不少国家级大师又在做仕女人物、花卉、瓶素等等方面积累了很多心得,这就逐渐形成了北京的风格。其实宫廷玉器器皿大多是仿青铜的器形,并非全部自创。由于北京的地理风貌地域文化是很独特的,从建筑上就可以看出北京和南方这种区别。故宫、颐和园的建筑或者景观有些特色的可能是从各个地方移植而来,毕竟是京城,集聚了各地最优秀的人才,所以说北京的特点其实是集百家之长的人文特征。

我对玉的认识主要是材质美、造型美、工艺美。我认为只有读懂玉才能真正把玉的独特性、珍贵性充分体现出来,也才能够使人感悟和欣赏到玉器的艺术魅力。我80年代末在玉器厂的时候,就在厂里做子冈牌,那时在牌子上刻字全部是用手工雕,不管多少字全部手工刻在类似6厘米X4厘米的子冈牌上,一般都要刻30多个字,字要美,底子要平整,这是要很高的技术才可以做好。当时的工具还是很落后的。因为是年轻的工人,大家认识我是先知道我做的牌子后才知道我的,当时的厂长刘继亭先生就是先看到我做的一套翡翠八仙牌,留下深刻的印象,问这是谁做的,领导回答是三车间苏伟做的。刘厂长才知道我们厂里有一个年轻的做牌子高手。现在机器取代手工,在速度上和变化上都有了高科技的渗透。90年代在玉器厂干活,每个月每个人都会有产值,有时候小的材料,大家弃之不用的那些,我就拿来做,所以,实际上我在做这些小件方面积累的经验还是得益于玉器厂的机会。

94年玉器厂派我去广东偈阳,当时我带了二十多人在那里组建了一个工厂,那时候什么都做,不是我会做什么做什么,而是客户要求做什么就得做什么。所以逼得自己必须什么都会,什么都得学。当时就好象是个打工潮,我们厂很多大师都出去过,心里觉得能多挣些钱,可以改善生活,所以大家都会出去。走出去确实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我后来又去了昆明,那是属于劳务输出的性质。但也有不少人就留在了当地,就算要回来也好象没有了市场,没有了自己的人脉,所以,只能留在当地,他们也做得很不错的,但我还是回到了北京,成立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

我觉得外地的玉雕行业比北京要灵活得多,比如说一个高档材料拿来,很多是家族或者朋友间的合作购买,单独买断的不多。也就是说无论你有多少资金,大家都是资源共享,风险共担。而且切开的材料,当场就有人来买刀下料,如果卖不出去,还可以自己做,做成首饰或者小件,再拿去卖掉。所以,在资金的运作上,在经营管理上大家都比较合作,市场就宽阔多了。但北京就比较封闭,一方面是做这些生意的人不多,即便有,也很少商业化合作。这也许就是地域性的差别,即便有这个意识,有时候也无法实施。因为这个合作的双方相互间不仅要有信用,还得有规则。但北京人可能更习惯口头协定,但最后却未必成功,所以合作很难。这个属于市场运作上的不灵活,至少和南方人相比是缺乏灵活性的。

北京的玉器市场在各个方面与南方差别很大,其实是意识问题,还有就是对市场的认识。当年玉器厂是计划经济,大家不需要考虑卖不卖得掉,只需要去做,无须兼顾市场,所以在观念上是和市场脱节的。但现在大家都在自己做,那就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但要想做活似乎还是很难。很多在北京行业内很有影响力的大师,想要在全国范围内说得上话就不多了,这是一个影响力的问题。就技术能力来说,北京绝不亚于南方某些地方,人员资历都很雄厚,却无法在全国造成影响,这是很奇怪的现象。

另外玉器市场毕竟需要资金的实力来支撑,大家在资金的运作上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整合意识,也是很难发展的。比如在四会,有个工厂是专门做佛像的,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网络,无论是技术上,资金上还是市场运作上,都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而北京的情况就不是这样了,我们也许会因为资金不足,只能购买便宜的材料,来赚取低廉的加工费,这样是很累的,也根本不可能发展。而我们学了多年的手艺,很想把自己所学的本事尽可能的发挥出来,心里很想有个大的平台来施展自己的能力。却迫于现实生存的压力,难以做大做强。要说北京的玉器市场,实际上是有多种复杂的因素导致发展的速度非常缓慢。

自己擅长做什么?

我琢玉已经20多年了,做的产品的品种比较多,涉猎广泛人物、动物、山子、瓶素凡是我感兴趣的、原材料支持的我多去雕琢,我非常喜欢有悄色或多色的原料,这样就可以有很多的创意。以前做了不少牌子,也是做牌子好出的名。如果说特点,或许是个多面手,什么都可以拿得起。因为做得品种多,那么在市场上面对不同的客户提出的要求,就可以做到来者不拒了,所以这是我的优势。现在的玉雕界可能大家都在寻找培养各自的特点,比如有的以做佛像专长,有是只做牌子等。我觉得一方面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满足各种客户的喜好。另外一方面还有自身学习的影响,也就是跟谁学的,学的又是什么。还有可能也是能力问题,也许你只会做这个,做其他的就不行了。所以我没办法说自己擅长什么,只能说自己这么多年所积累的经验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个多面手。

