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女在对外国人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经常会说自己是“龙的传人”,这也体现出“龙”这一图腾在中华文化中的关键地位。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以龙这种虚构生物作为图腾的部落了。
近年来我国的考古工作者们也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龙形饰物,其中最知名也最具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文物,莫过于出土自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遗址的红山玉龙。
这条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玉龙,也有着“中华第一龙”的美称,那么它究竟有着哪些特别的地方呢?
在对红山文化遗址进行发掘的时候,考古工作者前后发现了大量的龙形饰物,这些饰物大致有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C”型玉龙。
这种玉龙龙体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吻部前噘,嘴紧闭,颈后竖起一道弯钩形长髭,尾端呈圆尖形,其修长的形态和如今我们常见的蛇身型龙,较为类似。
▲国家博物馆中的红山玉龙
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C型玉龙高约26厘米,重量达到了一千克,在这条玉龙的背部有对称的小孔,说明其之前可能是某些贵族服饰或者祭祀衣物上的挂饰,整条玉龙除了尾端有方形花纹之外,皆无其他特殊纹饰。
在这条玉龙的颈后有一条长约21厘米的长髭,其生动的形态赋予了整条玉龙一定的动感,这也凸显出了先民们精巧的制作工艺和先进的审美观念。
C型玉龙的出土也是因为机缘巧合,1971年初秋的一天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村民张凤祥在山上劳作的时候,从地里找到了一个“锈铁钩”。
他见这个铁钩大小合适,就在上面系了根绳子,送给自己的弟弟当玩具了。
之后几天里,张凤祥的弟弟就拖着这个铁钩在村子里跑来跑去,这个铁钩上面的尘土被逐渐磨去,露出了暗绿色的本色。
同村村民觉得这不是个铁钩,便将其拾起仔细清理,清理完成后才发现,这原来是一件造型精美的玉器,并将其交到文物管理部门。
考古工作者认定这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随后红山文化的几个重要遗址在附近被相继发现,成为了上世纪我国考古界的重大发现。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人们在当地的几个遗址中发现了许多龙形玉器,其中既有和这条中华第一龙类似的C型龙,也有两种造型更加奇特的龙形饰物。
第二种玉龙被称为“玦”形玉龙
▲红山玉猪龙
玉龙,又被称为玉猪龙,这种玉龙躯体蜷曲呈玦形,首部较大,以一对竖立肥大的类似于猪的双耳为特征。
第三种玉龙为“璜”形玉龙。
▲璜形玉龙
龙体呈璜形,一面雕纹,另面无纹饰,中部对穿一孔,两端各雕一龙首。
这三种玉龙,虽然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其形状都脱胎自圆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针对红山玉龙选择圆形作为龙的抽象形态这一问题,历史学家们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并给出了三个可能的原因。
第一种说法也是最为大众认可的说法是,圆形是女神的象征,更是生育能力的代表。
在史前时代,全球各地的部落都存在着生殖崇拜的现象,女性作为生育的实际承担者被视为有独特的“神力”,因此最早的神灵大多是女神形象。
▲远古文明的生殖女神塑像
在对这些女神进行刻画的过程中,人们会采用代表着生育能力的丰乳肥臀等特征,来进行塑造,这让女神和圆形事物产生了联系。
而中国古代玉器一般被用于祭祀活动,玉龙应该也不例外,作为祭祀用品它们很有可能是被用来祭祀女神的,因此其造型也被刻意塑造成圆形或类似形状。
第二种说法认为,玉龙的圆形代表了古人朴素的宇宙观。
持有这部分观点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史前时期人们对于宇宙和自然的运行方式还不太了解,他们对于四季昼夜的循环复始非常困惑。
因此认为宇宙的本质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人则是被困在其中的渺小生物。
▲抽象的宇宙环
而圆环自然是描述这种循环的最佳形态,龙则作为一种神话生物,被他们认为拥有控制循环的能力,因此他们将玉龙塑造成环状,祈求它们能够保佑平安。
