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人们把亲共产党的艺人叫“红色艺人”,把亲国民党的艺人叫“蓝色艺人”。当今,那些在影视作品中主要塑造了共产党员、革命战士等正面形象,又在推动公益事业、国际文化交流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认可的艺人,也被誉为“红色艺人”。

“北玉四杰”之一王树森大师,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十三岁开始学习玉雕,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充满了真诚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为国寻宝,为艺献身,对党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被授予全国“工艺美术家”称号,可谓是深受人们尊敬的“红色艺人”。

“北玉四杰”之一王树森

一、为国寻宝

    中国玉界史上有一个谜团:王树森从二十几岁时听说过有一块罕见的巨型翡翠流落民间,叫一个奇怪的名字“三十二万种”,同时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说是几百年前缅甸有一个老坑,在老坑的对面有一面峭壁,峭壁又红又圆,像一只开屏的孔雀:细长的峭壁是孔雀的头和颈,石壁顶上的几株小树是孔雀头的上冠翎,后面圆圆的山是它的身体,再后面一大片森林就是它张开的尾翎,远远看去是一只活灵活现的开屏孔雀。更神奇的是孔雀的头顶上空,有一大块非常漂亮的五色彩云在浮动,总不散去。

这是个传说——孔雀山

    一天傍晚,突然狂风大作、闪电雷鸣,五色彩云从天而降,落入老坑,发出震天动地的轰鸣,沸腾起五彩云烟。而等到烟消云散,人们就在老坑中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翡翠,估计超过一千公斤。

    缅甸八莫土司把它卖给了一个中国摆夷土司,得了三十二万两银子,这块翠料就叫“三十二万种”。从外面看去,隐隐的绿色,就像萨尔温江水那样翠绿。人们都说这是“上天赐给人间的瑰宝”。世代更迭,风云变幻,这块宝翠流落人间,杳无音信……

    直到1949年7月,上海解放,在一家外国银行的地下金库里,发现四块巨型翡翠原石,其中最大的一块上面写有“卅二萬種”几个繁体汉字。又到了1955年,上海市政府向国务院报告此事,引起周总理的重视。在总理看来,这几块巨型翡翠,是极为难得的国家财产,很有可能成为国之重器。于是下令将“卅二万种”从上海运到北京。4月24日,一位名叫翟维礼的解放军干部,从北京站迎接武装押运的军用列车,秘密地将宝物运到遂安伯胡同军用仓库 。

    到了1980年,在一次北京市人大会上,时已七十三岁高龄的王树森大师提出寻找“三十二万种”翡翠的愿望,他说: “如今玉雕业老艺人均垂垂老矣,惟愿有生之年,将平生所学之艺,施诸良材,造出惊世翠宝,以报效国家!”说到动情之处,老人声泪俱下。在场的报社记者甚为感动,第二天一篇《宝石何在?》的文章见诸报端。谁知奇迹发生了,几天后,有一个人来到北京玉器厂,找到王树森,此人正是国家计委物资储备局处长翟维礼,特来告知:“王老先生,翠宝安妥!”

    翟处长就是当年从北京站秘密接收并看管翠玉的解放军干部,时间已然过去二十五年。王树森马上随他来到遂安伯胡同,在一间仓库里,见到三个尘封二十五年的旧木板箱和一个破旧的帆布袋子。打开之后,在灯光下照耀下,罕见之美玉终现!这是由一块大翡翠剖割成的四块,在那块最大翡翠的侧面石皮上,赫然写着四个繁体汉字:“卅二萬種”!王树森手抚宝玉,老泪纵横,语不成声……

选填巨型翡翠“卅二萬種”

   二、为“国宝工程”献身

    198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将这四块翡翠移交给轻工部,开始进行鉴定,并申请开始施工。当时国务院张劲夫、田纪云、万里三位副总理签署文件,批准大型翡翠工程开工。工程由北京玉器厂承担,有三十多位工艺美术大师和高级技工参加。并有著名专家、艺术家组成顾问团,其中包括美协副主席刘开渠、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国家文物局专家王世襄、画家黄胄、书法家启功等。这项工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国家翡翠工程”,原定在1986年完工,因此命名为“86工程”。因各种技术原因,“86工程”延至1989年底完工。1989年11月23日,国务院组织召开了鉴定验收会。经专家鉴定确认: 四件翡翠作品原料之珍贵、器型之巨大、制作之精美,为古今中外所未有,一致认定为“国家级珍品”。

