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把玩文化历史悠久,早期开始于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到帝王将相,随着文化与时间的推移,亦影响到普通社会阶层。经过了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的“中华十玩”,也称“皇家十把玩”,一方面通过把玩达到健身、修身、养性的境界,另一方面也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现如今,还有没有人能够都玩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中华十玩”可分为上五玩和下五玩。

上五玩玩的是:毅力、耐心、悟性、智慧、品德。

下五玩玩的是:和气、雅致、风度、乐天、知足。

第一:核桃

掌上旋日月,时光欲倒流。周身气血涌,何年是白头?想必大家对前两句很熟悉了吧。核桃,也叫“健身核桃”,又称“掌珠”,起源于汉隋,流行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寓意吉祥。

清朝有句民谣:核桃不离手,能活八十九,超过乾隆爷,阎王叫不走!清末时期,皇宫内赏玩核桃之风大行,在当时手中有一对好的核桃成了身份、身价和品位的象征。当时京城曾传言:“贝勒手上有三宝,扳指、核桃、笼中鸟。”而每逢皇帝皇后的生日,精品核桃作为祝寿贺礼供奉也是经常之事。宫内揉核桃之风,自然也会影响到社会。民间称文人玩核桃,武人转铁球,富人揣葫芦,闲人去遛狗。可见把玩核桃在民间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玩赏过程中健脑、修炼毅力,达到胸怀天下的境界。

第二:葫芦

手捻葫芦,谐音“福禄”,同时是我国传统宗教道教的法器,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吉祥物。在不少佛祖形象中也可以看见其携带悬挂葫芦的样子。

手捻葫芦,适合在手中把玩的葫芦,越小越好,玩的就是小巧玲珑,蔓藤称“龙头”,龙头完好的葫芦更有价值,也更美观。龙头完好、个头又小的老葫芦,极具收藏价值。

第三:佛珠

佛珠原本被称呼为念珠,是用来计算念诵佛经数量的随身法具。构造简单,线和一定数目的珠子相串即可。而“佛珠”这个名称原本来源于梵文,有这四种不同的意思;分别是“数珠”、“珠鬘”、“念诵鬘”、“珠之贯线”这四种。而关于佛珠的来源,大家普遍认为其前身是印度人用来缠身的缨珞鬘条,后来才慢慢演变为现在的佛珠。

从使用的方面来划分,则大致可以分成持珠、佩珠和挂珠三个类型。所谓的“持珠”,是指用手掐念或者持念的佛珠。这种持珠比较实用,普遍被用来计算念诵佛号的次数。而用持珠,也是为了帮助修行、约束身心。佩珠也称为手串,比起持珠,它的材料更讲究,颜色更鲜艳。所以现在许多不信佛教的时尚男女,都将佩珠当做美丽的佩饰携带。挂珠就是比较长串的,大部分人会选择挂在车内,称为车挂,以求平安等。

溯其本源,佛珠并非佛教所创用。佛珠进入中国始于东晋,延至唐后各代,盛行于朝野上下、僧俗之间,材质以檀木最佳。其主要修炼人的性情,调整心态。

第四:菩提手串

六祖慧能大师一句“菩提本无树”的偈子,使得“菩提”家喻户晓,传诵千余年,实来源于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入定开悟获得无上智慧,所以后人为了纪念就改称为“菩提树”。

而到如今,菩提手串的种类真是五花八门,主要三类是金刚菩提、星月菩提、凤眼菩提,除此之外还有金丝菩提、菩提根、莲花菩提、千眼菩提等等等等。据说菩提籽的天然果核在把玩时散发出的天然植物油脂能起到滋养皮肤的奇效。

第五:和阗真玉

和阗玉产自海拔4500米左右的昆仑山上,因其矿体平行断裂分布,这里产出的白玉在世界透闪石中绝无仅有,其青玉、青白玉、墨玉、黄玉也极为少见。西汉张骞曾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在于阗一带登崇山峻岭,在天河边拾得几块玉质奇石献给汉武帝,朝野上下叹为观止。

和阗玉历来就是皇宫贵胄们的专用之物,它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有不少用和阗玉雕琢出来的器物,如商周的礼器、秦代的玉玺、汉代的玉衣、唐代的玉莲花、宋代的玉观音、元代的渎山大玉海、明代的子刚牌、清代的大禹治水玉山等,这些国之瑰宝。

第六:紫砂壶

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它是能将水火在壶中相融,它包含了陶、瓷器的文化。把玩中领略中华和谐韵味。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紫砂壶与茶为绝配,与茶禅的汉族文化相结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

壶分三种,一为实用,二为赏玩,三为收藏。玩到最后能够在人与壶之间达到一个互动的境界,即人养壶气,壶养人性,彼此净化,相互陶冶。对于紫砂壶的玩字,其实早有解释,玩即养。养有两别,一是茶养,养颜、养色、养灵性;二是人养,养气、养品、养感觉。

