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四会玉器行业连日来捷报频传:在中国玉雕界“奥斯卡”——中国首饰玉器“百花奖”上,四会收获1金2铜;第十九届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上,夺3金6银17 铜;两名四会玉雕大师获评“全国轻工技术能手”称号……

四会玉雕工匠郑国柳作品《九龙浴佛》获中国首饰玉器“百花奖”金奖。

玉雕工艺是四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精、新、巧、韵”四大特点,每一个成品都承载着玉雕师的匠心技艺。

作为全国翡翠玉器行业的“引领者”,四会不断积极探索玉器行业标准化建设,以人才为支撑,打造玉石文化创意和设计源头聚集地,吸纳了全国各地优秀的手工艺人扎根四会。玉雕大师们向内“卷”技能,对外拓市场,推动着玉器行业再探新。

厚植土壤,人才技艺交汇

墨即为黑,翠即为绿,墨中透翠,翠凝于墨。墨翠产于缅甸,墨翠开采出来占翡翠的比例为千分之三。

“第一眼看是深沉的黑,透水却又泛起多情的绿,让人魂牵梦萦,心驰神往。”来自福建莆田的“85后”小伙朱顺青凭着艰苦奋斗和高超技艺,在四会玉器界创出了名堂,创办了专注墨翠产品的工作室。

莆田木雕与石雕源远流长,是福建省传统民间雕刻艺术。由于家庭从事雕刻行业,朱顺青从小就耳濡目染,心中埋下雕刻艺术的种子。“我是怀着梦想来到四会的。”2008年,朱顺青来到四会拜师学艺,半跨界地进入玉雕行业。天资聪颖且基本功扎实的他,在2011年已经成为了独当一面的玉雕师。

玉雕行业是个慢功夫,更是个狠功夫,需要不断精进技术。他说:“四会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各种雕法各种技艺在此交汇融合,行业内交流密切,彼此都不藏着掖着,作品可以取百家之长。”擅长文化雕刻的朱顺青不断向优秀同行学习,对玉石材料理解更为深厚的同时,雕刻技艺也得到了延展,将山水、动物、花草等意象融进作品中,让作品意境更为深远。

“从事玉器行业,四会是首选。”朱顺青认为四会玉器既有文化沉淀,也有发展机遇。据了解,四会玉器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玉器挂件和饰件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以上,翡翠玉器摆件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并搭乘互联网的快车销往世界各地。

如果说玉器市场是一朵花,那么人才就是根基。在玉器产业人才培养上,四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形成“院、企、协”三方合作模式,已和肇庆学院、广州华商学院等一批院校分别签订了教学和培训协议,指导行业商(协)会开班授课,学生走进企业实习和就业。聚焦产业高中端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大力推进玉雕非遗申请、省级工美艺术大师申报、工艺美术专业中级职称评审和大师工作室申报等工作。

修炼内功,创新工艺提升价值

随着玉器行业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产品同质化严重、原材料价格上涨、品质良莠不齐等成长的烦恼。四会玉雕师选择刀刃向内,修炼内功,依托过硬的技术和创新工艺来提高产品价值,提升竞争力。

天然产生的玉石中或多或少都会有白色晶状体的棉絮存在,大家通常将此视作瑕疵,而对于郭振刚来说,带棉絮的玉石正是他创作的新方向。

科班出身的郭振刚从其他材质的影雕技艺获取灵感,将其巧妙地运用在带有棉絮的玉石上。

“材料诚可贵,艺术价更高。”无论材料好坏,无论题材新旧,都能通过对本身料子特点的发挥,使其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优势,是郭振刚的一贯追求。出于对每一块玉石的尊重,工艺美术科班出身的他从其他材质的影雕技艺获取灵感,将其巧妙地运用在带有棉絮的玉石上,成为了“翡翠影雕第一人”。

翡翠影雕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需要不断地试验钻研,通过近十年的探究,郭振刚在逐渐摸清各类玉器材质的同时,深入研究影雕工艺,创作出墨翠影雕作品。原来无人问津的瑕疵品,在郭振刚的雕琢下成为更具艺术玩味的产品,受到市场积极反馈,价格也翻了几番。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我们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专注工艺、保持创新。”今年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轻工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的玉雕师徒郑良东、林诗栋同样是“内卷”技能的高手。

擅长镂空立体雕刻的师徒二人,将灯光效果融入到作品之中,将外人眼中相对低端的黑色太湖石点石成金,雕刻成为光影透射效果的艺术作品。如取材柬埔寨吴哥窟作品,以太湖石作为庄严的石窟,材料上的翡翠为石间生长的嫩草,背后的灯光如同一缕照在石窟上的暖阳,营造出万物有灵、肃穆静谧的氛围。

师傅郑良东是珠宝设计领域出身的玉雕师,近年他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美学融入到玉器中去,结合现代审美,创造出以古琴、弓箭、仙鹤等为形象的胸针、耳坠挂件。师徒还致力于推动摆件生活化,把玉器摆件设计成为案台、茶几上的生活小玩意,让产品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

擅长镂空立体雕刻的郑良东、林诗栋师徒二人,将灯光效果融入到作品创作之中。

拓宽思路,用心讲好玉器故事

四会玉器产业肇始于清末民初,繁荣于20世纪90年代,如今向高质量发展前进。玉雕大师也从一开始的拼材料、拼产量的“打工人”,到现在拼工艺、拼做工,拼文化、拼内涵,成为讲好玉器故事的推广者。

1999年,来自福建的木雕师郑国柳只身来到四会玉器城打工,负责制作玉器底座。“玉石颜色更为丰富,挑战难度更大,便转向玉雕。”他依靠刻苦和勤勉的学习实践,逐渐成为玉雕大师,之后更创立了自己的品牌。

在郑国柳眼中,每一块玉石都是漫漫岁月长河的见证者,是有灵性的东西,所以,每当遇到好的原材料,他会关起门来,先充分熟悉玉石,与玉石“对话”,再动笔构思绘图,把自己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敬畏融入到玉雕之中。

他不断在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让玉石成为生活故事版,让作品更具生命力。如智趣童子系列作品之一的《大丰收》创意来源于农家生活。一个孩童背着比自己高大的玉米,以孩童之小,玉米之大,夸张表现丰收的年景,虽为一景一物,却成功地将人们的记忆,引领到朴素的田园生活中。

“硕果迎丰收,喜悦生欣然,《大丰收》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平凡百姓心中那份最本真、最原始的祈愿。”郑国柳说。

作为青年玉雕师代表,吴进存将古老的青铜器作为讲好玉器故事的文化载体。毕业于陶瓷艺术系雕塑专业的他,对古老的青铜器喜爱有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尝试用翡翠成功雕刻出青铜器作品,得到业界一致好评,从此他便踏上了以玉石复刻仿古青铜工艺品的道路。

在2023年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吴进存玉雕作品“错金银纹饰犀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铜奖。“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我希望通过玉石复刻的方式,传承好5000多年的青铜文化,擦亮四会玉器的金字招牌。”吴进存说。

纵观四会玉器产业发展历程,开放包容、勇于创新是该产业的肌理。如今,四会玉器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形成了集上游采购、设计,中游制造创新、加工、鉴定,下游批发、展销、线上线下相融合为一体的产业链,还带动了诸如包装设计、加工设备等配套产业链发展。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