    鲜为人知,“86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王树森和他的同事们倾注了全部心血,以致生命!在北京玉器厂的一座神秘的小楼里,终日灯火通明,在王树森大师带领下,陈长海、张志平、蔚长海、高祥、郭石林五位技术高手分别担任四件作品的主创人,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心里都明白,这是为实现周总理的遗愿而战,是为祖国荣誉而战!“86工程”的全体成员,把“文革”中被压抑的激情,把多年磨练的绝技,全部倾注在这四块千载难逢的翠料上了。

“一号料”《岱岳奇观》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工程进行的关键时刻,王树森大师的爱徒,一号料的第一主创陈长海,因病不幸逝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王树森为爱徒的早逝悲痛欲绝。不久,年过古稀的他也住进医院一卧不起。有一天王树森向医院苦苦请求,无论如何也得让他回厂去看一看,因为“86工程”比他的命还重要啊!人们搀扶着他到工作间后,他一眼就盯上了“岱岳奇观”,他用手来回抚摸着这个已有雏形的翠宝,紧紧握住陈长海的继任者张志平的双手不放,眼睛湿润地说:

    “志平啊,长海走了,这副担子全放在你身上了。我拜托了,拜托了……”

    说完他用两只泪眼紧紧盯着张志平,停了好长一会儿他才又说了一句:

    “我的日子也不多了……”

王树森最后一次见到《岱岳奇观》

    王树森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座神秘的小楼。回到医院不久,这位为中国玉雕艺术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工艺美术家”,被国人誉为“北玉四杰”的王树森就与世长辞了。他终未见到“国宝工程”的竣工。

    一座“岱岳”未成,两位巨星殒落。“86工程”全体成员悲痛万分,他们化悲痛为力量,团结一致,各展绝技,攻破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艰难地度过了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到了1989年10月,在周总理逝世十三年之后,终于大功告成。当代中国玉器行业的精英们,用他们的智慧、汗水以致生命,终于将世上罕见的四块巨翠,雕琢成了四件惊世珍宝,向建国四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而当“86工程”获得国务院嘉奖,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时候,王树森大师已经含笑九泉了……

三、为共和国颂功

   王树森大师创作的稀世珍品很多,仔细研究发现:他的作品很多是“歌颂”“赞美”的现实题材,这在玉雕这一古老艺术的浩瀚作品中是绝不多见的,因为古玉表现现实题材一般难以成功。但王树森大师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典范。 

1、万方乐奏


翡翠《群仙祝寿佩》

     197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王树森为向国庆献礼,特精心雕刻了《群仙祝寿佩》。这件翠佩长7.5厘米、宽4厘米、厚1厘米,古琴造型,形制完美。玉佩由两幅开光图景组成,难得的是前后两幅画面衔接,就像一幅展开的立轴画卷。在方寸之间雕刻出了十九个人物,各具不同的造型、体态、以至不同的表情。烘托出“万方乐奏、群仙朝贺”的盛大场面,意喻“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象征共产党所创立的新中国乾坤朗朗的气象。

2、千古绝唱

玛瑙俏色《五鹅图》

    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玉器市场繁花似锦,王树森满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创造了很多的绝世珍品。《五鹅图》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俏色经典之作:五只鹅围着一个食盆,争吃里面的小鱼虾,姿态各异。非常罕见的是五只鹅全是红冠、白羽、黑瞳,造型形态逼真、惟妙惟肖、意韵丰富。更为难得的是五只鹅眼睛都是俏色黑色瞳孔,全图中出现了十四处俏色点。无疑这是一件千古绝唱的“孤品”,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隐喻了“丰衣足食”的太平盛世。

3、领袖雄风

白玉《毛主席像》

    王树森老艺人对领袖无限热爱,一直想做一尊极品白玉毛主席像。1964年他偶得一大块罕见的羊脂玉,他精心设计、精心制作,雕像洁白无瑕、神采奕奕、神态逼真,展示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领袖雄风。

4、 河清有日

白玉《河清有日》

    1958年,毛主席视察黄河后,著名国画家刘旦宅创作了一副表现毛主席在黄河边指点江山的工笔人物画《河清有日》。王树森从中得到启发,创作出这件同名白玉《河清有日》。表现出老艺术家对领袖的无限热爱。

5、太平盛世

翡翠《嫦娥奔月、天女散花》

     此件翡翠花件通体翠绿,材料非常难得,人物造型精美,雕刻技艺精湛,栩栩如生。取材于“天女散花”及“嫦娥奔月”两个神话故事。王树森大师巧妙地运用材料主体圆形的部分设计出月宫,代表团圆、完美的寓意。在翡翠花件的另一面,大师设计了天女散花的图案:美丽圣洁的天女,带着吉祥美好的祝福,把五彩缤纷的花雨洒向人间。整件作品传达出了浓郁的吉祥、平安的美好祝福。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