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雕刻艺术研究会理事 |
李三摆,一位来自云南德宏的青年玉雕师,师从广东省玉雕大师郭建军,正式从事玉雕行业九年有余。在传统的玉雕行业,入行九年并不算长。但好在时间足够李三摆认清自己,找到自己的雕刻方向。
| 李三摆老师设计现场 |
2010年,李三摆远离家乡,与同学来到了平洲,并且在师父郭建军的指导下,正式接触玉雕,一学就是五年。当时,他们100多人组团来平洲,大巴都装了几辆,但现在剩下的人已是屈指可数。
他说:“在开始的那段时间,每天都想家,也很想回家,但是刚出来就回去,肯定会被村里人瞧不起”。于是他决定留下来。可是玉雕学徒的生活很乏味,当时贪玩的他很是荒唐了一段时间,是师父怒其不争,骂醒了他。
| 李三摆老师雕刻现场 |
李三摆在郭建军老师的工作室学习玉雕5年,学习手把件、杂件、挂件等的雕刻。郭建军老师为他和一众师兄弟用心良苦,劝学、请专业美术指导、手把手教学,为其打下了扎实的工艺基础和良好的审美品位。
师成后,李三摆与两位朋友到四会创业,经营阿拉善玉工厂。较之平洲,四会产业链更完整,玉雕师的工作、生活节奏更快,但对于年轻的小伙伴们也意味着更多商机,或者说是生存的机会。但是没能继续下去。
工厂解散后,李三摆仍在四会坚持做阿拉善玉雕刻。但他感到孤独、迷茫。这时,师父郭建军和一帮师兄弟都邀他回平洲,一下子他就有了找到组织的感觉。
| 李三摆老师的家 |
刚回平洲,李三摆面临着业务窘境。幸好师父、朋友们不吝给他介绍客户,生活总算能够维持,也一步步地积累了良好的口碑。
没有客户的时候,他就先将在四会时囤积的阿拉善玉料做成小精品。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件金鱼作品受到了云南老乡的青睐,俩人相谈甚欢。一直聊到家乡的美食、家乡的变化,他才深深感到自己想家了。
“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家人过得更好些。”现在的李三摆已经成家立业,更明白家的意义。他这些年在外闯荡,极少回家,但犹记得家里的竹楼、门前的山,母亲的腰箍和银项圈……还有穿山甲,所以就有了穿山甲题材的《母子情深》。
家,是李三摆心灵的港湾。
感谢李三摆老师的积极支持。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