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本是一词,但原为二义,“气”与“韵”各有独特的精神,相辅相成也各有侧重,二者可独立分析但不应分离,雕刻中“韵”的意味美和节律美不仅要使人视之动心,还应令人观后浮想联翩,有余味无穷之感。中国玉石雕刻由于玉石材质、中国传统雕刻形态以及宗教哲学等因素,使得中国玉雕呈现出以“韵”为主“气”为辅的艺术审美表现。
1、玉石材质的特征
玉石材质的人文特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玉石的美不是光芒毕露咄咄逼人而是温润内敛于自身,时日越久越让人回味绵长,这种特征正符合“韵”的意味美和节律美,不仅要使人视之动心,还应令人观后浮想联翩,有余味无穷之感。玉石材质的构成特征,用于雕刻的玉石属于坚细石材,可精雕细琢,这是粗软之石不可比拟的。玉雕艺术非常讲究对玉石的解读,玉雕艺术家会根据玉石原材料的特征来进行创作,玉石所具备的温润,韵味绵长特征将导向玉雕作品的艺术审美倾向于“韵致”。
朴石本纪工作室·不知因
2、中国传统雕刻形态以流动的线条为主
中国古代的绘画和雕刻是一致的,而且是雕刻统一于绘画,中国书法和绘画都十分注重线条,是线的韵律,中国雕刻也像书法和绘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重流动的线条。“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米开朗琪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也滚不坏的,因为他们的雕刻是团块。中国就很不同。中国古代艺术家要打破这团块,使它有虚有实,使它疏通。”这种虚实和疏通也是“韵”的表现。
白骑通·飞天
3、宗教哲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其中又以儒、道、释的影响最深。儒、道、释从古至今一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儒、道、释三家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但都是劝人顺从、向善、平静、淡薄、洒脱,而非反抗、争斗,由宗教信仰的需求而诞生的诸多雕像,也延续了慈善中带威严、不怒而威的形象。
文化人更是将宗教哲学提升到美学层面,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指熟练、娴熟,对艺游刃有余,实则是讲创造性劳动。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中获得自由感,获得感情上的愉悦。
候晓锋·福彩满人间
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崇尚自然之美,追求返璞归真的人生和艺术境界。
这种宗教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当代,现时的玉雕艺术家都有亲近佛教或道教的意愿,有的是当作宗教信仰,有的当作哲学做人生指导,有的研究其美学规律,有的是一种灵性的体验,总而言之,宗教对人的影响衍生出玉雕作品的审美倾向,这种宁静、淡薄、致远的心境、意境更接近“韵”的审美意趣。
王朝阳作品
传统的玉雕艺术品由于上述的三点,呈现出“韵”为主“气”为辅的审美个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玉雕师们接触的艺术门类很多元化,除了传统的中国绘画、书法外,西方的雕塑、油画、版画、舞台剧效果等等,随着玉石原料的价格上涨,雕刻的玉石也不再拘泥于翡翠、和田玉、黄龙玉、独山玉等矿石材料,选择原材料的范围扩大对玉石的解读也不一定是温润细腻,带皮的有特点的原石也可雕刻成粗矿浑厚的形象和质感。
李克生·同心同德
无论是精致细腻意味深远还是敦实浑厚雄奇,只要把握好一个“气”“韵”的尺度,“气”为主时不用力过猛流于粗野,“韵”为主时不柔媚过度显得瘫软无力,“气”“韵”共生互有侧重体现出艺术家的审美性格锻造有个性美的艺术作品。
张炳光作品
4、结论
通过对玉雕现状的分析再溯源到玉雕的发展,总结出玉雕艺术凭着玉石原石的价值、雕工的“精”“巧”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也无法满足玉雕艺术家自我情感、审美的探索和表现。在当代语境下谈得最多的是玉雕创新,创新不应是推翻传统或颠覆传统而获得所谓的“新”,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有可能另类新奇但不一定是“美”的,便有哗众取宠、虚张声势之嫌,一切的创新都应在“美”的范畴中实现。
在传统的标准下根据自己的个性、修养、经历形成的审美把握好“气”和“韵”的审美尺度,深层次地探索玉雕之美。韵和气皆是一种审美个性,不同的审美个性会创造出不同的玉雕风格。
在历代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或偏于气者,或偏于韵者,又或气韵调和者,气中必有韵,韵中必有气。我们既能欣赏以气为主的气势磅礴,奇险雄壮,也能体味以韵为主的柔静、清逸、高雅,对不同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有较宏观的认识。对审美中“气”和“韵”的认识也对创作出有个性的独特的玉雕艺术品有启发和指导的作用。
作者简介
注:此文章2015年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大舞台》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