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玉根国脉印万年,一路传承照匠心
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甩后头。墙直地平,上花干净,利落有劲,严丝合缝。—玉雕雕刻口诀
古人云:"玉入其国则为国之重器、玉入其家则为传世之宝"。中国人对玉的青睐,从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绵延至今,更被孔子视为最高道德典范——君子的象征。
我国四大名玉之最,当属辽宁岫岩所产的玉石。岫岩玉雕作品四大类题材包括素活、人物、花鸟、动物,其中,素活最能代表岫岩玉雕的水平和特色。岫岩玉雕传承人王运岫:“素活是玉雕界的行话,指雕琢炉、瓶、鼎、薰、壶等古代陈设器皿,造型多借鉴秦汉以前的青铜器物。”
岫岩玉雕《镂空活环大花薰》
王运岫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岫岩玉雕的第四代传承人,在他的眼中,素活工艺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电影《穆斯林的葬礼》中,出身玉器世家的手工匠人梁亦清,对徒弟韩子奇也有意味深长的教导:“画家,胸有成竹才能动笔,我们呢,要把样子琢磨透了才能动手。玉不是泥,丁点儿错了,没法找补,整个活儿就废啦!”
岫岩素活玉雕从选料、破料、设计、雕刻直到抛光完成,一件作品的工期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费料、费时加上制作要求高,让这门手艺一度陷入失传的境地。直到1990年王运岫东拼西凑用6000多块钱买了一块原石,没想到给王运岫乃至整个岫岩玉雕界带来了转机。
赌上全部身家的原石竟是块难得的好玉,王运岫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它做一个天坛造型的玉雕作品。用玉雕的形式表现建筑,在当时几乎没有先例。为了完成自己的设想,王运岫特地到北京观察天坛。说起当时的情况,王运岫回忆道:“当时每天一坐就是10多个小时,腰椎、颈椎疼痛难忍,也要咬牙坚持下来。不能对不起我传承的这门技艺,和我40多年的坚持啊,这是我们一代一代玉雕人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非遗岫岩玉雕第四代传承人王运岫
经过一年多的雕琢打磨,作品《祈年殿》终于完成,它完美展现了天坛祈年殿的恢弘庄严之美,并在2000年为王运岫摘得了“天工奖”最高奖项——精品奖的桂冠。王运岫对素活的这份“痴情”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祈年殿》王运岫作品
出于对玉雕素活的痴爱,王运岫希望能将这份技艺代代相传。第五代岫岩玉雕传承人郑振松一直受师父影响,坚守着把这门手艺继续发扬光大的使命。
岫岩玉雕是中国玉文化的第一块奠基石,《岫岩县志》1980版中记载:清末,县内杨朝工、杨朝华、徐魁元诸人分别于大连、营口、安东等地开设商号,专营岫岩玉雕,以此为起点让玉文化走向世界。
岫岩玉雕跨越时空、超越国度,从远古走来,一路沐风栉雨,始终述说着具有东方精神的玉的故事……
玉手镯,圆又圆,
女儿家家都喜欢。
花玉石,白玉块儿,
福禄寿喜坐中间儿。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大师傅雕,小师傅磨,
七天七夜琢成活儿。
美玉瑰宝,中华玉龙,
大国工匠,代代传承。
——玉雕童谣
播讲人:李立宏
中国当代声音语言艺术大师,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
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导演表演系表演教研室主任,九方名座艺术总监。
2012年最火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并为众多影视角色配音,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角色。
李立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中国腔调》
展现中华传统文化无穷魅力
思考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采编:王怀强、金迪
后期合成:石良红
编辑:李涵
制作人:晓楠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