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南翡翠北和田,玉石的文化从古至今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南阳这个小而隐蔽的城市却孕育着一大批玉雕师!

image

玉雕山水

镇平玉雕的发展

发展

建国后,玉雕产业不仅获得了新生,而且得到了全新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随着外贸事业的发展,党和国家提出“应该保护和发展各种工艺美术品行业”的指导思想,使玉雕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1956年,天津进出口公司口岸派出玉器技术员到镇平,以现款收购玉器方式,使镇平雕制的玉器工艺品开始由内销转向出口。同时,为了发展玉器事业,开拓国际市场,出口换汇,国家在技术、资金、原料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玉雕行业发展速度空前。无论是企业个数,还是从业人数,都有了质的变化。

image

1958年8月,镇平县玉器厂创建成功,尔后石佛寺、晁陂、高丘等乡镇玉器厂相继建成,雕琢的狮子、罗汉之类工艺品成为这一时期的名优产品。

1959年至1983年,镇平玉雕工艺品成为天津进出口公司的主要贸易伙伴,天津进出口公司定期派技术员到镇平收购玉器,转销国外。

20世纪60年代初,正处于国家暂时经济困难时期,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已兴办的一些玉器厂被迫下马。

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党和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农村政策,逐步恢复了玉雕的生产。这一时期的玉雕工艺品开始增多,主要有人物、花鸟、炉薰等产品。

20世纪70年代,在党和国家”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针的指导下,玉雕业随之得到了快速发展。

image

1971年春,镇平县委、县政府派出30多名玉雕人赴天津进出口公司参加中国性玉器协作区会议。特别是国务院1973年46号文件批转外贸部、轻工部《关于发展工艺美术生产问题的报告》贯彻后,镇平规模不等、形式多样的玉器厂如雨后春笋般得到迅猛发展。以此时期为例,全县玉雕企业发展到139家(县厂1家、社办16家、大队办122家),从业人员达5418人。同时,为了加强玉雕业的管理与领导,镇平县政府又组织成立了镇平县工艺美术公司,形成有机构、有领导、有管理、有政策的“四有”局面。工艺品由过去较为简陋、单调的品种逐步提高到造型美观、玲珑细腻、花色品种繁茂的全盛时期。仅1974年玉器销售总额就达到1490万元,成为全省外贸系统第一个超千万元的县。同时,镇平县委外贸局代表县委、县政府出席了国家外贸进出口公司召开的中国出口创汇先进代表大会,获得锦旗、奖状和与中央领导合影留念的殊荣。

image

鼎盛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的形势下,镇平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提出的“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结合县情,从实际出发,使镇平的玉雕业摆脱了长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模式,结束了长期徘徊的状况,步入了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和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特别是镇平县委、县政府在发展玉雕产业上,从讲究实效原则出发,在技术、原料、资金和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强力扶持,玉雕业呈强劲发展势头,成为县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其税收占镇平县全县财政年收入的1/4,成为河北省出口创汇先进县,连续8年稳居全省县级之首。“放开、搞活”政策的指引,为镇平玉雕工艺品的销售大开绿灯。由封闭式的计划经济管理步入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拓宽了自由贸易领域,玉雕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社会知名度空前提高。

1993年2月,国家外贸部批准镇平工艺品集团公司为自营出口单位,获得独立的进出口权。

1994年,该公司为玉雕个体户出口玉雕产品价值1300万元,退税180万元,不仅扩大了县域经济的贸易总额,而且保护了从业者们的切身利益。

1995年3月,镇平县被农业部和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五部门联合命名为“中国镇平玉雕之乡”。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