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玉雕”最早于2011年河南省宝协副会长陈朋旭先生与由南阳考古研究所韩斝先生、独山玉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富建先生、文心读玉文化顾问刘源远在文心读玉艺术馆品茶时初次提出。之后,在此理念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告一段落后,在2013年10月,在陈朋旭的策动下,韩斝与刘源远商榷后为其赋于了“以文化引领艺术,以“艺术改变玉雕”的解释。至此,“艺术玉雕”的概念正式确立。

image

为什么我们要提出“艺术玉雕”,而别于“玉雕艺术”。因为玉雕这一行业,在近代已经沦落为民间手工工艺品,具备艺术格调和传统文化品味的作品实在是太少了。粗制滥制者居多。最终导致玉雕作品良莠不分,黑白混淆。
  认真考量“玉雕艺术”一词,“玉雕”在前,“艺术”居后,我们认为对艺术的尊重是不够的。放眼当下所谓的玉雕艺术作品,作品符合文化和艺术和双重审美标准的,似乎不多,大家只是在玩个概念而已。而“艺术玉雕”讲究的是以“以文化引领艺术,以艺术改变玉雕”,其肩负的任务是:最终引领民间手工艺性质为主的玉雕业回归真正的艺术之路。这也是大家共识推出此概念的初衷。
  这一概念的提倡与成功实践团队是文心读玉艺术团队。已经硕果累累,屡获金奖(天工奖、百花奖、陆子冈、玉华杯等),成为国内倍受推崇的艺术玉雕团队。
  “艺术玉雕”和“玉雕艺术”,两个词前后顺序的改变,造成了价值取向的截然不同,让人不可小觑。而且“艺术玉雕”与“尊玉施艺”理论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 

理论演变过程

许慎《说文解字》有云:玉,石之美者,玉乃天地造化之美物。文心读玉总设计师陈朋旭对玉和玉石雕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认为做玉一定要遵循玉文化的核心价值,尊玉施艺。从认识玉、到读懂玉,到理解和尊重玉;从雕玉,到玉雕,提升到艺术玉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当今玉石雕刻发展浩浩荡荡之时,陈朋旭带领文心读玉艺术团队却开始思考着要慢下来。读玉一直都是他和团队秉承的核心创作理念,从物质的玉,到精神的玉,再到文化的玉,所隐藏的内涵,太美太厚重,也太沉重。怀着对玉的敬畏和尊重一场玉的归宿探索就开始了。

image

精益求精,巧夺天工—雕玉 

文心读玉从前几年的写实题材,到近两年的写意题材,对玉的认识层次、对玉的理解逐渐上升到更加厚重的文化层面。在做玉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对玉文化的研究,对玉石雕刻的研究。陈朋旭谦逊地表达对玉的认识,“也就是在这近两年的时间,我才感觉我真正认识了玉,但还很难说理解了玉。”这十年的早期阶段,陈朋旭并不能理解到玉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认为玉只是一种可以雕刻、买卖的一种材质而已。

