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其泽自幼喜爱美术,动手能力极强,他读小学时,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己制造,所制作的弹叉、弹弓枪等都十分漂亮,让同学们羡慕。他还经常在课本的空白处画画,同学们拿来当公仔书来看,还边看边模仿画里的动作,大家哈哈一乐。他读中学时,看电影多在机关大院露天观看,电影票是用油墨印制在白纸上,有一次,电影票不够,他就拿来同学的电影票用钢笔在相似的白纸上一笔一划地模仿起来,凭着精心仿造的电影票居然可以进场,可见其效果之逼真。
1978年,余其泽在广州执信中学高中毕业,因为相片未准备好而错过了报考大学的机会。次年他考进了喜欢的工艺美术中专,学的是工艺美术雕刻专业。
1982年中专毕业,余其泽与其他几个同学被分配到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工作。初时一听此安排,他心里就烦闷了,专业不对口,怎能做好工作?幸好,广彩厂正筹划自行生产白瓷坯胎,需要一批搞立体工艺品的专业的人员。他们被安排到白瓷试制班,从事白瓷胎的设汁制作。
余其泽与他的紫袍玉带石《溪山问道图》
刚开始,余其泽每天跟着师傅做注浆和修坯。他凭着读中专时学过的翻石膏方法,把瓷浆注入预备好的石膏模具内。这是瓷器成形的关键步骤,虽然工作过程乏味和重复,但他干得十分认真。后来,他又陆续被安排学习修坯,上釉,配制瓷浆、釉浆,翻制石膏模具以及产品模型设计和制作。运用在工艺美术中专三年学习所掌握的扎实基本功,以及与别人不同的审美观念,他创作出《戴帽女郎》《如意观音》《葫芦瓶》《天鹅挂链摆件》等新颖而别致的款式。其间,从研究瓷浆的流动性入手,首创用蚊帐布沾浸泡瓷浆的方法制作《戴帽女郎》中的面纱,被叹为惊奇,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同时,用白瓷浆当颜料在手拉坯的陶瓶上绘画,图案凸起,如浮雕般具有立体感。研制手拉陶瓷《奔马瓶》《麒麟罐》等,效果也颇独特。此外,他还在厂里首试陶瓷链条的制作并取得成功。这些都是厂里的师傅们从来没有试做过的,从而为产品的多样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余其泽在雕琢玉鱼
想不到,余其泽在广彩厂里居然找到了自己的所爱的手艺,他越做越开心,越投入。他以此为终身事业应该是理想的。可是,不如意的事终于发生了。正当他的陶瓷制作技艺日臻成熟并准备一展抱负时,却传来白瓷生产项目要下马的坏消息。面对如此局面,有如头上被泼了一瓢冷水,他一时感到彷徨:继续留在广彩厂,只能拿彩笔来绘图,但彩绘不是自己的特长,若当烧炉工作,没有艺术可发挥,更不合自己的爱好。广彩被赞誉为“万缕金丝织白玉”,不过是文人兴致勃发时的大胆夸张与想象,实际并无机会与玉结缘。如果自己真的去做“玉”,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它倒合乎自己所学的雕刻专业。于是,他向组织提出工作调动的请求。
天无绝人之路。通情达理的领导体谅他的尴尬境遇,对他的上进心给予鼓励和支持,1986年他如愿以偿调至广州市南方玉雕厂工作。先后拜两位玉器高手为师,一是玉雕高级技师陈少芳,她的名字刚好与一位著名的广绣大师相同;一位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蓝君基,南派玉雕的最权威的代表人物。
史上最大型的汉白玉观音像在雕制中。左为余其泽,右为蓝君基
入厂初期陈师傅手把手地教他如何使用各种各样工具,还教他掌握了鎅料、开坯、钻孔、刻线、修根底、粗磨等各种玉石雕刻基本技巧。最初,师傅带他去捡别人丢弃的边角废料进行练习。谁知,在他眼里,那些被别人当作垃圾的废次玉料,即带黑、带白、有花斑等不够纯净的料正是自己偏爱的,觉得它正好做些特别有意思的巧色产品。
但对边角料而言,其特点都是碎小而且呈三尖八角没个正形,心目中的雕像往往超出石头以外,按照传统雕刻正常的比例是不够“料”的。怎么办?退一步海阔天空,他结合自己过去在学校里所学到的各种美术知识和借鉴陶瓷、根雕等其它艺术的表现方法,大胆创新,因材施艺。当中,有一片布满白斑点的绿色岫岩玉料,被他做成浮雕《虎皮鹦鹉》;另一片半个巴掌大的“老虎石”,他构思做一件《神仙鱼》。在雕人物形象时,也因材“就形”,顺应石头的自然特点调整心中雕像的形状,只突出人物的头部和手部以及所持物件,而其余部分则概括、压缩甚至省略,同时还要“巧色”, 因势利导地利用色差进行虚实结合。如将浅色的部分做头和手,深色的部分做其它。通过综合运用圆雕、浮雕、剪影、线刻等多种手法,以有点夸张、又有点变形、又带点装饰味的表现形式,使雕像与石头自然完美地结合,让人觉得本就应该这么做的。常言道:功夫会教人。将不够“料”变得够“料”,将不合理变为合理,这都是那些边角料“教”他这么做的。
空前绝后的大型岫玉《新世纪的春天》(局部)。蓝君基、余其泽等集体创作
余其泽这些新颖独特、别出心裁、放弃繁琐而令主题突出的作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结果一推出马上受到市场欢迎,上述的《神仙鱼》在做的过程中,就被前来参观的外宾看中,下单订购。1988年他创作的边角料巧色玉雕小座件,荣获广州市工艺行业青年“五小”创新展览评比一等奖 ,从此以后,擅长用边角料、次料甚至在别人眼中的废料做出有价值的产品,就成为他做玉雕的特点和风格。厂里专门拿一些“废料”来“考”他设计制作,他似乎成了专“医”玉料“奇难杂症”的专家。
