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透光洁又细腻温润的玉石,经过大师的精湛雕刻,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老朽或顽童,罗汉或鸟兽,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雕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正在公映的中国首部展现玉雕艺术的纪录电影《大工斩玉》中,观众能够看到一系列玉雕艺术作品的诞生过程,领略玉雕的神奇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独有的“玉道”。

image

同时,影片以纪录电影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现了海派玉雕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崔磊的艺术人生。

影片伊始就以轻松的笔触,将崔磊的艺术脉络和传承故事娓娓道来,带领观众感受大师执玉人生的心路历程。

通过崔磊“认”玉、“雕”玉、“玩”玉再到“创”玉的经历与感悟,近距离展现了玉雕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与传承人的喜怒哀乐:

崔磊从童年时期的对艺术的懵懂喜爱,到青年时期的艰苦学艺,再到成为海派玉雕领军人物,他的艺术之路充满了坎坷与坚持。

攻玉三十载的崔磊还总结出了琢玉十六法,这些方法造福了许多后学者。

image

接受晨报记者专访时,出生天津、如今定居沪上的崔磊讲述了自己和上海不浅的缘分。

早在1993年,崔磊拿到了天津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却为家里没钱读书而发愁。

当时上海有个玉雕工作室招人,崔磊想自己学过象牙和玉器,算了算能凑够第一年的学费,于是就这么“初生牛犊不怕虎”地闯来了上海滩。

“过来以后觉得是缘分,一干上去发现自己能够驾驭得很好,不会很累很轻松,所以我觉得这个职业很适合自己,就不想再改了。”

image

潜心钻研“海派玉雕”多年,长居上海的崔磊心里非常感谢这个大城市的兼容并蓄,“海派”的意义正在于此。

“海派玉雕团体里边,每个个体都保有存在感。你在这个地方想搞什么样的创作,做你认为美的东西,我们都接受你,给你鼓掌。然后我又做跟你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大家也能够接受。所以说现在国内最厉害的这些大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室,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审美点,自己的技术表现力,大家又能够融合在一个城市,特别好。这边比如说技术或艺术上的交流不是一种同化性的交流,而是我理解你做什么,我欣赏你做什么,但是我的设计方向和创作方向跟你的方向可能正相反,有多样性的存在,特别难得。”

image

在《大工斩玉》首映礼上,据影片制片人孙广洋介绍,《大工斩玉》已经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得多项荣誉,比如入围第十九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主竞赛单元、第十一届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红枫叶奖。

image

导演张维栋表示,希望通过这部纪录影片,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玉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同时也希望通过崔磊大师的故事,将玉雕文化呈现给热爱中华文化、艺术的海内外观众,让世界了解中国故事,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image

身处玉雕行业中,崔磊更希望传统文化在当代或在未来能被历史保留,被时光记住,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参与到生活中来,“让我们每一代年轻人知道玉雕是什么,中国传统的根系文化是什么,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玉器能够走向大银幕,就是一个通向所有人的生活,通向世界更大舞台的一个渠道。”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