第三种说法与第二种说法较为类似,但他们将循环的对象,从宇宙空间更替为了时间。
他们认为古人将生死也理解成一种循环,而龙作为一种神话中的生物,可以将这两个过程连接起来,起到桥梁一般的作用,用它们进行祭祀,来祈求逝者获得新生。
▲树木的生命循环
以上三种说法均借鉴了其他新石器石器文明的文化特点,和我国后来的神话传说以及哲学思想也比较接近。
而第一种说法之所以能够赢得更多人的青睐,其实和玉龙的形态有着很大的关系。
虽然只有玦形玉龙,因为龙身粗大被称为“猪龙”,但其他两种玉龙的面部特征,也有明显的猪形特征。
比如鼻孔为双环形截鼻,以及明显的抬头纹等等。
猪作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家畜,在当地文化体系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而且相较于其他家畜,由于猪的生殖能力较强,因此一直被用于生育相关的祭祀活动,因此人们才会更倾向于第一种假说。
▲如今的祭祀用猪
历史学家们认为,先民们之所以要将猪抽象成龙的形象,是为了赋予这种生物更为强大的力量。
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够与神灵进行沟通,并将人们的意愿和供奉传达给神灵。
虽然红山玉龙为猪首龙的说法被广泛承认,但在学界依然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以熊首龙和虫形龙的说法最为常见。
▲红山熊首玉器
提出熊首一说的,是孙守道和郭大顺先生。
他们在红山地区考古的时候,认为这种玉龙的下颌部分和熊非常类似。
而且在红山文化多处遗址中,都出土了以熊首为特征的文物,在一些墓葬中还有随葬的熊骨,这说明熊在红山文化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且相较于家猪,熊的力量更强,在古人的文化意识中,更能代表神灵的力量,因此他们认为在祭祀过程中,用熊来衍生出龙的形象更加合理。
而且部分玉龙上有短立耳,圆睛的特征,这都是经常用来刻画熊形象的手法。
而提出虫形说的,是俄罗斯学者C.B.阿尔金。
他认为红山文化的玉龙是鳃角金龟子、叶蜂和步行虫等昆虫的幼虫,这种幼虫一般被称为“蛴螬”。
这种幼虫在成熟之前,经常保持着蜷曲的状态,首尾距离很近,这和红山文化中的“C形龙”十分类似。
而且他还提出,在妇好墓等商代遗址中也出土了一些和红山文化相似的玉龙,在那些玉龙的腹部还有类似昆虫幼虫伪足的突起,这也可以作为证据,说明玉龙的起源乃是昆虫幼虫而非猪、熊等大型动物。
▲类似昆虫幼虫的玉龙
除此之外,他还进一步解释了古人这么做的原因。
他提出龙作为中国神话体系中法力最高强的动物,其最重要的能力乃是呼风唤雨,还有人认为龙有着撼天动地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无一例外会引起气象或者地质的变化,这和虫子变态发育时,发生的震撼转变,颇为类似。
因此古人会对昆虫产生崇拜,认为昆虫有着神秘莫测的变化之力,将其形象抽象成为龙,并用其作为祭祀物品,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类似的神力。
除了这些假说之外,还有鹿首说、蛇首说等假说,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依据和理论支撑,因此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红山遗址
虽然目前针对红山玉龙形态的解释,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但这对于红山玉龙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保存最为完好的玉龙饰物,红山玉龙证明了我国龙图腾崇拜文化的源远流长,有力地驳斥了那些认为中国龙文化是外国舶来品的言论,这对建立我国的文化自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此同时,玉龙也是我国早期玉文化发展的杰出代表,它的出土证明了玉器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的超然地位,这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民族文化特性有着很大的帮助。
因此红山玉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两大重要元素的集合体,再加上精美的外形,这让其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物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红山玉龙艺术造型的文化内涵》,刊登于《艺术评论》2014年02期;
《红山玉龙的多层面解析》,刊登于《民族艺术》2004年02期。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