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代宗师》向世人展现了民国时代独特的文化魅力。令翡翠爱好者印象深刻的是,宫二在金楼等叶问前来赴约的一幕。在这一场景中,众多金楼女子都打扮的花枝招展,个个都佩戴着翡翠首饰。导演采用慢镜头拍摄方式,将葱翠欲滴满绿翡翠鲜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随着摇曳的身姿,翡翠饰品完美地彰显了金楼女子的荣华富贵。事实上,这类通过翡翠饰品来交代主人身份的处理手法,在民国题材的电影作品中十分常见。
清末、民国时期的重要时代标志—翡翠
曾经有人在微博上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一部分网友对如今的影视剧大量使用翡翠作为人物配饰存有异议,他们认为民国时期肯定还有其他材质首饰,影视作品的做法明显有失公允。
事实上,在那个时代,珠宝首饰的材料还真不仅仅是翡翠一种,以老北京前门玉器街为例,那里是著名的“翡翠大王”铁宝亭发家致富之地,也有加工猫眼、红蓝宝、星光宝、珍珠等高档珠宝商铺,满足当时清代王府贵族和民国达官贵人、军阀以及外商的消费需求。
但是,虽然民国时期还有其他珠宝的存在,可唯有翡翠才能在那个时代绽放光彩。这其中的缘由不仅是我国是玉的国度,我国传统文化标志之一就是玉文化,更源于清末的一个女人。
在咸丰时期的满清王朝已经是病入膏肓、风雨飘摇,随着京城被英法联军侵占以后,大清国几乎亡国。但在此时,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奇女子—慈禧太后。正是这个女人统治的48年里,大清国回光返照,甚至出现了同治中兴。
慈禧太后偏爱翡翠,也正是在她的带领下,清末出现了翡翠开发、鉴赏和收藏高潮。承清而立的民国,也延续了对翡翠的热爱,当时的达官贵人大多以收藏、赏玩、摆放高档翡翠来彰显其身份和地位。当时高度发达的翡翠加工成品被大规模的输入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西方国家的收藏家和博物馆中。而1929年制作的满色豆种翡翠国玺—“中华民国之玺”,更是被视为民国时期翡翠加工业登峰造极的一个显著标志。
民国时期的那些翡翠“达人”
民国时期,不论是商人、军阀、政客,大多都对翡翠情有独钟,而其中,宋美龄则堪称民国时期翡翠第一人。
早在1927年,宋美龄与蒋介石的婚礼上,她就收到了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赠送的翡翠手镯。传闻这只翡翠手镯是杜月笙从北京“翡翠大王”铁宝亭那里花费4万银元买来的。在1997年百岁诞辰晚会上,宋美龄就是戴着那只翡翠手镯出席的晚会。
除了宋美龄,民国时期的翡翠“达人”可谓是“群星璀璨”,人才辈出。北京的翠商铁宝亭、沙云五、常星垣、高济川、李济川,上海翠商马功甫、陆钧仁、马晋卿、张文棣,各路军阀、政客如张学良、张勋、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段祺瑞、徐树铮、阎锡山、徐源泉、宋子文、戴笠等都喜爱收藏翡翠,其它行业巨擘如黄金荣、杜月笙、虞洽卿等对翡翠也是情有独钟。
在宋美龄之前,民国时期还有两位杰出的翡翠“达人”,他们分别是黄蕙兰和张文棣。
黄蕙兰女士是民国时期外交家顾维钧的第二任妻子,也是华侨首富,印尼“糖王”黄仲涵之女。据资料显示,黄蕙兰的超级财富和在世界各国的游历见闻,使得她与英王乔治五世、辛普森夫人、墨索里尼的女儿和儿媳、印度土邦主、犹太商人维克多·沙逊等人成为朋友,并经常和这些国际富豪用翡翠斗宝,炫富。
黄蕙兰女士在与顾维钧离婚后迁居纽约,她所珍藏的大部分翡翠藏品也因世事变迁和几番被盗而逐渐烟消云散。黄蕙兰女士在临终前出版的《没有不散的宴席》的英文传记,也为自己纸醉金迷的生活画上了句号。
第二位张文棣,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名震国际艺苑“翡翠大宝塔”的主人。他所购买、设计、请人制作并拥有的“翡翠大宝塔”以及附属藏品,包括三层翡翠玉阶、二个翡翠宫灯、一座翡翠牌坊以及翡翠藏经阁、翡翠狮子、翡翠仙鹤、翡翠仕女等,曾在1933—1934年芝加哥国际博览会和1939—1940旧金山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并引起国际舆论轰动。可以说,当时的“翡翠大宝塔”为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中赢得了尊敬和地位,甚至美国邮政局在1933年特别发行了一套“翡翠大宝塔”明信片,以此来隆重纪念这个民国时期最为辉煌的玉雕作品。
1965年8月,张文棣的后人根据张文棣的遗嘱,以中国人民赠予美国人们礼品的名义,将“翡翠大宝塔”正式捐赠给美国奥克兰博物馆作为永久收藏,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让他们一览中华瑰宝,中华玉文化之魅力。此举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崇和尊敬,张文棣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艺术无国界”这一永恒真理。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