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感是一种力量,它沟通着你与我,物与人,你可以通过一杯水重拾物质温度,也可以通过一把壶,感触文化厚重。唐代有四合其美之说,讲究茶、水、火、器。
我们以为非遗传承就得千方百计地保存手艺的整个形态,不让其退出历史舞台。但就像一首诗里说的那样,在玫瑰停止的地方,芬芳前进了。这种顺其自然的舍弃,滋生了另一种拥有。
那些美好的器物里,点到即止的美感,恰到好处的设计,得心应手的体验,灵魂深处的熟悉,会让你觉得,一把壶本就应该如此。
每一个艺术品,都有其背后的故事,这把壶也不例外。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玉不离手的非遗传承人——陈申乐。
陈申乐是海派炉瓶的正宗传人,因为他有两位声名显赫的恩师:“南玉一怪”刘纪松和“传承创新者”周寿海。刘纪松和周寿海均属海派炉瓶鼎盛时期的四大奠基人。名师的帮助加上自己的天赋和探索,陈申乐的海派炉瓶创作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他的作品,造型典雅端正,对称周正,纹饰细致精美,浓郁的青铜器趣味下,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融入当代的审美理念,时代感呼之即来。
从表面看,玉壶似乎并不复杂,用陈申乐的话来说,往往除了壶盖周围一圈简单的回文装饰,别无赘物,但又是不可复制的。玉壶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素为美、以素为贵的审美理念发挥到极致。这种文化现象,值得玩味。小小玉壶如此受人宝爱,关键之处在于陈申乐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把玩”艺术揣摩得极为透彻。
小小玉壶,把玉文化的“玉德”、“玉灵”、“玉瑞”与茶文化的“茶韵”、“茶禅”、“茶礼”完美融合。一壶在握,就将高雅浓缩于掌心,把艺术捏在手中。加上玉雕本就是触觉艺术,玉壶的神秘手感是直达内心的。传统、文化、艺术随着一把小小玉壶直击当代人的心扉。
陈申乐谈及制壶心得,其对紫砂壶颇感兴趣,充分看好玉制壶的优势。玉壶质地昂贵,外形先天的美感充沛。且玉壶能够创造出一种不能够被模仿的线条美,与东方审美中的婉约曲致不谋而合。它将选材、工艺和美学完美平衡。那种繁与简、快与慢之间的“恰恰好”,堪称教科书式的典范。因为热爱,所以死磕每一个细节。
人生最好的状态,应在将满未满之时。“满招损,谦受益。”而茶满则溢,器盈则倾。
玉雕似糖,设计如水,传承一定不是到处撒糖,而是将糖融于水中。看不出糖在哪,但是水是甜的。与其说是拯救,还不如说,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这个巨大的营养罐里来寻求滋养,寻求我们日趋干涸的现代创新的养分,以及拯救我们当下问题百出的内心生活。我们要用这些滋养来强大自己,而不是供着这个罐子。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