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来自河南镇平美校的毕业生侯晓峰完全没想到自己会和玉雕打交道;三十年之后,身为国内玉雕大师的侯晓峰面对镜头依旧很是腼腆:“我的作品还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标准。”这位在业内被称为“侯弥勒”的玉雕大师,本人也带着弥勒佛那种禅心佛意,有着看透世事的豁达。
少年时期,侯晓峰热爱美术,对传统的中华文化有着极深的感情,之后考取了专业的美术院校,苦心磨炼画技。而这,也为多年之后他灵动流畅的雕刻线条打好了基础。美校毕业之后,又经历了几年的打拼。1995年,侯晓峰来到了苏州。这座烟雨朦胧、黛瓦白墙的古老城市,让这个来自北方的大男孩,第一次感受到了独特的江南风情,也是在这座城市,侯晓峰遇上了他为之奋斗半生的热爱——玉雕。
最初接触玉雕,都是从学徒工做起。要听师傅的话没日没夜的练习,做不好还被师傅一顿痛骂。这个来自北方的小伙子不怕累、肯吃苦,拼起命来练习,把一手基本功练得扎扎实实。师傅喜欢他,大半年之后就让他开始做明清风格的玉雕,这种更圆润灵动的风格很符合侯晓峰自己的喜静不喜动的性格,之后就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了。个中心酸,旁人永远难以想象。
所有的人物件中,侯晓峰做的最多的还是弥勒佛。“弥勒佛的大度似我的心境:常笑真乐、宽人容己,我一直在快乐的创做。”这个笑起来也很像弥勒佛的玉雕师,将自己的心态融入在做玉雕的过程之中,这也是他每一件作品都各有特点清晰明朗的原因。
2010年,侯晓峰的作品《童子戏弥勒》获得了玉器百花奖的银奖,作品之中童子狡黠喜感,弥勒忘情大笑,整个画面呼之欲出、活灵活现。既带有北方汉子天性中的疏朗,又利用了苏工之中细腻精巧的雕工,可以称得上是侯晓峰多年艺术水平的优秀代表。
虽然已经获得了诸多荣誉,但是这位玉雕师却并没有沉迷已有的荣光沾沾自喜。相比荣耀,他似乎更在乎的是自己的玉雕作品和雕刻技艺,虽然有着“候弥勒”的赞誉,但是顶着这个称呼,侯晓峰越来越觉得惴惴不安,他怕给人留下只会雕弥勒的印象。而正是这样一个满腔心思都放在玉雕上的他,才能雕刻出那样禅意佛心的弥勒。
古话都说:字如其人,如此看来,玉雕也恰如其人。禅心一颗玉如人,侯晓峰,一手雕玉石,一手绘人生。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