我进玉器厂的第一个师傅是李博生大师,之后我又跟随冯道明大师、袁广如大师学艺。我跟着师傅学做人物,学了不少东西,当时很多同学也是一样,是劳务输出我们才各自分别去了其他地方。我觉得李博生师傅对玉的理念很强,当时一直在强调创新。李大师非常有想法,善于创新。我在设计绘画上善于融入东西方的文化,但最后还是觉得玉,必须得以中国的文化来铺垫。做玉必须要有美学素养,要有美术的专业知识,要掌握好要表现素材的比例、结构,要掌握雕塑的原理,形一定要抓准。表现可以现代一点,可以有变化,但基本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更改的。因此,自己跟着师傅学到是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思考。

我比较喜欢颜色丰富的材料,我觉得俏色的运用对自己的设计思路是一种挑战,设计好了很容易出效果。而自己掌握的各种工艺手法,就是实现最美好设计的一种手段。比如做山子,对里面的花鸟树木、人物动物、亭台楼阁,都必须考虑周到,才能有合理的布局。但颜色却是被材料限制住的,它不同地方的颜色分布,使得我们只能在这个块面上进行思考,还得做得非常自然,就像是天然长在那里的,这非常考量人的设计能力。尤其玉雕还是做减法,绝不能轻易动手去切去挖。虽然玉雕设计是很难的一件事,但却非常有意思,因为一直不断地在激发自己,在挑战自己。我想做我们这个行业应该不会得什么抑郁症之类的毛病吧,每时每刻好象都在面临考试。在材料的面前,常常有思考不完的问题,不断地摸索,随时随地都在想,根本不可能停下来。在我的面前始终有等待着我去读懂的材料,所以一直都在读,不会觉得疲倦。

我认为做玉雕首先得喜欢材料,不喜欢的人再怎么样也是培养不出来的。而且学玉雕和其他行业不一样,不是学几年就可以出来赚钱的。我觉得这个世界诱惑太大,再加上现实生活方面的具体原因,要潜下心来学习玉雕的人真的是越来越少了。

对玉雕的未来市场怎么看?

我觉得还得应该走高端路线,这不是说一定是做昂贵的东西,而是制作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不仅要引导市场,还要适应市场。我认为想要成功,必须先引导市场,不能完全迎合市场,比如大家都喜欢牌子,我们就把材料全切成牌子,那是不现实的。所以市场的引导和媒体的宣传都应该朝着一个良性的循环去做。

我觉得玉雕还是一种工艺品,可以说是高档工艺品,或者说是奢侈品,毕竟价格不低,但实际上还是商品。工艺品和艺术品,主要是看你在炫耀什么,如果侧重工艺,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表现工艺的精美,就是工艺品。如果侧重艺术,那就必须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带给人艺术的感染力和精神上的启迪,这样就有可能成为艺术品。主要是看你想表达什么。工艺品也许可以复制,艺术品应该是独一无二的。然而玉有个特点,就是做出来的东西,基本上是孤品,哪怕可以复制,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尤其是俏色雕刻的东西,那就完全不可复制了,所以有时候即便是工艺品,可能同样不可复制,这个是材料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这个行业的特殊性。

玉器里面也有廉价的商品,很多是被人为糟践的,那是很可惜的。在某些地方的市场上,可以看见被切成一块块牌子的材料,还有许多做手镯材料切下来的内芯,这真的很浪费。对我们做器皿件的来说,对材料的要求本身就很挑剔,无论什么材料,首先要质地细腻,没有杂质,所以看见这么好的材料被切成了小块,心里会说不出的惋惜。

就市场来说,懂玉的人是买玉质,好的玉质是无须太多的工艺去雕琢的,越素净的东西材料的质地就越好。而很多工艺复杂的产品,实际上是因为材料的问题太多,没有办法才用工艺去弥补。所以懂的人买料,不懂的人可能就买工了。

对我来说,无论什么样的玉,也无论价格怎么样,看多了,好象上瘾似的,会越看越喜欢。有再多的烦恼,心情再不好,看看玉似乎心情就可以得到缓解。也许有的人喜欢的是造型,有的人喜欢的只是玉本身,无论哪种喜欢,和个人的审美情趣都有关,但对玉或者玉器的喜欢还是很单纯的停留在最原始的那种美之上。说到底,那是对材料的一种爱,只有你爱它,才会什么样的玉种都看出各自不同的美。

做玉这行不光要能吃苦,还要耐得住寂寞,更要熬得住漫长的学艺过程。十年八年能学到一手都很不错了,做玉要学习各种知识,要具体实践,还要了解消费者的心态,知道什么样的东西会有人喜欢。我觉得现在的玉器价格那么贵,也有它的道理,撇开原料升值不说,我们这些做玉的人,耗尽自己的脑力和精力来赋予一块石头以思想以生命,那确实很贵重啊。   

玉雕的未来市场,仍然值得探索。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要把功夫放在对玉材的了解上,放在对玉雕艺术的认识上,在追求玉质和工艺的同时,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感悟。

我们这一代其实是赶上了最好的时候,当年玉器厂人才济济,我们跟了好的师傅,学到了好的手艺。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获得了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展。到了现在这个年龄,又碰到了盛世收藏,市场活跃。对于我们这些正当年华的人来说,做玉雕,是一种幸运!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