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点影雕”实践汇报

中国青年玉石雕艺术家  刘源远

一、“点影雕”简介

点影雕遵循极简艺术理念,借鉴浮雕、阴雕、漆画、素描、油画、国画等多种艺术长处,针对有色玉所呈现出的人文意境展开雕刻实践。它尝试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绘画语言通过一定形式导入到玉雕中来进行广泛运用。

二、“点影雕” 研究方向

1、尝试解决有色玉种在小件设计上非花既乱的设计瓶颈。

2、探索如何在有色玉种上,通过设计和人文解读能力的提升,加强作品的想象时空感,从而打开欣赏者的心窗。

3、扭转对有色玉料的偏见,提高有色玉料在设计领域的地位,支持玉雕行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点影雕”创作心得::

(1)“点影雕”较好地引入了现代平面设计原则,但在设计中却并不单纯地把玉牌当做一个平面来看待,它同时也把玉牌子当做一个立体的画卷进行设计考量。这是“点影雕”牌子具有与众不同的纵深感的深层原因。

(2)简洁设计,则需要更多的思考和琢磨。画面的留白和补白,色与线的巧妙联结,潜在的构图呼应,内在的心理暗示,人文思想的升华,所有的任务都必须依赖最简单的雕刻来表达,这种雕刻便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大信息量的极简主义雕刻。

image

《在水之湄》独山玉组牌 刘源远  陆子冈杯2016金奖

(3)简约设计,反倒使玉雕美伦美奂。我们看到的雕刻行为在不断减少,我们的想象空间却在反向增大。艺术从来都是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深的意境,它的效果相当于武术家出手时的一击必中。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4)有色玉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是玉的神奇拓展了我们的想像力。有色玉一直在向我们出示它的谜语,许多时候,我们猜不透,只是因为我们不够谦虚,也不够虔诚去领受大自然的美意。

(5)雕刻是感情世界与艺术创作的必然结合,在“点影雕”创作中植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更是出于对中国书画艺术形式的一种借鉴和尊崇。
      (6)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汇成了历史,艺术一直是历史中最美好的记忆。玉雕创作因为记录生活,才会更加具有艺术的感染力。“点影雕”中记录的生活是我在上世纪旷达的乡野生活的写照,那里面有我的家乡,童年的伙伴,我的亲人,我终日与这些真实的生活场景相依为伴,记忆深刻,大自然的砥砺为我注入艺术的性灵,它教我生活,教我欣赏自然艺术,教我众生平等互爱……生活确实是艺人最好的老师。也许一个艺者的追求,就来源于他最早的生活印刻。
      (7)“点影雕”创作的历程和其他艺术门类创作是一样的,它走过的路是一个圆的轨迹,我们的生活和创作都会历经万水千山,从起点回到起点。艺术创作一直如此。初心不改,走回真实的内心,方得始终。艺术追求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心的回归,失去心灵最初那份温暖的感动,人很容易就失去艺术活力。所以,许多艺人一直是向内找,而不是向外求,否则,在艺术创作中极易迷失自我。玉雕创作更是如此,一定要放弃小我,融入大我,满心欢喜地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才可能持续地创作出好作品,服务于行业和家乡。

imageimage

《在水之湄》独山玉组牌    刘源远  陆子冈杯2016金奖

四、创作实例剖析

image

《荷上清风》 作者:刘源远 2016百花奖金奖

在本例制作中,遵循“点影雕”的构成原则,使用了混合雕刻法。在簿雕方面上着重思考并解决了以下几个重点:第一是如何在二点五毫米的簿雕上随势走刀,体现出更突出的浮雕效果;第二是如何把天然的黑色巧妙用活;第三是如何避开传统荷花浮雕的雕法,让荷叶更具有生命的鲜活感。第四是如何在抛光上使用分层抛光法造成荷叶表面光线的大反差对比。在阴线刻方面,则灵活运用了新颖的半透明阴线雕刻模式,范围微小,却起到很好的图面配重效果,并深化了作品的文化主题。而在背景的处理上,使用了八百目的亚抛光,造成了水天一色的场景被艺术性虚化。很象平面设计中的“高斯模糊”滤镜效果。

这就是一个不足2.5毫米高的簿雕牌子的效果,综合的艺术创作形式,使它的视觉效果不输于那些高浮雕牌子。这也是为什么它在2016年中国玉器百花奖上名列三甲的原因。

五、点影雕其他实例欣赏

image

《自清》                  

 《鹿回头》

六“点影雕”结语:

“点影雕”一直没有仅限于浮雕、线刻或者某种形式,因为,它需要一种空灵的创作态度来放空自我,从而突破创作观念的束缚。它以无法为有法,借鉴多种艺术手法,在小件玉雕上围绕最美的核心主题,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最佳解决方案。目前的实践成果一直是初级的、微簿的,有待进一步丰富,但它的艺术创意是完全公开的,这是对行业交流的一种主动承担,也是一种自我鞭策的恳诚态度。
      “点影雕”项目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南阳师院华夏玉文化研究院江富建教授、玉文化评论家李维翰教授、市宝协、省宝协、中轻工多级领导专家的鼓励。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谢谢各位领导、前辈对点影雕实践工作的长期关注和指导。

                                                                                               完稿于2016年12月20日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