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认为当代玉器最具代表性的工艺技术应是“山子雕”和“练子活”。而在“山子雕”的创作中,制作过程大致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的:审玉—设形—治形—传神。也就是一个将景与情逐渐融合在一起创造意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十分讲究“虚实相生”的雕刻技艺,下面就结合创作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虚实相生”的定义

“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虚实的结合。所以有人提出了“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把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 ,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是伴随着这种想象联想而产生的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即“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

玉雕工艺是一种特种工艺,它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把握住自然所具有的丰富多彩的生动情景,然后经过艺术的加工和提炼,将人文的思想和意象“由虚到实”地融入到作品之中,使情境交融,而后在欣赏者眼中,这种思想和意象又通过其想象和联想“由实到虚”地幻化出来,使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这就是玉器意境的塑造过程,而这种过程必然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实现和完成。

二、虚境与实境的关系

一般来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山子雕”在创作的初期必须要选好题材。但是,虚境也不能凭空而生,核心并不等于艺术表现的重心。在意境创造中,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而来,山子雕的创作更必须先遵循“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的琢磨工艺规律。

而虚境与实境看似两个部分,但一到艺术表现时,工夫全要落实到对实境的描写上,亦即对实际题材的刻画和塑造上。那么,怎样通过实境的刻画完美地表达出虚境呢?站在欣赏者的角度思考,在观赏玉器的过程中,人们通常是通过想象把客观物体转化为虚的空间,以此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而观赏者虚实转换所能达到的深度,也决定着被观赏的玉器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也间接说明了玉器制作者对玉器意境营造的成功与否。

玉器创作中“虚”是“实”的根源,也是“实”的转化与升华。没有虚空的存在,创作的玉器就产生不出生命的气息,因为在玉器被欣赏的过程中,只有使观赏者实现主客体之间的虚实合一,才能充分体现玉器本身所拥有的运动的、活跃的生命,才能给观赏者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玉雕创作者应该在设想中的虚境指导下对生活物象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

这些功夫,都是以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为目的,既求形似,又求神似,而后者尤为重要。因为,“虚”并非空穴来风,就其本质而言,“虚”以实为虚,代实为虚。这种“由实入虚,由虚代实”的转换,将反映出设计者对生活认识的深广程度和天资悟性。总之,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是“山子雕”创作中“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原理。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

相关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