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春节后,我就一直走访各地,从苏州、扬州到上海;从北京到山西,拜访了很多的玉雕师、商家和藏友,为2025年春季的和田玉拍卖征集作品。这一次征集之旅,让我对行业的现状有了更深的体会,市场在变,人心也在变,有人坚守,有人退出,而藏玉的未来,似乎正站在一个新的转折点上。
玉雕师:慢工出细活,静待时机
今年的玉雕行业,明显比往年更“静”。许多玉雕师不再追求产量,而是放慢节奏,专注于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一位苏州的师傅说:“以前赶工是为了生存,现在慢下来,是为了活得更好。”
这种变化背后,是行业对未来的谨慎预期。当下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如同弥漫的迷雾,让玉雕师们告别了往昔的盲目乐观,却也未陷入彻底的悲观消沉。他们深谙“厚积薄发”之道,选择沉下心来“苦练内功”——专注于雕琢技艺,打磨作品品质,以静制动,默默等待市场回暖的契机。
我曾与一位友人探讨过这样一个观点:雷暴天气里,打雷的轰鸣声往往持续良久,而闪电划破天际的瞬间却极为短暂。倘若我们渴望捕捉那稍纵即逝的闪电之力,就必须毅然伫立在旷野之上,无畏地承受雷雨交加的肆虐。唯有如此,当闪电降临的那一刹那,我们才能精准地汲取其蕴含的能量。这正是玉雕师们当下心态的真实写照,唯有历经风雨的洗礼,才能在机遇降临的瞬间,牢牢抓住那如闪电般珍贵的契机,实现手艺的升华与突破。
在我看来,这种“慢”未必是坏事。玉雕本就是一门需要沉淀的手艺,当大家不再急功近利,反而可能催生出更多真正的好作品。
商家:退潮加速,低价精品浮现
相比之下,商家的心态要悲观得多。走访苏州、上海、北京的古玩市场时,不少老商户都在考虑退出。一位经营和田玉二十多年的老板直言:“如果下一代不接班,这批货迟早要清掉。”
这种“退出心态”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低价精品。有些商家为了回笼资金,甚至愿意以低于行情的价格出手。对于藏家来说,这或许是捡漏的机会,但也反映出传统玉器经营模式的困境——如果行业没有新鲜血液注入,未来的流通性只会越来越差。
我的观点是,商家的大规模退出,意味着行业正在经历一次洗牌。短期内市场可能承压,但长期来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仍然会沉淀下来。
藏家:从“价格焦虑”到“回款焦虑”
今年藏家的心态变化最为明显。往年大家最关心的是“这东西能卖多少钱”,而现在更在意的是“能不能卖出去”和“多久能回款”。
在山西,我遇到一位资深藏家,他从九十年代就开始收藏和田玉、翡翠,经历过数次市场起伏。他的观点很有意思:收藏不是天天买卖,而是看准时机,一波一波地操作。这与著名收藏家张宗宪的收藏箴言“看得懂、买得到、捂得住、卖得掉”不谋而合。他认为2025年是一个重要的窗口期——好东西会集中出现,价格相对较低,但到了2026年,市场可能会逐步回暖。
另一位做实业出身的藏友则更现实。他以前收藏了不少精品,如今因为企业资金周转问题,不得不忍痛割爱。他的观点是:玉是爱好,但生意是根本。这种“藏家变卖家”的现象,在今年并不少见。
我的看法是,藏家的心态变化,反映了市场流动性的问题。当经济环境不确定时,大家更看重现金,而非资产的账面价值。对于真正热爱玉的人来说,现在或许是一个“以合理价格入手精品”的好时机;但对于投机者来说,市场已经不再友好。
2025年,我的思考:转变与适应
今年我给自己定的关键词是“转变”。行业在变,市场在变,如果还守着过去的思维,迟早会被淘汰。
对于藏友,我有几点建议:
1. 少加工,多收藏成品:除非纯粹为了体验,否则别轻易买料加工。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我们更该关注已经成型的精品。
2. 关注“穿越周期”的作品:真正的好东西,经得起时间考验,短期市场波动不会影响其长期价值。
这次征集之行,让我更加确信: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层次的调整。有人离开,有人坚守,但玉的文化价值不会消失。我们需要做的,是适应变化,找到自己的位置。
2025年的春天,或许不是最繁荣的季节,但它一定是一个值得冷静观察、理性布局的时刻。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