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的态度,儒雅的谈吐,简朴的穿着,张志平大师磨玉一生,人如其玉,不被浮华所染,只为追求艺术的真谛。跟随潘炳衡大师,他学得了玉雕的精髓;实践中他创出了自己的玉雕风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如今已年近古稀的张志平大师仍在为玉雕的传承四处奔走,殚精竭力。
                                                                     拜名师学玉雕精髓
      潘炳衡老艺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雕刻技法一直是张志平心中崇拜的偶像,能够拜他为师更是人生幸事。固定的玉雕学习已在张志平心中形成模式,每位师傅都有自己擅长的雕刻技法,无论手中拿着怎样的玉石,专雕人物的雕出来便只是人物,专雕花鸟的雕出来便只是花鸟。然而潘炳衡大师却因石施艺,博采众长,人物、山石、花鸟,无其不通。
      初拜潘大师的张志平曾问道:“潘师傅,我要跟您学做什么呢?”
     “料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
      如此简洁的对话让张志平一记便是一辈子。匠人停留于形,而艺人雕琢于神。一草一物皆让潘大师赋予了人性与色彩,那些关于诗词歌赋的意境,那些关于典故名著的传说,行于刀下,出于玉间。这种中国文化与玉交织的艺术气息影响了张志平一生的玉雕风格,这种因材施艺的雕刻技法也铸就了张大师以后的琢玉之路。

                    张志平创作的新疆戈壁白玉作品《观自在童子和谐图》       

潘大师对玉雕创作的豪迈大胆,更是张志平一生追求的玉雕情怀。一次,面对一方大型碧玉,潘大师豪无拘泥。用套钻将玉石掏空,套出来的小玉可做瓶、饰,外壳做器皿,四面刻佛像,这便是潘大师继承玉行的套料取材法。如此物尽其用的果断妙想,令张志平内心不免一颤,钦佩之心油然而生。

      然而磨玉是件枯燥的事,琢玉之人需要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张志平从事玉雕工作将近50载,静心磨玉,不曾厌烦,终有所成。于1997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曾屡屡获奖。他说能有今日的成就,是与潘大师的教导密不可分的。一次,张志平在潘大师的画案上看到一瓷制的绣花鞋笔插,潘大师问,有什么不妥?张志平回答,一双旧鞋。潘大师说,这就对了,“心邪”是要不得的!这时的张志平才恍然大悟。潘大师常常教导张志平,进行玉雕创作要先正其心,做到不被外物所动,全身心的投入艺术,才能创作出佳品。事后多年,张志平每每遇到挫折与困境,都会想起潘大师的为人、为玉之道,激励着他不曾偏离雕玉之路。
                                                                     雕国宝攀事业高峰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多年的厚积只为等待一刻的薄发。对此张大师曾总结到:“机遇,就如轻轻扣门的过客,稍不留神便会擦肩而过。”四大国宝之一的《岱岳奇观》便是张大师多年等待的机遇。

                                                      国宝《岱岳奇观》      

“山子”本就是多种玉雕技艺的综合体,体现着制玉技艺的较高水平。当国宝《岱岳奇观》确定以泰山为制作题材后,众多名家的设计图稿便纷纷涌现。重达363.8公斤的翡翠,外形本已似山,为保大、保绿、保质,大家的设计思路以保守为主,将山子设计为外圆内方。而张志平却披荆斩棘,提议将泰山之形用开放挺拔之势加以表现。内容决定形式,泰山为东天一柱,象征着中国人攀登精神,尤其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深入研究山石构造,三登泰山,上峨眉下三峡,观敦煌访西安,体验祖国山河的壮美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曾多次拜访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得到美术界名家刘开渠等大师的指导并受到北京工艺美术局局长林釉及轻工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他常常与王树森、陈长海等艺术大师反复研究推敲,抓住北方山脉陡峭险峻的特点。张志平还特意用泥制作了构想模型,交于国宝组。

