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山水,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性格。或许,等到世事看尽,我们仍要向山而归。有一些词,你一听就知道它和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要具体说是一种怎样的联系,绝大部分人只能暧昧地化作三个字——不好说,山水就是其中之一。
孔子早在千年前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每个国家都有山有水,可是只有中国,山水融入了我们的性格,成为了我们的境界。
读懂多少山和水,就读懂了多少中国。一山一水,一天一地,一阴一阳,中国在其中静静酝酿。我们说“天人合一”,其实就是浸润在山水之间,感受天地的精神,而大山,往往成为我们精神的依归。
古时士人功成身退,就是隐寂于山林,现代人总以为是归隐是失意的象征,事实上,这反而是士人的最高追求——在与自然的共处中,寻得最高的自由。
辛弃疾老年时写词,平生一事无成,什么能让他欢喜?也只有眼前的青山而已,“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李白写诗,也有“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名句。山与人,成为了彼此的知音。
一次,子张问孔子:“仁者何乐于山也?”孔子答,山“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天地万物,黎民百姓,就在这里耕田,读书,采菊东篱,戴月荷锄。这是仁者的包容。
孟子曾总结,“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一生爱好名山,登高而望远,“小天下”而能胸怀天下。这是仁者的境界。孔子晚年依然处处碰壁,他怅然曰:“泰山要崩塌了吗!梁柱要毁坏了吗!哲人要凋零了吗!”不久,他就去世了,泰山是孔子一生的仰望,泰山亦是孔子信仰的象征。
人生,就在山与水之间。如今,山水更像是我们的一种乡愁,一种回不去的寄望。但我们的人生,始终烙印在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
我们年轻时可以观海弄潮、择流而居,到了老年有了静定心态,则不妨在山地落脚。从结果来说,山包容着水,因此我们从水中体味的智慧,也是仁者的智慧。也正因山水的特殊文化寓意,它也成为玉雕题材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