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在汉语中有“谓思古之情,古人的思想意趣或风范”之意。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 诗人赵孟頫曾自跋其画卷云:“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虽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赵孟頫这里所讲的“古意”是意义宽泛的古典审美范畴,可以是一种贯通和取舍。既是对古代艺术中多种意趣、法则的一种筛选、陶淬和熔冶,也是在两汉、魏晋、隋唐、五代以至宋代艺术通会基础上的一种精神提炼。为何要求古意,怎样表现古意?现结合自身独山玉玉雕创作的体会,尝试与玉雕创作者和研究者 做些探讨和交流。

一、知古意,辨雅俗 

中国玉文化绵延数千年,传承不断,历久弥新,可以说支撑起了玉文化发展。玉雕这一传统工艺同民间艺术一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玉是集审美和仁德于一身的文化载体,玉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 拔、健康向上精神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正如花鸟玉雕颇深中国画影响,玉文化审美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玉文化中的“大美不雕”包含了我国传统美学中“大美不言”的智慧。其内涵和我国传统文化中大众追求完美的美好心理一脉相承,外在表现大多凭借玉雕师的文化素养和技艺水平来表现。需要指出的是,玉雕师做的工作绝不是修修补补、挖脏去缀,而是根据玉石原料确定其风格、主题,应秉承“无古意无以立,无新风不能续” 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方式加以创作。

 

我国玉雕行业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宋世义曾说过,绘画和玉雕的关系是“绘画是平面的玉雕艺术,玉雕是立体的绘画”。所以,研究玉雕题材 的古意,绕不开对绘画的探索。

古意有何高妙,让艺术家求知探索?因为知古意可以知雅俗,作品就不会“百病丛生”。玉石雕刻的古意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 指玉石雕刻作品的意境。如同有古意的画面,古人 之儒释道的意趣,在作品中需要淋漓尽致地展现。

古意,古人追求之意境。“意境”,是指文艺 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情景交融。凡能感动观众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 “境” 的同时,程度不同地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广义而言,包括作者和欣赏者两方面。前者由作者的审 美观念和审美评价水平决定,有真与假、有与无、 大与小、深与浅之别,后者因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和 审美评价不同而有大小和深浅之分。 

“意境”,是艺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 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辩证法范畴内容极 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 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那种情景交融、虚 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 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 象的高级形态。

我们常说,某位玉雕师的玉雕作品有“古意”, 应该就是人类文明的本源,或者更直接地说,它就是一个民族在文明进程中逐渐形成并沉淀下来的集 体审美意识和集体人格,最恒定而又最生机勃郁、内涵丰富、意蕴深厚的审美。玉雕艺术中的“古意”,其核心是指你的一点一画、提按顿挫,使转绞动、轻重徐疾,粗细疏密,欹正虚实,伸缩露藏,在造型线条的起伏转折处和空间的布局谋篇处,能够传达出多少鸿蒙的诗意和多少优雅的生命格调——这 也许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的“澄怀味象”的“味外 之味”和“象外之象”。玉雕作品之古意,即追求古人古画之意境,不同于乱世之美术基础不够,或者思想浅薄;也不同于当代之浮躁快捷,缺少古人闲雅之气,而是古人之形与古人之意的情景交融“人心好静”之古境。古意玉雕作品的境界,是一种静气畅怀的古意呈现。

二、求古意,非师古 

要师古人迹,亦要师古人心。临摹古帖、古画。有诗情,有画意。兼收博览,自成一家。玉雕同理, 玉雕创作者不仅要读画、绘画,更要把绘画的古意 融入到玉雕作品中。求古意,即师古。师古并不意味着泥古,而能够化古,能够借古开今,这是书画和玉雕求古意的方法论。 赵孟頫当初面对马背民族的粗犷影响,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同样粗犷。像瓷器、书画等艺术品,均 不如前朝精美考究。华夏族的纤细古质之美,融入在皇族的血液里,需要复兴。复兴并不意味着只去师古而不追今,去“笔墨(玉雕)当随时代”。如果一个时代是颓废的,也不需要艺术家们把作品都弄得萎靡不振。

