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们赋予“玉”以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多层面的文化内涵,并在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中构成了一种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玉文化。

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玉是宝石,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层面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玉,自古便是高贵和纯洁的象征,有幸觅得一方久已心仪的美玉,那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福分。

为何古人多偏爱玉?“玉”有哪些特殊的象征意义?古人认为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玉能沟通天人信息,是为神用之玉。

读道经时,有很多对天尊的描述,前面都会加上一些对环境、功德、品格等方面的描述语;如“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昊天金阙至尊玉皇赦罪大天尊”等;又如一些古代典籍在描述神仙居住的地方时,常会出现玄都玉京、太微玉清宫等类似的词语。明眼人会从中发现一个共同点,即对“玉”的借用。

古人认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神明以及人间帝王,能够增进神与人之间的交流,传达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祸福的媒介。

道教行法,必然要用到法印。自古以来道教中的法印多为玉作,如元代张天师“阳平治都功印”用的是白玉印,其质洁白莹润,天师府道士上章及表奏符压皆用之,目的自然也是要借助于玉器天然所具有的通神的功用,使得凡有法印之处皆有神灵护佑之功。古时皇帝行使权力时使用的玉玺,则与此理同源。君权乃神授,以玉来通达上天的旨意,从而才可以获得万民归顺的福邸。玉器所起到的沟通人神的无上妙用,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在古人的认知中,玉是凝聚了天地灵气的物件,所以人们在坛场上所用玉石制成的法器来行法,并不是因为其珍贵,而是可以因此借助于天地灵气而更好地与上界高真通达信息。把玉作为祭祀时使用的重要器具,这一传统尤其凝结在本土宗教道教的敬神仪式中。

2、玉为天地精华凝聚而生,是为礼用之玉。

《说文》有云:“王象三王之连,丨其贯也。”

“玉”字的字型基于三个均衡的“一”,这分别代表天、地、人三才。中间的连接上下的一个“丨”,则是表示将三才之物贯通起来的意思。那么,在天地之间,贯通三才的当属天子;在所有的珍奇宝物中,最能得天地灵气的滋养、并且受到人身秉性的温润的宝物,当属“玉”也。

在道教中,向来也是非常推崇玉石的。一方面,玉石所代表的谦谦君子的品质,与修行人所追求的慈俭让、无为不争、处下柔顺的境界相一致;另一方面,玉在道教之中,不仅仅只是一块用来敬献给神人的宝石,其本身还有特殊的宗教含义。

道教中尚玉,也不外乎这两点。如所使用的一个玉器挂件,虽是为了彰显器物的尊贵,实则却是以此来表达使用者的高洁;又如在道教十供中有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宝便是玉石类物品的总称(当然,不仅仅只是指玉石,更指我们自己所认为的宝贵的东西)。当一个人愿意把能够象征自己真心诚意的宝玉敬献给神仙的时候,便是在把自己虔诚的信仰用实物表达了出来,希望能够以此诚此真来求得神仙的保佑。

《史记·禅让帝位》中记载,尧年事已高,让舜代理天子之政事,借以观察他做天子是否合天意。舜帝在举行祭祀仪式到时候,还收集起公侯伯子男五等侯爵所持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五种玉制符信,作为朝觐天地日月山川的祭祀用品。祭祀完成之后,仍旧物归原主。这一段记载足以说明,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往往以所持有的玉器品格来进行判定;玉除了礼用之外,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3、玉可养德彰显品质高洁,是为民用之玉。

玉,在中国传统文化(包括道教文化)中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玉石,本来是用丝绳串起来的一种珍玩宝石,其色泽晶莹,后来被借用形容美好、纯洁的事物。玉之美,美在德行与灵性。养玉在身,可以让人镇定身心,宁神而静志;养玉在德,可以让人淡泊名利,宁静而致远。

《礼记聘义》孔子言:“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廉而不刿,义也;垂而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贯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不贵者,道也。

《国风·秦风·小戎》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语,是说一名君子,他要有温顺且纯粹的性格,做人处事可以宽缓和柔,这与玉石所表现出来的内敛光华的气质非常一致。因此,古代的士人君子们,随身都喜欢佩戴一块玉,以此来象征自己品格上的高洁。

养玉是玉器藏家的至乐之趣,也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享受。养一方美玉细细盘玩,于静谧中细品往事前尘,走过沧桑,走过雕琢,走过岁月,让自己的心情也沾上一点玉的灵气。当岁月流逝如水,而我心一如玉石;有着玉的温润、玉的细腻,也有着玉的淡定和从容。

4、玉是祥瑞的表现和象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

所谓“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玉是祥瑞的表现和象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人们的情感寄托所在。

《山海经》有记载“君子服之,以御不祥”。是说君子佩戴美玉,可以抵御不祥,逢凶化吉。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这一注解从物质上(石)和艺术上(美)两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玉”字的概念。玉文化是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整个的历史时期,也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用玉观念,如: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古代文人雅士喜欢佩玉,喜欢以玉自比,好提醒自己洁身自好,师从仁、义、礼、智、信五德,不受心中“邪念”的影响,时刻保持一颗坦坦荡荡、刚正不阿的心。德盛则邪不侵,故而可辟邪。

所以君子爱玉,希望在玉身上寻到天然之灵气;随身佩玉,可以辟邪除崇,保障佩玉人的安全和吉祥。

5、玉是阴阳二气的纯精,是和谐的物化表示

古人认为,玉是阴阳二气的纯精,是和谐的物化表示,认为玉具有能使人长寿的功能,人们通过佩玉,食玉等可以永驻青春。

中国的玉石养生历史悠久,《神农本草》、《本草纲目》中记载:玉石可“除中热,解烦懑,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等诸多功效。现代研究表明,玉石有神奇的生、化和物理特性,经过打磨的玉石会将效能积聚,形成一个电磁场,佩戴在身上,能与人体发生谐振,从而促进人体机能的协调运转。生、化、物理研究表明,玉石含十多种微量元素,如金、银、硅、锌、铁、硒、镁、锰……等等。

玉器除了用于佩戴、把玩、作按摩工具外,还有服食玉屑的。吃玉有治病保健的功能,矿物确有治病的功效。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过一本《百石治百病》,通篇讲的都是矿物药的功效和使用方法,国家还有矿物药的泡制规范。

有学者认为古代玉器很多,存世稀少,可能与汉代兴道教,人们开始服食玉屑有关,估计许多古玉器都被古人捣碎吃掉了。

为人真一不二,修行才能与道合真。

这一块小小的玉,几乎贯穿了一个人一生的生命过程,它既能够彰显人生时的尊位,又能够提升精神信仰,还有助于建立人神之间的联系。正因为把所有这些属性都归结于一身,所以中国人对玉才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人们常说佩戴玉器需要“养”,以玉为指,养的便是自己生在天地间的浩然之气和正真之气。

大家在欣赏把玩玉器的同时,内思玉的美德,并从玉的美德中不断地汲取精华,以养自身的品性,这样一来,玉器得到了养护,养玉之人的心灵也得以净化,时间久了自然便可达到人玉合一的至高境界。

由此,才真正体现出了人与玉合的“养”的境界。我们,养的不是玉,而是自己的性与命。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