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回首状玉鹿,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image

站立状玉鹿,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image

青玉鹿,翼城县大河口墓地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image

玉鹿头,灵石县旌介商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文物档案

主角:站立状玉鹿、回首状玉鹿、青玉鹿

体态:宽4.2-8.3厘米,高4.6-9厘米,厚0.3-0.6厘米

出生时期:西周

出生地: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翼城县大河口墓地

藏宝地: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博物院

那还是11年前的2014年7月,首都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现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京联合举办了一个颇为轰动的展览。展览名称充满诗意和想象力,名为“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

霸国作为西周的封国,史料失载,随着山西翼城大河口霸国墓葬的发现,这个“失落之国”才为世人所知。展览的故事线是:公元前10世纪的某天,燕国公主嫁到霸国后,经历了婚礼、祭礼、宴饮、丧礼等一系列礼仪制度,霸国的故事由此展开。展名的灵感,出自该展180余组件文物中的一件:大河口1号墓出土的玉鹿。“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将这件颜色青翠的玉鹿与《诗经·小雅·鹿鸣》结合,以鹿的温顺可爱和美好秉性,引出当时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情状,霸燕两国交好的历史,瞬间有了生动的画面。

鹿科属于偶蹄目下的一科哺乳动物,在世界范围内,共有56种。目前,分布在中国的18种鹿科动物中,梅花鹿、麋鹿、坡鹿、豚鹿、白唇鹿、黑麂等6种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名单;马鹿、水鹿、驼鹿、獐等4种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鹿曾在中国生活了数百万年,麋鹿的分布最为广泛。广义上的麋鹿,我国境内目前发现五个种,包括晋南种、双叉种、蓝田种、台湾种和达氏种,其中前四个种早已绝灭,分布在山西、河北、陕西、台湾的更新世早期地层中。分析中国已知的200余处麋鹿化石出土地点,会发现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辽宁的康平,南到浙江余姚,东到沿海平原及岛屿,均有麋鹿分布。原始人类由于人口密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不构成对麋鹿的威胁。距今约1万年前到距今约3000年时,麋鹿繁衍最为昌盛,据测算数量达上亿头。而商周以后,由于自然变迁、人类活动加剧等原因,麋鹿不断减少。直到清朝初年,野生麋鹿终于在中国绝迹。

野鹿的数量,在距今约3000年的商周时期开始迅速下降,而玉鹿这种饰物偏偏在这个时期多起来。一减一增,也许,这也是天然鹿群开始受到人为干扰的一个小小佐证吧。   考

古发现,以鹿为造型的玉雕最早在商代出现,如安阳殷墟、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周贵族墓地均出土玉鹿。商代玉鹿一般造型简单,以片状居多,简单古拙,圆雕较少。但1985年山西晋中灵石县旌介商代2号墓地出土了一件鹿头形玉雕,却是罕见的圆雕。其长3.6厘米,宽0.8厘米,高3.2厘米,鹿角高耸,圆眼,双耳紧贴,口微张,颈部钻有一孔。这件玉鹿头青翠温润,被确定为一级文物。

相较商代玉鹿,西周玉鹿的数量较多,其中仅陕西宝鸡茹家庄1号墓就出土形态各异的玉鹿9件,后证实该墓墓主是西周中期(弓鱼)国国君(弓鱼)伯。山西、河南出土也较多。山西多出土于晋侯墓地、霸国墓地、羊舌晋国贵族墓地等,河南多出土于三门峡虢国墓地等。这些玉鹿的造型、用料各异,但多见于高等级墓地,可见在西周时期,一脸天真、自然烂漫的玉鹿很被王侯贵族垂青。“取天下若逐野鹿”,或许,是王侯们隐匿的雄心,连带着鹿有了“王者气”。

观察出土的西周玉鹿,多为片状,光素无纹,仅有几条简洁的轮廓线。有回首、前视、伏卧、站立等几种造型,姿态优美,刀法爽健,磨制细腻。鹿一般大耳、大眼,尤其醒目的是,玉鹿角的枝杈像小树一样直立头顶,有对称和不对称两种,其中不对称的长角相对较多。足粗蹄大,大多是牛蹄状,整个躯体显得较丰满。

