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玉为中国玉文化支撑起中原文明的一片天,独山玉为南阳盆地及其周边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巨大的物质保障,由此,独山玉文化灿烂而辉煌。那么,中华玉文化历史中最重要的一块玉——“惊天地泣鬼神”的和氏璧,与独山玉有历史渊源吗?


“和氏璧”“价值连城”及“完璧归赵”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和氏璧在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中更是占据着独尊的地位。因为和氏璧之谜一直未被揭开,析宝、探宝者考证、论争至今未定论。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科学系统的论证,试图解开这一千古谜团。早在1988年第一期《南都学坛》上,作者就提出了和氏璧可能独山玉的观点。此后,在2007年的《中国宝玉石》及《独山玉文化概论》分别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image

▲ 关于和氏璧的插画

一、问题的提出

在长期对中国玉文化发展史及独山玉历史地位研究时,笔者试图对独山玉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发现其作为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桂冠并非虚渺,有其深厚的玉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在新石器时代独山玉采集利用历史的独特地位,夏(二里头文化)、商(南阳十里庙遗址)、周(春秋时期楚文化)以及汉代(特别是东汉张衡的《南都赋》、元代(忽必烈皇家御用的《渎山大玉海》)等独山玉的辉煌成就。独山玉文化灿烂的历史决非一般意义上“地方玉种”的名位,一定有其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查阅研讨“和氏璧”的出处问题及前人的讨论,在了解楚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南阳的地位问题时,在探求独山玉文化的发展史及独山玉质特性时,三者问题的碰撞而产生了深深的思考:楚国、卞和、玉璞等一系列与和氏璧有关的历史、政治、文化、考古、地质、宝石学等学术问题逐渐明晰起来,他们与独山玉的历史渊源有着紧密联系,想法由此而出。

image

▲ 黄山遗址发掘现场

1988年,笔者发表在《南都学坛》第一期《试论中原古玉业的产生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如下问题:“和氏璧可能是独山玉”的观点。此论文在南阳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宝玉石学术交流会”上进行了研讨,选入其论文集,并获得优秀论文奖。此后,又获得南阳师范学院1988年度科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教育委员会科技成果三等奖

自此以后,在全国各类玉文化研讨会上,笔者多次提出了“和氏璧可能是独山玉”的观点并加以阐述。在笔者发表的多篇玉文化论文中和出版的专著中,也都将此观点论证推出,《南阳玉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地位》,《南阳学坛》,2004年第4期;《中国玉文化论丛》,杨伯达主编,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9月;《和氏璧可能是独山玉》,中国宝玉石,2007年第4期;《中国南阳玉文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中国独山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独山玉文化概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等等。同时,2003年建成开放的“中华玉文化博物馆”及2004年建成的“独山玉博物馆”都分别展示了笔者的观点。2007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走遍南阳》,以笔者提出的观点拍摄播出了《探寻和氏璧》的专题片。2008年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拍摄播出的《羊玉奇缘》也引用了笔者的观点。国内互联网很多网站上也有不少帖子将笔者的观点贴出。

二、我们的观点

我们的观点有二:

首先,和氏璧可能是独山玉,发现和氏璧的卞和可能是南阳人。

其次,和氏璧是玉石而不是玉器。璧有两种含意,一是指玉,二是指古代呈扁平状中空外圆的玉器。卞和所发现的“和氏璧”不是指加工形成的圆形璧,而是指和氏发现的璞玉原石。其缘由是:文献记载卞和献玉后,玉人理其璞,这说明和氏璧是块玉料;卞和是卑微之人,不可能将加工了的玉器用其名字命名;由一般玉器常识可知,玉器璧是不可能再改制为玉玺的。因此,秦国将和氏璧琢成传国玺,也只能是和氏璞玉才有可能做成传国玺。

image

▲ 玉神工艺精品独山玉原石作品《暖冬》

我们认为,和氏璧可能是独山玉,其主要观点与论据如下:第一,《说文解字》曰:“楚,木也。”荆又叫楚,是一种灌木。王筠《句读》:“谓荆一名楚也”。以字从艸,故云木。盖此物不大,故从艸。好野生,故楚从木。”

《说文解字》又曰:“楚,野木。从林,疋声。”一名荆也。即:楚,野生的树木。另一名称是荆树。《段注》作“曰”。段氏曰:“艸部‘荆’下曰:‘楚木也。’此云:‘荆也'。则异名同实。”

显然,汉语中的楚,为形声。从林。木名。即牡荆。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干坚劲,可以作杖,编制箩筐。《诗·周南·汉广》:“言刈其楚。”

也就是说,春秋时期的楚地,也即荆地,楚国也即荆国,楚山也即荆山。因此,楚人(荆人)卞和所发现的璞玉也就只能是指楚国(荆国)所产之玉了。

第二,我们知道,发现和氏璧的人是卞和,而卞和是楚国人,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实事。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现代勘查都表明,当时卞和生活的楚国疆域,除南阳独山玉外,尚无发现任何地方产玉,特别是有名玉产出。那么楚人卞和的璞玉和氏璧可能性最大的应是他居住之地,因而得到独山玉也就顺理成章了。


image

▲ 南阳独山远景

第三,卞和生活的春秋时期,天下纷争,疆界森严,卞和是普通的老百姓,他怎能有本事跑到疆域之外而得和氏璧呢?怎能千里迢迢跑到新疆寻到和田白玉,或到辽宁岫岩寻到岫玉呢?唯有疆域之内的独山玉是卞和可得之宝。