好壶不俗,也是紫砂壶特有的品性。玩家手里的紫砂壶越养越养眼,包裹整个壶身的那一层似釉非釉、似瓷非瓷的包浆,油光内敛,温润如岁月常驻,便有了“老壶胜瓷”的美誉。

第七:折扇

京城富贵者所用之折扇,从扇骨到扇面乃至扇套、扇坠儿,无不考究。以其扇骨论,则有棕竹、素竹、湘妃竹、梅鹿竹、象牙、乌木、紫 檀、红木、鸡翅木、檀香木以及螺钿镶嵌、玳瑁、菠萝漆骨等多种品类;扇面则分素面、瓷青面、泥金面、雨(雪)金面、冷金面、格金(景)面;另有棕竹黑纸折 扇。京城乃书画家云集之地,其所绘扇面各有千秋,而扇工所见甚广,与之谈及每每如数家珍,且有明辨真伪之慧眼。富贵之家所备的折扇,不为纳凉而为观赏。

文玩折扇的把玩主要是对扇骨的把玩,多以竹质为主,竹制扇骨是文人、玩家常置手边的玩物,日夕摩挲,愈摸愈润,长久之后似得人之灵气,更具神采。扇骨有“生骨”、“熟骨”之分,盘扇骨有“文盘”、“武盘”和“意盘”之说。“生骨”为新制作,“熟骨”多为传世品。新制作的扇骨需长期不懈的把玩,才能去掉其火气,新骨不断的“盘”,越“盘”越亮,其颜色也会由白变黄,由黄变红,给人以古朴凝重之感。传世的老扇骨则需要精心养护,妥善存放。

“文盘”是将扇骨经常握于掌中,并反复抽拉摩擦、抚摸,经过人体气血体温的影响,使扇骨由新制时的晶莹洁白,盘成微黄如玉,经过久盘色似琥珀,又若蜜腊。“文盘”扇骨前首先要净手,洗手待手上的潮气挥发后,两手相搓至微热,再将扇骨握于手掌中,匀速前后抽拉,盘至和人体相近的温度即可停止,这样反反复复,半年后扇骨上可出现盘玩的痕迹。“武盘”是用核桃油反复涂擦于扇骨,或常用扇骨擦拭人面部鼻两侧的汗油,这样可很快使扇骨油润发亮,但手感和观感远不如“文盘”的扇骨。所谓“意盘”就是在把玩或抚摸扇骨时心无旁翳,扇与神交,涵泳相契,意念中亦能想象到扇骨色泽的变化和人文气息, 不失高境界“物久通灵”之独享。

第八:烟斗

烟斗并不像纸烟般,路边张三李四都能轻松驾驭的。把玩时,非常依赖知识、经验和技巧,并且还要用脑。

要享受烟斗,先要对对各种烟草有所认识,才能预期能在手中的调配中得到些什么;而从装填烟草、清理烟斗,到烟草的保存, 窖藏陈化,以及烟嘴的翻新、松紧调整等等,无不需要丰富的相关知识及经验,以及一定的动手能力和遇到具体问题时,动脑筋解决的急智。

第九:鸟

自唐朝以来,玩鸟已成气候,而制做鸟笼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则达到极为兴盛之时。鸟笼的制作,其艺术品位、价值都达到很高水平。在其影响之下,京城之内文人、士大夫纷纷仿效,养鸟玩笼之风也愈演愈烈,其风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

如今,欣逢盛世,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收藏鸟笼的爱好者也日益多起来。鸟笼收藏不同于瓷器、书画,赝品极少。因鸟笼从选材、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每张鸟笼的制作都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一些艺术大师创作的更是极难仿制。养鸟、玩笼、藏笼更成为今人的追逐与时尚。

第十:蛐蛐

蟋蟀在古书中叫做促织,北方话里则称之为蛐蛐。这种用来饲养斗蟋蟀的器皿,就叫做蟋蟀盆,或称蛐蛐罐。蛐蛐罐有瓷制、陶(泥)制、玉器、石器、漆器,以及戗金的。就收藏角度而言,大约最有价值的,是瓷器和陶(泥)器蛐蛐罐两种。

存世最早的蛐蛐罐,应是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贾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蛐蛐罐。这件蛐蛐罐,为澄泥陶制。通高14.7厘米,径16厘米。 盖内方形阳文篆书戳记“仿宋贾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十二字,分书四行,工整高古。底外中长方形图记内有隶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饰以双线长主框;款识上下各有双龙戏珠纹饰,龙纹与宣德御制国宝墨、宣德青花瓷器及宣德铜炉所绘龙纹极似。是器质地细润,淡黄古雅,制作精工。明代陶制蛐蛐罐能够流传下来的极为罕见。此器实为稀世珍品。无论是瓷器或者陶制蛐蛐罐,因其传世品种之稀而至今尚未引起收藏界的重视。有心人若能在这方面多作努力,收藏当致不菲。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