赵孟頫不认可,有远见的玉雕创作者更不认同。真正优秀的艺术应该超越时代和引领时代,或应具有超越性和永恒性。否则,它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艺术之美是摒弃了一切功利的美。古意之美,最大魅力在于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能够超越时空而成为艺术永恒的经典。我认为,书画有古意需要临摹研究古人精品,玉雕作品要追求画中妙趣。山水玉雕之古意,是道家仙境和儒家世外桃源之美。花鸟玉雕之古意,是大天然天真烂漫之趣。人物玉雕之古意,是挖掘出来的古人风神之姿,让观者品藻出古人面目气韵与风雅。

三、玉雕古意,借古开今 

书画的古意,不仅要懂得古人的笔法和墨法,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用心去体悟自然之道。这些都 要经过大量的临摹、技法训练并用心体会才会有所得。“要写出古意,就是要将古人的优点特长通过临摹、体会并融会贯通,吸收成为流淌在自己生命深处、灵魂深处的东西。”所谓“创新”, 写出“新意”和表达“己意”,不过是把“古人的优长和自己的不足自然流露出来罢了”。玉雕 艺术也是如此。

要获得“最大限度的艺术共性”,就要向最高的艺术目标奋进,向“道”靠拢,向“经典”靠拢。所以,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向经典学习,向圣贤先哲们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匍匐于“道”,以弥补自己不足,将自己的个性缩至最小,将共性放至最大。“道也者,不可须臾而离也。可离,非道也。”(《礼 记·中庸》)此“道”,是宇宙规律、自然规律,是真理,是美好的最大公约数。契合人类的一切审美形式,作为载体均为“器”。古意,就是美学中不变的道;化古,就是历代人的道器完美结合。 

我创作的作品《百年好合》,对一块不起眼的独山玉璞玉经过雕刻,呈现出焕然一新的古意,无论是戏水的鸳鸯,还是盛开的莲花,都变得更加精致、生动,接近和达到古人古画之意境的目的。当然,欣赏者不同,对古人古画之意境的标准认知也存在差异。独山玉玉雕古意探究不能“天马行空”, 一定要根据独山玉山石的基本情况而定,在创作或者加工过程中,尤其是订单创作,一定要考虑客户的诉求和实际情况。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从事玉雕艺术创作的人,所说的“开今创新”,不过是将古人的优 长和自己的个性,在玉雕作品中完美的自然流露而不自知而已。艺术家按照艺术规律,不断去探寻、去体悟,不断去接近“道”的历程,揣摩古意,将综合修养在玉雕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并表现出属于自己、有别于他人的艺术样式。这一艺术样式, 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最大的艺术共性,并引发大家共鸣。共性越多的作品,获得的共鸣就越多。

博大精深的中华玉雕文化,不仅传达着古人的 审美追求,更被人们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艺无止境,想成独家特色、一流作品,要创造出古意玉雕作品,非博众巧取、涵养大德不可。在一件玉雕作品里能传达出文化的博大、深沉、灵敏和纯朴的 气象,非毕生进行艰苦地修炼、体悟、攀登不可。在今后的玉雕创作生涯中,要继续以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合国内外玉雕艺术与时代审美气质,创作一 种具有含蓄深厚的风格,又有广泛美誉度、认可度的玉雕艺术品。 

(作者简介:刘晓波,河南镇平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镇平县玉神工艺品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南阳独山玉雕刻研究所副所长。天津美术学院进修学习学院雕塑和中外艺术。擅长独山玉花卉、禽鸟等设计, 作品清新典雅、简洁明快,充满灵气、返璞归真。作品多次获得 “天工奖”“陆子冈杯”“神工奖”等全国玉雕大赛金奖) 

参考文献:[1] 祁艳 . 浅析宗白华意境说对中国古典意境说的承变 [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11(4). [2] 赵纯一 . 宗白华《美从何处寻 ?》中的自然美解读 [J]. 公关世界 ,2018(10).[3] 贾嘉 . 民俗玉器 , 不追寻古意 [J]. 艺术市场 ,2010(5).[4] 樊 军 民 . 中 国 玉 雕 创 作 的 意 境 内 蕴 [J]. 上 海 工 艺 美 术 , 2010(11). [5] 江 富 建 . 玉 润 砣 舞 品 读 中 国 玉 雕 艺 术 [J]. 收 藏 与 投 资 ,2015(10).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