第四,卞和两次献宝都被“玉人”识为石,因欺君之罪而被先后刖去左右脚。连“玉人”都未识别的宝玉,卞和如何会是识宝之人呢?想必卞和是一个开采玉石的人或是一个加工玉器的人,要不一定是一个生活在玉山附近的人。而南阳市特别是镇平县自古以来就是开采、加工玉器的中心之一,卞和就是一个经常与玉打交道的南阳或镇平人,所以可以识玉得宝。

第五,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表明,早在7000年前生活于南阳黄山的先民们就开发利用独山玉,之后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时期“黄山人”都在应用独山玉于生产生活之中。在南阳十里庙遗址也出土了商代的独山玉器,同时,早在夏代的镇平先民也开始利用了。安国城遗址出土了独山玉铲;镇平赵河所产红砂(石榴子石、钾长石等)自古就成为当地人们理玉的解玉砂,甚至还供给扬州的玉工们使用。这一切都说明,南阳有悠久的用玉制玉历史,独山玉具有悠久的开发利用历史,早在春秋以前,独山玉就已经成为古人心目中的美玉了,卞和得到独山玉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image

▲ 盛产古时琢玉用红砂的镇平赵河上游


第六,卞和将发现的宝玉先后献给两位楚王两次未被“玉人”(识玉之人)认出,说明和氏璧外表有“璞”(玉皮)在作怪。从科学角度来讲,独山玉在成矿过程中的蚀变作用,可形成高岭石化或方解石化,由此而形成一层包裹在独山玉外表一层石皮——玉璞。而今,我们可以在独山玉矿中寻找到带“璞”的玉石。这种有“璞”的独山玉料外皮被一层高岭石的物质所包裹,大多呈白、褐色等。因而,不识玉或稍不太懂独山玉的人很容易将带有玉璞的独山玉误认为是石。卞和惨遭刖去双脚之悲就可能是所谓的“玉人”走了眼,而将独山玉识为石的结果。



image

▲ 玉神工艺精品独山玉原石作品《混元天地》

第七,史书及地质学前辈所言:和氏璧“正而视之色白,侧面视之色碧”,这在独山玉中也可见到。独山玉的产出形态往往是以色带(即不同颜色的玉脉)出现,绿色、白色独山玉可呈带状平行接触产出,这与独山玉的地质成因有关。因而正面看独山玉为绿色时,而侧面看时则出现绿色和白色。“正绿、侧白”问题则迎刃而解。

第八,有很多人认为和氏璧的玉质是白玉,而独山玉中就有白如凝脂的白玉,它一直是被视为独山玉中上品之一;也有很多人认为和氏璧的玉质是绿玉或绿白相间的玉,独山玉中的天蓝玉有质地非常细腻的透水白玉和高档的翠绿玉组合而成,它被视为独山玉中的极品。上述两种独山玉与史书记载的玉质都极为吻合。

image

▲ 玉神工艺精品独山玉原石作品《三月的微风》

第九,我们认为,发现和氏璧的卞和可能是南阳人,其论据有四:(1)南阳是楚国重镇,卞和又为楚人,有居南阳之可能;(2)卞和可能得璞玉和氏壁,定是识玉之人,而南阳自古以来就是加工销售玉器之地,卞和可能就是经常与玉打交道的南阳人;(3)目前所知,楚国产玉之地只有独山,南阳人卞和到独山得玉有近便之利;(4)卞和姓卞,得宝玉被命名为和氏璧,至今,在独山附近仍有和庄、边庄(可能与“卞”有紧密联系)两个自然村,卞和可能是现今南阳独山附近卞氏、和氏村民的先祖。

三、问题讨论

1.笔者提出的“和氏璧可能是独山玉”的观点属学术问题争鸣范畴。此观点有理论体系,有论点、论据和支撑的现实存在的证据,或许能自圆其说吧,命题是否成立,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2.笔者提出的观点,仍在继续探讨之中,而且笔者也一直强调和氏璧可能是独山玉,并非给出确定的答案,再探索再完善也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3.无论是笔者的论文、论著,还是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内容,大家都是围绕着中国玉文化的千古之谜——“和氏璧”为何物而展开的有益的学术探讨。既然是问题,就应该允许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既是科学研究有益的指导性原则,也是学术争鸣所必需的。笔者在这里重申:真诚希望玉文化、文博考古、历史、地质、宝玉石以及其他文化界的同仁们,积极开展学术探究,努力倡导百家争鸣,打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使得科学研究的成果进一步丰富中国玉文化学的博深内涵。■

image

▲1958年发掘出土于南阳的独山玉铲,距今约7000年左右,被称为“中华第一铲”,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