在一片赞扬声中,余其泽并没有只满足于做边角料的创作,还根据厂的生产需要调整主攻方向。那时候,厂里经常安排一些来料加工的产品给他做,这些多为传统题材,他就开始对传统玉雕技艺进行研究学习,还通过与客户交流了解,把握当时客户的审美情趣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他的岫玉雕《劈山引水》,内容表现的是一古代壮汉拿着大斧,将巨石劈开,让水流喷涌而来的壮观情景。该产品是专门为赴澳门的展会创作,展会上一露面马上被当地一个银行家买走,当时那个银行家说:“开源节流,好!”作品的成功固然让他感到高兴,抱憾的是未能及时拍下《劈山引水》这一珍贵照片。
此后,荣誉和机会不断降临到余其泽身上。1991年,余其泽被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评为年度优秀创作设计者。1993年,被评为工艺美术师。1995年,他被评为广州市突出贡献的能工巧匠。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祖国,当时广东省政府分别赠送两个特区政府的礼品《一帆风顺》和《九州同心》,都是超级大型的玉雕或水晶礼品,任务艰巨,余其泽被派往参与其中的制作,完成任务后均获得广东省政府的通令嘉奖。2000年,工厂集体创制巨型玉雕《新世纪的春天》,余其泽在史上最大的玉球的雕刻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累积历年取得的艺术成就和贡献,2001年,余其泽被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年他才40岁,正值不惑之年,前途无可限量。
广东省人民政府订制九七香港回归礼品《一帆风顺》
但是,道路是曲折的。正当余其泽踌躇满志,大展拳脚的时候,老企业也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走到了尽头,停业关门了。在这个转折关头,余其泽又面对一个重要选择:是否愿意服从组织分配,到广州金银首饰有限公司工作。余考虑到该公司同是轻工集团直管企业,生产上有金镶玉工序,技术上有关联,既可发挥自己原有玉雕的专长,又可在技艺的新天地发展,还是愿意借调过去。凭着他的艺术天赋,触类旁通,他在这个新岗位也很快适应,并搞出一批新颖别致的贵金属礼品,还培养和辅导了几个青年设计人员,让他们体会到这项工作同样的精彩。
大型玉雕《一帆风顺》胜利竣工时合影。右起:何锡祥、余其泽、邝志荣、蓝君基、朱天台、曹国昌、莫和锦
2006年瑞典仿古船“哥德堡号”访华,要沿着几百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首先到达广州,瑞典的国王、王后也会到来,这是一个盛大而隆重的日子。当时,广州市政府选择用玉雕做礼品送给国王、王后和“哥德堡号”博物馆。并且规定用广州古航道上的标志性建筑“琶州塔”和一批能代表当时广州现代化建设风貌的建筑如云山珠水、中信广场、星海音乐厅、新会展中心、新白云机场、地铁、还有“五羊”、红棉等作为主要内容。身在金银首饰公司的余其泽又回归了玉雕的本行,他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设计制作特别任务。如何使玉的自然美得到充分展示的同时又能反映新时代广州日新月异的新面貌,其中还有新机场、地铁站这些玉雕从来没做过的东西,并无先例可供参考。余其泽面对新的挑战,在作品表现形式和方法上都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008年,余其泽获评高级工艺美术师,他把这个职称作为新的起点,在艺术上又进行新的探索。他认为,勇于进取才能实现更大跨越。他别具匠心地做了一件使用K9水晶玻璃与树根结合的作品——《甘雨》。
上图:水晶玻璃与树根雕《甘雨》
下图:岫玉《水上漂》。均为余其泽创作
在这件作品里,他想利用材质上最强烈的对比以及用既夸张又概括的形式,去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虽然只是做了一滴水加上一段枯木,但它们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材质本身已包含了极丰富的内容。利用材料天然拥有极具象征意义的特点作为艺术语言,它们会让人浮想联翩,在晶莹透亮的水滴上,想到无色纯洁的水和清新的空气,还会从它的聚光中看到光明……在那干枯的朽木上,你会看到因缺水而干裂的田野、遭破坏的生态……这滴水不仅是代表一场及时雨,而是代表人们心中一切美好的愿望。虽然这看起来不像玉雕,也不像其它工艺品,而且从表面上看并没有做多少加工,但这正是他所追求的艺术,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这又是他朝玉雕范围外跨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在研发玉器与贵金属及其它材料结合的新产品方面,余其泽又有新的突破。2012年,他设计的新产品《个性化银锭》《蟠龙子母印》等均获得客户好评,并为所在单位获得数百万元的销售收入,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3年起,他与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合办岭南特色工艺传承基地玉雕大师工作室——“泽玉轩”。期间,潜心挖掘和开发玉雕“水上漂”系列项目,能把玉石的小船、莲叶、花瓣等做到非常轻薄,可浮于水面,让观赏者惊讶不已。
原文刊于《羊城今古》2017年第4期(总第150期)文字、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