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雕艺术注重写意神韵,是一种抒怀逸趣,物我合一的修持,是一种艺品人品双修的立人立艺之道,正所谓品为心声,雕为心迹。“只有艺品同一,将玉雕与自己的生命修为一体,真实而自然地反映出自我的生命的最真实、最舒适的状态才称得上是好作品,中国玉雕是人格的一种表现,古今玉雕艺术家莫不如是。”青年玉雕艺术家陈济情如是说。而他正是通过物我合一、人艺双修,在玉雕艺术里寻找大千世界中纯朴自然、率真坦然,恰如他的玉雕作品,煮茶细品后,便能从这种山水、人物情怀开合之间,读出一种久违的质朴和超凡脱俗的意境。抒发山水情怀,尽显文人风骨。

image

陈济情,男,1985年生于福建连江,玉雕艺术家,中国寿山石研究会会员, 2016年成立个人玉雕工作室玉识工房,题材以抒怀思古作品为主线,将古代文人入画,重视中国文化的意境神韵是陈济清先生玉雕艺术的特色之一。他虽然追求飘逸洒脱的笔法,却并不轻率走笔,更不放弃体现客观物象特征的“形似”。在笔法的运用上,他笔势稳健,以刚写柔,强调对象的精气神,体现了文人风骨的情怀,韵味十足。用笔的虚实、构图的意境以及线条的流畅,显示了他在玉雕艺术上的修养。

image

自古文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心灵的寄居地。陈济情也不例外,一两位清瘦老人,目光如炬,身着宽衣博带,或悠然静坐在老树下、山崖泉边,或驾一叶小舟浮游山水,逍遥于天地之间。他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的文人风骨,寄情于山水之间。在他的作品里,那种放松安静的禅意让我们感受至深。中国的文人皆喜欢山水,赋予了山水深深的文化内涵。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往往历代文人墨客在人生失意或厌倦尘世之时,便纷纷投向山水的怀抱之中,修身养性,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那青山绿水、苍松翠柏之中,抚琴而歌,水声潺潺,呦呦鹿鸣,云卷云舒,领悟自然之道。山水之乐在于自然之趣、和谐之道。当我们走进山水,便会发现自己的心性越来越接近自然,在最真实的山水世界里,打捞曾经的岁月,领悟人生的真正意义。当代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在《行者无疆》中写道:“就人生而言,也应该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这便是山水的哲学。

image

境由心造,相由心生。文人风骨的铸就往往得山水之滋养,性灵之淡泊方可达成。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江山锦绣,才人辈出。不论是纵横捭阖、周游列国的谋士之流,还是魏晋竹林七贤,或是归居田园、退隐江湖的老农,都有其自己的为人处事哲学。

image

image

作为一个优秀的玉雕艺术家,陈济情的艺风在悠悠文人风骨之中彰显出大家的风范,得魏晋之风韵,传承中国文人笔意,其良好的学养和深厚的功底,使得他在业内展露锋芒;他的技法充满了从容清隽之气,融汇了朴素放达、看似心无挂碍,却形神兼备,意趣横生。

image

在山水之间,有一老翁居深深庭院,门前有一条溪泉,溪泉依山势叮叮而过,中遇一方名曰泉眼潭,此潭由五眼泉水组成,经年未曾干涸。顺势而看泉水不远,分径有一小石门,门可打开,泉水便淌淌流向菜园,园中洼洼菜畦,打理整齐、鲜嫩喜人,应有尽有。此便老人之杰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晨兴理荒废,荷锄戴月而归,悠然南山,东篱把酒。喜朴自然之乐,油然而生也。陈济情如是曰。此至简之大道,禅修之妙文人风骨便是他的玉雕作品精华,更是他出世入世的人生哲学。

image

image

文人风骨的写意山水,历来是文人雅士托物言志的载体。陈济情的玉雕作品在继承传统、融入个人情志的那种宁静的心绪,人物风骨形象地表达了身心融于自然的欣悦。作品中散发出一种放松的生活氛围,自由灵动,酣畅淋漓,富于文人墨趣,笔墨抒写心性,气韵境象,多得天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亦可涤荡沙砣玉雕人手中之美玉,他清秀风骨聚精会神琢玉间尽显文人风骨。

image

image

不管相濡以沫,亦或相忘于江湖。登山观水,仰望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皆是一种淡然自若的洒脱,宁静致远的幽静,知足常乐的妥帖。不管是笔墨之间的山水,还是玉雕人陈济情先生的文人风骨山水,让我们领略到的是一种独处的潇洒,高山流水,以文会友,徒步稍歇,倚林荫,拂面微风。执书抚琴,举杯阔论,杯酒下肚,神思悠远,风气神韵,山水之间,尽显文人风骨。

image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