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崇尚玉石了。

但是,这个重要性是逐渐积累起来的。它的开端就是人们的精神追求与人文情趣。

在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只有一件事,就是吃。当时人们是无法理解诸如闪电、打雷这样的自然现象,内心非常害怕!他们以为打雷就是天上的神发怒了。但是玉石的出现,另我们的先祖心安,它不仅是沟通天与地之间的神物,更带给人们在当时恶劣环境下以强烈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内心的宁静,不仅是远古时代的需求,或更是当今浮躁世事下我们的必需品?

     “石之美者为玉”。早在氏族部落时代,玉石这种美丽的石头,就被认为是上天的恩赐,它能够接通天地,是众位神仙的食物,被高高的摆在祭坛上,而只有巫师与部落首领才有权力享有玉器这种神圣宝器。

商朝帝王为了改变人们意识形态,将为神服务的玉转为君王专用,使臣民相信君权神授,古代的“玉”和“王”就是同一个字。而帝王所用的玺、琮、钺等礼器也是以玉这种稀罕之物来打造给自己一人独享。

玉文化之所以能一直存在不仅仅是它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待遇,还因为它被广大群众所喜爱与珍藏,其更大意义可能就在于它被“君子化”了。儒家说“君子比德于玉”,道家说“君子被褐怀玉”,可见古代大贤文士爱玉之切。

玉石的光辉历史,另它在国人心中地位极其崇高;另一方面,人们迷恋玉石,也是出于对大自然的敬意,这种敬意不是砍伐之后的感恩,而是对自然之美的膜拜。

这种敬意,就像西方人将黄金比作太阳。白玉内在光华,但表现含蓄,它身上本已有的光鲜却是以这种平淡的方式发散出来,表现却扔难掩温润绚烂,这便是玉石的最大神隐之义与神秘之美吧。

故宫玉研究者杨伯达如此评价:“(玉石)它既不像宝石那样清澈透明,一眼望穿,也不像石头那样浑浊不透,坚硬干脆,它含蓄内蕴,生动而富有灵性,为文明时代华夏民族所继承。”真真是一语道破和田玉之精涵。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和田玉,玉文化将更进一步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使之更加丰富多彩。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有两点要再次强调:第一个是心态,不求捡漏,而要在收藏中关注、衡量成长性;第二点就是选择合适的路径,不要听故事,相信各种模糊的不清楚的路径能带来意外“奇迹”。

马未都说,对玉的的崇拜实际上是人们寻求内心的安宁,从物质上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说的是一种坚持;

“一片冰心在玉壶”,说的是一种清高;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说的是一种风雅;

“蓝田日暖玉生烟”说的则是一种玉石沧海所产生的美感,蓝田红日和暖,飘飘然领悟到良玉生烟,神游梦里的哲人之境。

玉人、玉函、玉銮、玉堞、玉箸、玉簿、玉雪、玉帐、玉言、玉霄、玉册......

“玉树临风”,“如花似玉”是美好的容貌,就连对佳人逝去的痛惜都称作“香消玉殒”。

可见千万年来,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而中国人对于玉石的宠爱,可直接上溯至7000多年前,在中国人心中,玉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物件。当万千种玉与石相遇,唯有一样被华夏后人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之时,我们发现,这它便是——和田玉。

玉石,每一块都是天地自然孕育而来的精灵,每一块,原本都寂寞地长在石头里,在静谧的时光河流中微笑或者叹息,在有缘人从石头中发现开采出来之前,它们的生命主题只是“等待”,沉默而含蓄,在广袤的天地间,它们比人类的生命,甚至历史都要长远。它们默默地在石头中慢慢地凝华,一块一块,温润而泽,其中都蕴藏无尽意味...

玩玉之人最大的乐趣便在于从玉石中读出人生,品出哲理;而如果把玉仅仅看作金钱的象征,到处攀比、炫耀,那就未免轻薄于玉了。

有人说玉是金钱,有人说玉是玩物,有人说玉是寄托,也有人说玉是哲学,玉是生命,玉是世间万物。其实,玉本温润,自然润人心细无声。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玩了一辈子玉却始终没有遇到一块自己满意的藏品,而有的人偶然得之却视若珍宝,自得其乐的原因。

因为从功利的角度玩玉,玉无完玉;从精神的层面玩玉,玉无止境。玩玉,更需要或者说磨炼的是我们平和的心态,抛却利益的牵绊,任思绪完全沉浸在那方流转的玉石中,玉石之上所得,或许超过我们的想象。

玉本无声,或许,它就在你我心里。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