 张志平利用山子的气势表现出泰山的博大深邃,用山水画中大斧劈皴法表现泰山的阳刚之气,犀利豪迈。如此对翡翠大刀阔斧的设计,可谓犀利豪迈,既具潘氏大胆之风,又具张氏后起探索之意。在张志平和创作小组的同心协力下,《岱岳奇观》获得了成功,这也让张志平登上了事业的高峰。

      张志平继承了潘大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玉雕创作相互融合的艺术特点,在结合时代的基础上为玉雕作品孕育出新的生命。他注重因石施艺,充分利用俏色,摆脱固有思想,在设计《岱岳奇观》的时候充分利用翡翠料大、色泽翠绿的特点将料上一处绯红比做日出,随形就势,彰显泰山日出时的诗情画意。
      除此之外,张志平根据古典名著设计雕刻的《西游记》、《西厢记》、《贵妃出浴》皆以景入玉,以玉述情,以情动人。在传统题材中寻得当今玉雕作品新的突破。
                                                                     取新意创玉雕精品 
      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继于传统,又要创于新高,讲究质地美,又要彰显其色。以简胜繁,物尽其用,寻得古典中的优雅,品得时代里的新潮,如飘香之茶,给人以无限韵味。
      张大师在古典中更注重寻求时代的气息,在东方玉雕中更注重探究西方人体雕塑之美。尝试创新之路,雕琢了时尚作品——玛瑙俏色《时装梦》。他大胆选材,色彩夸张,利用玛瑙石一面的肉色,雕琢成一位正在沉思的裸体少女。并根据西方美学中共同体的概念,利用另一面雕琢成一位身着红裙,脚踩黑靴的少女。夸张的耳环,鲜明的颜色对比,俏色的完美利用,无不彰显着属于张志平的玉雕特点。

                                                  乌鸦与狐狸的故事      

在题材中,张大师更突破了传统古典故事的局限。他曾利用一块废料,以伊索寓言中《乌鸦与狐狸的故事》为题材,充分利用俏色,将黑色玛瑙生动地雕刻成树干与乌鸦,下面的橘色部分雕琢成狐狸,将这一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受好评。

      在传统中求发展,在学习中求创新。张大师不但不拘于形,更摆脱了传统玉雕具象的束缚,将抽象派融合玉中。在他多年的玉雕生涯中,他曾深刻感悟:玉是大自然创造的美的产物,然而我的工作,则是发现这种美,将自然的神奇展于世人。他将玛瑙石不同色彩的纹理,喻作五线谱,只是简单的修饰外形,便完成了极富印象派色彩的玉雕作品,《无题》。
      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时代的音符,在古典美学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西方元素。张志平正是在继承与学习中使玉雕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
                                                                     勤奔走为玉雕传承
      年近古稀的张志平并没有停止他的玉雕创作生涯,对玉雕事业的热爱使他至今仍在为玉雕的传承四处奔走。作为潘氏玉雕的传承人,将玉雕技艺传于后世,一直是张志平肩上的使命。朝于防卫大学讲玉器技艺,夕于北京玉器二厂讲玉之鉴别。亲身讲解,亲自示范,亲历亲为,从不知厌。广收弟子,以诚相待,豪无避讳之意,豪无懈怠之感。

张大师的大女儿张瑾,从小便受父亲熏陶,以玉雕为乐。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张大师的得意弟子张经详,跟随大师学艺十余年,手把件已颇具特色。他结合当前股票市场雕刻的玛瑙作品《牛市》,以向前奔跑的红牛作为题材,颇具时代气息。张经详又根据张大师传授的“风、由、甲、国、申”的脸部分类技法,雕刻出了《十八罗汉》珊瑚手链,将十八罗汉的头部雕得各具特色,精巧而不失大气,夸张又不落俗套。张经详开办玉雕厂时特意请张大师提名,张大师借“鱼渊坊”之名达“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织网”之意。盼玉雕艺术红火,望玉雕技艺流传。

 对于今后的玉雕传承有人抱以担忧,认为现代青年聪明有余而勤奋不足。然而张大师对于传承充满了希望: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只要能够坚持心静而不被喧嚣所动,便终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