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人爱玉、敬玉、崇玉的意识达到了无以复加、顶礼膜拜的程度。国家之宝,皇室之珍,镇国之玺,都离不开和田玉。国人对和田玉一直有着深深的感情。而这份感情随着时间的沉淀,越来越有深意。
春秋战国,楚赵之争,以完璧归赵,免除战争。“完璧归赵”这则老故事讲:“赵国有一块美玉,叫做和氏璧,秦国想得到它,要用十五城池来交换……”由此可见,玉可抵国。那么,和田玉何以抵国呢?
早在2500年前,孔老的“君子比德于玉”,就将人的美好品德与玉的温润光洁内质联系在一起。从此,甭管是身居翰苑的士大夫、苦修四书五经的读书人,还是附庸风雅的土地主,不是身佩玉饰,就是在书案上陈放玉质文玩。
后来,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一步将玉的特征归纳为“五德”,与正人君子“仁、义、智、勇、洁”的美德相对应。此外,识字儿的人大抵都看过《红楼梦》这部书吧,也叫《石头记》,缘起便是那“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通灵宝玉”。
和田玉是天地精气的结晶,是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崇玉、爱玉、赏玉成为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有关玉的“流言蜚语”更是数不胜数,比如“书中自有颜如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宁可玉碎, 不为瓦全”等。一块玉,征服了整个民族。
纵观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爱玉之人,那更是多如牛毛。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乾隆皇帝,他对玉的喜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酷爱。乾隆帝在把玩玉器的同时还对其赋予了情感与理念,把自己玩玉说成是有“善治量才”的理国之德,他说:“不使良材屈伏沉沦,将其剪拂出幽,以扬王庭而佐治理。”
中国有句谚语叫:“有国必有玉,无玉不成国”。所以我们国家的“国”字即是四壁成垒的玉石大“国”,所以自古就有“玉可抵国”之说。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