这些西周玉鹿,整体造型简练而极富表现力,兼具写实与夸张之美。   

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一件西周玉鹿,现收藏于山西博物院。玉鹿宽5.9厘米,高8.3厘米。黄褐色,扁体片状。呈站立状。长角粗壮,分两杈向左右平展,前杈上扬,卷成两个大圆孔,后杈向后勾曲。“臣”字目,大耳,吻部前突,前胸挺出,后背拱起,短尾,体态丰润,蹄趾明显。体肌以两道圆弧线表现,简练明快。后肢前曲,表现了鹿昂首观望,蓄势待发的神态,富有活力。晋侯墓地63号墓墓主,是晋国第九任国君晋穆侯的继夫人,随葬品多达4280余件,其中光玉器就有800多件。这位继夫人地位特殊,山西博物院的很多经典玉器,包括镇馆之宝之一、长达2米余的超豪华组合玉组佩,就出自她的墓葬。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有多件玉鹿,其中两件1993年同出土于晋侯墓地9号墓。两件玉鹿一站立、一回首。站立者淡黄色,有褐斑,宽6.8厘米,高9厘米,厚0.3厘米。首略昂,闭口,眼观前方,尖耳后张。角分长短两枝,短枝高挺,长枝后延至背,与背微相连。鹿身丰腴,凸胸,拱背,短尾尖下垂。前肢挺直,后肢稍屈,似正欲发力起跑。另一玉鹿作回首状,黄褐色玉料中有黑点,局部粘有朱砂。宽4.2厘米,高6.9厘米,厚0.4厘米。圆眼,方耳,角分两枝,枝上生枝,接近对称。体型方正肥硕,背腹平,短尾微微翘起。两只玉鹿一蓄力作势欲跑,一驻足回首凝望,惟妙惟肖,相映成趣。两件玉鹿的主人是晋武侯,名姬宁族,晋国的第三任统治者,也是著名的晋侯燮父的儿子。在晋国史中,关于他的记载不多,但既为“武侯”,想必在当时晋国稳步扩张的背景下,也是个厉害角色。

公开资料显示,山西出土西周玉鹿超不过10件,但件件是精品。2022年12月,著名考古学家、良渚博物馆馆长徐天进策划了集西周晋国玉器精华的“郁郁乎文哉”展,藏于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的4件西周玉鹿南下现身良渚。2024年5月31日,深圳南山博物馆推出“有美玉于斯——山西周代出土玉器展”,山西5件玉鹿“结伴”出现,是山西出土西周玉鹿最集中的一次亮相,相当惊艳。   这些西周玉鹿,无不温润可爱。细究玉料出处,除了部分地方料,个别玉鹿是和田玉制成。而当时晋国所在的中原,距和田玉的产地昆仑山脉路途遥远,难道彼时已经有一条漫长的“玉石之路”?

广义的和田玉指软玉,亦称真玉,成分主要为透闪石-阳起石。关于中原玉器材料的来源,争论较多。一种观点认为,远在史前,制作玉器的材料已经存在远途交流的情况,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外界有更好的玉材,所制玉器更加温润琳琅,玉石分野的认识已经具备。距今4300年-3900年的陶寺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中国地质科学院教授曾对陶寺早期墓地玉石器做过鉴定,其中真玉有98件,在玉石器总数中占9.6%;半玉(软玉与方解石、钠长石等矿物的共生集合体)6件,占0.6%,假玉或似玉的美石433件,占42.5%,包括大理石、蛇纹大理石、含镁质大理石、蛇纹石、叶蛇纹石、滑石、绢云母、白云母、石英闪长岩、绿松石等矿物,以大理石最多,其次是蛇纹石。据此可知,晋南地区发现的玉石器以本地大理岩为主,透闪石软玉较少,而透闪石原料在当地并无发现。离陶寺遗址约25公里的临汾下靳史前墓地,在建设大型砖厂时被发现,和陶寺墓地同处于古文献记载的唐尧部族活动区域。1998年开始,累计清理墓葬533座,出土玉器近200件。2019年,中国目前年代最早的透闪石玉矿遗址敦煌旱峡玉矿被发现,有分析显示临汾下靳玉器的很大一部分原料,来自旱峡玉矿的透闪石玉料,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能够证明河西走廊与中原地区存在“玉石之路”的科学证据。

到商周时期,和田玉制作的玉器大增。或被赏赐,或主动寻觅,今山西境内各诸侯国及族群更容易接触到西部地区质地更好的玉石材料。人们曾长期认为中原地区玉料的重要来源在今昆仑山一带,而近年来甘肃旱峡玉矿、马鬃山径保尔草场玉矿、寒窑子玉矿遗址等一系列古代玉矿和玉作坊遗址的考古新发现,证明河西走廊乃至甘肃北部玉料是“西玉东输”的天然通道和中介区,而玉料流通到中原的主要通道,除陆路外,具备极大通行便利的水路,如黄河、渭河、汾河,可能也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鹿,是少有的在东西方文化中都被赋予美好寓意的瑞兽。在异域,载着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是鹿,佛经中释迦牟尼的某一段前世被描述为鹿王。而在中国,古人以鹿的形象象征健康长寿,以鹿皮作为贽礼代表爱情,以逐鹿中原象征权力,抑或借由鹿鸣宣说德音阐释仁慈……西周玉鹿,只是中国古代玉器家族中小小的个体,却以其人见人爱的外形,在后世演绎出颇不一样的寓意和格调。

如果凝视,从玉鹿身上能感受到一种流动——看那玉鹿上跳跃的流光,不仅仅是时间投下的影子,还代表了一种命运,一种增减、一种变迁,包含着不羁与约束、天真与顺从、寂灭与蓬勃,明明灭灭,此消彼长,最后以一种美,被历史的追光映照在一方小小的展台上。

文/吕国俊(责编:刘洋)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

相关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