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其中,云南省围棋子(云子、永子)荣获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代表性项目,腾冲玉雕荣获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代表性项目。
云南保山古称永昌。保山围棋制作历史悠久,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由永昌人发明,因产于永昌,便被世人冠以“永昌之棋”、 “永昌棋” 和“永棋”。
“永子”是以保山特有的南红玛瑙、黄龙玉、翡翠和琥珀等天然原料,采用保密配方和绝技熔炼、传统手工点“丹”而成。由于“永子”原料珍贵、工艺独特、品质优秀,而且产量极为有限,因此,历来深受达官贵人所追捧,为上乘贡品,堪称国宝。
徐霞客曾在其游记中记述:“棋子产云南,以永昌者为上”。而永子围棋曾一度失传,所幸后人反复探索后将其“复活”,让这一国宝重放光芒。
追溯|千年永子曾一度失传
永子起始于唐代,大约1200多年前。唐代傅梦求的《围棋赋》记载:“枰设文楸之木,子出滇南之炉。”赋中透露出唐代滇南(云南保山)就开始用窑炉烧制围棋。
明代中期,永昌(保山)庠生李德章用当地的玛瑙、玉石等原料融化成汁液,采用滴制法炼制出永子。后被敕令为地方上贡朝廷的贡品。
永子的奠基人—李德章
清代咸丰十年末(1860年11月),杜文秀的起义军攻打永昌城,永子毁于战火。民国时期,保山解坤曾找到李德章的后人来恢复生产永子,但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从缅甸攻入滇西,保山城被日机轰炸,解坤携家逃往昆明,永子再次被迫停产。
20世纪五十年代初,解坤在昆明开始烧制围棋,但是没有李氏家族永子的配方,烧制出的棋子与永子差距甚大,改称为“滇玉”, 销往北京、上海等棋社,曾作为中日围棋友谊赛比赛用棋。因销路不好,五十年代末停止生产。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保山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下,文化局组织和抽调李氏家族的后人李学堂等再次对永子进行恢复生产,但成本较高,生产出的棋子没有市场,八十年代末停止生产。
保山八十年代烧制的永子
21世纪初,陶晓昌组织和带领李氏家族的后人李国伟等再次对永子进行恢复。在前辈的指导下,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践摸索,终于找回失传的永子炼“丹”技术,棋中圣品——永子终于重现棋枰,与千古国技相映生辉。
“永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围棋界一直享誉盛名,的确不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熠熠闪光的宝石。“永子”制作技艺是我国重要的古老传统工艺之一,传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影响极大,对研究围棋历史文化、社会人文发展、冶金技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永子”以其在围棋发展历史当中的重要地位,可作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申报成功,有利于丰富中国的文化内涵,作为保山走向世界的一个文化体育品牌和名片,对提高保山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湖上清风入棋局 青华海上永昌阁
参观保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子”的博物馆
感受厚重的永子文化。
走进青华海,永子棋院一定是最吸引人的风光,古色古香的塔与周围正在建设中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仿佛隔离了尘嚣,是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
永昌阁飞檐叠起,巍峨雅致,登上顶楼,凭栏远眺,近水澄澈,远黛苍茫,令人心怡。赏青华海全貌,永昌阁顶楼堪称最佳观景台。
永子围棋文化园
走进金鸡育德永子围棋文化园
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子生产地
这里是永子围棋的发源地,也是生产地,在文化园里可充分了解永子的历史、文化,观摩永子诞生的全过程。如果一时兴起,还可在池塘边的亭子里与好友切磋一盘。
永子宴
如果你曾尝过
这份美味
那你就不会忘记
它的味道
逛完永子文化园,吃完“永子”美食,不如再到周边欣赏陶艺文化。
结束这元气满满的一天。
保山金鸡素有“滇西陶乡”的美誉,时至今日,辖区内制陶业仍经久不衰。解放前最多时有20多户人家烧制陶器,如今仍有7户人家长年以烧窑制陶为生,另有1个云南窑贝陶艺文化有限公司。金鸡陶器釉色各异,形状多样,大小不同。既有传承原汁原味、古朴厚重的土陶,也有革新后融入了雕刻、彩绘多种工艺,质感细腻、靓丽高端的彩陶。
腾冲玉雕
腾冲玉器是云南著名的手工艺产品。腾冲素有“翡翠城”之美誉,加之经营玉雕已有500余年历史,是西南最大的玉石翡翠聚散地。腾冲玉器以翡翠为原料,品种繁多,工艺精美,形色俱佳,主要产品有戒面、鸡心、胆坠、生肖、手镯、佛像、图章、龙凤牌、八仙、暗八仙、搬指、玉簪、耳片、挂件、手玩件和摆件等数百个品种,大多数品种出口。
腾冲距缅甸翡翠主产区仅200多公里,独具的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我国历史上发育最早、延续最久的翡翠商贸中心,首开世界翡翠加工之先河。
腾冲玉雕所用材料为产于缅北的翡翠,其硬度为6.75-7度,仅次于金刚石。在传统工艺中,其加工方式主要是碾磨。因翡翠硬度高,不能雕,只能磨,故叫碾玉。解玉人托着玉坯,凑在解盘边沿不断琢磨。这与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所载: “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 十分吻合。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玉雕工艺产生了历史性飞跃,变成了电动机械化,使用品种多、速度快、精度高的人工合成金钢石粉沫工具,使雕刻既快又精,工效大大提高,工艺水平日新月异。
腾冲玉雕始于明代中期,兴于清代。《徐霞客游记》:“又有顾生者,崔之友也,导往碾玉者家,欲碾翠生石印池,杯子……” 清朝中后期至民国初年,腾冲翡翠玉雕也进入了极盛的阶段,产生了许多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光绪《腾越乡土志》记述:“制朝珠、手镯、簪耳、名玩器,琢磨之声彻通衢。居肆成事者数百人,散处村落数千家”,反映了清代的玉石加工盛况。据载, 1949年以前腾冲从事翡翠加工的作坊曾一度达到100多家,工匠超过3000人,解玉工30户,打眼227户、抛光工225户、大货玉匠31户、小货玉匠37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腾冲一直是缅甸珠宝翡翠最大的集散地、交易中心和加工基地。
腾冲翡翠玉雕工艺,薪火相传,与时俱进,能工巧匠不断涌现,解放前著名的有郭仕堂、何殿良、毕光楚、王德州等。解放后一大批玉雕人员茁壮成长,著名的有吴元奎、尹必霖、徐家凯、徐家强、段跃昌、高丽华等。近年来,腾冲玉雕获得了迅猛发展,玉雕队伍不断扩大,工艺水平日新月异,产品畅销海内外。目前全市有大型市场30余个,从业商户达1600余户,玉雕作坊300多个,加工集体20多个,个体加工户数百户,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比较著名的有杨树明、段亚斌、杨儒、李伟先、尹可聪、尹可观、罗曾兴、杨天刚等。
腾冲翡翠玉雕是在中华玉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玉文化的延续及发展的高层次,尤其是明清玉雕典籍、史料及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珍品品,富有当时的文化与工艺价值,对研究玉文化及优秀传统文化向西南边疆和东南亚、南亚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对研究古代工艺美术乃至社会人文发展演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腾冲玉雕雕构图考究、雕镂精细、线条流畅、结构严谨、造型优美、清新雅致、百物百样,于细微处见功夫,是腾冲最优秀的特色民间工艺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腾冲玉雕是一项底子厚、发展快的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大,前景广阔,已成为腾冲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做强玉雕产业,对腾冲旅游业及县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增进中缅友好往来和一带一路经济合作,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