陈朋旭认为,文心读玉早几年的作品,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现—雕玉。以写实为主,主要创作一些具有吉祥寓意的千篇一律的传统题材。如作品《连年有余》,这块独山玉通透翠绿并采用镂空雕刻手法,技艺高超,将鱼雕刻得生动异常,活灵活现。陈朋旭前期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这一类的写实作品,诸如“福禄寿喜”、“招财进宝”、“马上封侯”、“连升三级”等有吉祥寓意的题材。这些作品的雕刻工艺都非常高超,都是技艺水平的最佳表现。虽然那时也一直在不断尝试着创新,有时候会采用一些新的元素,结合传统技艺,将人所要表达的思想诠释而出,但大多是形式上的创新,仅限于题材、手法方面的变化。这些,文心读玉艺术团队认为,都是一些技艺型的作品,并没有将这块玉与它本身的语言做到一个完美的连接,“我们的表现语言并不一定就是这块材质的语言,并没有绝对的关联度。“精益求精,巧夺天工”是陈朋旭和他的团队当时的目标。而整个市场,似乎也都是这个样子。
  将自己的思想通过对玉石的雕刻得以诠释和彰显,这是众多玉石雕刻从业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持有的观点。而文心读玉艺术团队并不这样想,团队越来越认为,这种表达,是对玉的一种语言强加,或许玉石本身所呈现出的内容并不需要这样的表达呢。此时的陈朋旭在思考,思考一种更深层次的内容,一种有关文化的内涵。
  道法自然,巧合天工—玉雕
  古人常以玉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玉,是一种美德的象征,诸如:君子比德如玉;玉,石之美兼五德者……如此等等。他发现,做玉雕做的时间越长,雕工愈是精致精妙,离自己心目中的那块玉却越来越远。因此,近两年,陈朋旭做了更多的思考:现代玉雕的文化诉求是什么,是否偏离了它本身的轨道?玉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传承和弘扬什么样的文化?最终,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根据,玉文化的核心价值、儒释道文化、君子之风等,“如果玉文化没有在这一代得到体现,我觉得这一做玉人需要好好反思一下。玉文化的诉求是接续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让她能够传承的是君子之风、传扬的是正气。
  有了这个思考,陈朋旭的团队提出了“尊玉施艺论”,一方面,保持对自然之美的理解和尊重,带着一种敬畏的心里,从原来的利用、使用玉石转变为尊重玉石、与玉合作,对自然秉持一种保护、珍惜、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在玉文化方面扬正气,传递真善美,而在表现形式上坚持一种艺术化的诉求和语言。而雕刻出来的玉雕作品,通过雕刻让其更有灵性,甚至是有生命有灵魂的,让人从视觉上感受到艺术之美,从而体会到中国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厚重,这样才是每一件玉雕作品需要承载和表达的内容。

image

  “玉石本身是有自己的语言的。而我们并不是玉石的拥有者,而是服务者。”不像早期的认识—将原材料买回来,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雕刻,玉本身的语言被忽视甚至被压制了,并没有读懂玉本身的语言。于是,他们将原有的工作停了下来,来思考前路。他们改变了思路—“道法自然,巧合天工”,用不多的笔画勾勒出玉的语言。这是一种尊玉的理念,将玉本身的美最大化的发挥出来,化繁为简,化简为精,点到为止,将与本身的美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真正释放玉的生命力。
  近两年,他们做了一些尝试,并做了一些作品。尊玉施艺的理论其实早有端倪,2012年的两件作品--《千里江陵》与《云峰古道》分别获得中国百花奖金奖和天工奖金奖,就可以看到尊玉施艺论的表达。那个时候只是一些尝试,还未形成系统。而今,他们通过业界的交流、文化找寻、深度探讨等方式尊玉施艺,不少雕,不多雕,拿捏恰到好处,最美的表达玉所需要的那种状态。来更好地表达玉的语言。他们将这个时期的创作,称之为玉雕。
  大道至简,美玉心琢—艺术玉雕
  “尊玉施艺、艺术玉雕”的理论是没有材质限制的。以大的“艺术玉雕”为作品要求,以“尊玉施艺”为指导理念下去创作不同材质的玉种,其中包括独山玉 、翡翠、白玉的创作。

image

宋春峰 云峰古道(独玉摆件) 2012年“天工奖”金奖  

独山玉颜色丰富,乃天地造化之物,有着丰富的层次和纹理,尊玉施艺论可以得到更加真实的表达。原石上或是一叶扁舟,或是一弯溪水,或是一秀丽女子,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构思,以激活的刀笔雕琢,甚至无琢,追求大道至简。
  艺术玉雕,制作是基础,创作是高度,合作则是境界。与自然的合作,与玉石的合作,将玉由内而外表达出来。然而,跟自然的合作,并非易事,这必须建立在对自然足够的理解和敬畏的基础上;另一个则是几千年来的玉文化,这就有一定的难度了,没有长期的文化熏陶和一定的文化积淀,要想达到这个层次,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更好地读懂玉的语言和文化内涵,团队在人员结构上也作出了很多调整,目的是希望能够带出一批具有艺术家气息的设计师。秉承“读玉”这个创作理念的核心。去做好“艺术玉雕”。
  读懂玉,读懂玉的的文化内涵,看来认为,只有在文化层面的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玉。玉,由最初的物质层面的表现,到君子层面的内涵,再到精神层面的慰藉,再到文明的传承和发扬,逐渐延伸为华夏民族精神内涵的一部分。文心读玉将不断完善“尊玉施艺”理论,做好“艺术玉雕”扭转长期以来玉雕界“匠人做匠器”的低靡状况,最终将作品提升到艺术玉雕、文化玉雕的层面上来。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