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如意是我国最为传统的玉雕吉祥物,也是被百姓所接受并且广为流传下来的玉雕题材。其原因不仅是因为玉雕如意可以彰显身份和装扮美,更在于其饱含着简明真切的寓意,祝福拥有它的主人可以万事顺利、吉祥如意等,故而深得人心,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支柱。

如意是什么?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以如意为器物名,取的是“吉祥如意”之寓意。

如意的渊源始于一种挠痒工具,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因用其挠痒可以达到人手不能及之处,以尽如人意,遂得“如意”之名。如意通常长一尺有余,长柄曲折弯曲,如意头较大而回折翘起。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通常是由祥云、灵芝等做成头部配以其它吉祥元素的造型,此外亦有不少嵌宝玉石的三镶式如意。

如意为何会演变为灵芝形状?

在长期的形制演变过程中,如意吸收了笏板、灵芝等器物的形状特点,到宋代基本定型,到清代乾隆时期已经完全定型。应该说,集中国古代如意之大成的清代宫廷如意,其各部分的比例是谐调的,主线条的曲折度是优美的,装饰是适当的,因此其基本造型是成功的,适应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唐宋时,如意柄身宽度为上宽下窄;明清以后,柄身的中部,亦即右手握处,多略宽,这与越来越多地镶嵌进珠宝有关。宝物镶嵌得越多,柄部就越宽大,而长度则随之缩短,渐渐地演变为灵芝形,成为陈设品或馈赠品。

如意演变为灵芝形状的主要原因:

第一,如意的“手指”,弯曲呈半拳状,与灵芝的形状相似;将灵芝的形状特点吸收进来,可以增强如意的美感。

第二,民间崇拜灵芝,视其为呈天瑞、表地祥的仙草,能够延年益寿。(这是最主要原因)

玉雕如意流行于何时?

如意在未被使用珍贵材料制作之前,是有实际用途且被广泛使用的,并非繁复珍奇的陈设或馈赠品。除挠痒之外,它还可作为防身的器物,也是战争中用于指挥之物。直到其质地演变为珍贵材料,也就多在贵族阶层流行了,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高级礼品。

玉雕如意主要流行于清代。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乾隆一朝乃玉雕如意发展的最鼎盛阶段。

皇帝登基大典上,主管礼仪者必敬献一柄玉如意,以祝政通人和、新政顺利;在帝后、嫔妃的寝殿中均有玉如意,以颐神养性,兆示吉安;常人远行前,家人和朋友都让其带上玉如意,以表示良好祝愿;佛僧讲经时,常用如意作随身携带的道具......可见,一件小小的如意是集宫廷礼仪、民间往来、陈设赏玩为一体的珍贵之物,在民间百姓甚至达官贵族心目中有着无法超越的地位。

在清代,玉雕如意使曾经的“痒痒挠”跃身成为皇室们每逢登基、寿诞、婚庆、节日等重大活动时的必备首选及赐赠之物。清代宫廷对其喜爱尊宠的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以整块玉材制成的玉如意最受皇室们的青睐,赐赏“如意”顿然成风。

它不再仅制作为一般性的陈设物件和单纯性的吉祥之物,更被看成是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成为一种风俗习惯、一种社会时尚,成为时下文人士大夫们随处可见、追求高远脱俗的雅致之物,和王室显贵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低眉处“如意”随处可见,抬眼间“吉祥”就在身边。上至帝王下至文人,皆视其为“谈柄”、“挚友”。雅士吟咏诗赋用其敲打节拍,逍遥悠哉之中平添几许清雅逸趣;乾隆帝对“如意”更是喜爱有加,拜其为“握君”,形影不离于身,拿“如意”有如权杖在手,顿觉心情舒畅,才思泉涌,妙语连珠。

玉如意的寓意

到了现代,许多历史上盛行的玉器饰品在大众化的珠宝消费市场上愈来愈少见。但玉雕如意却被人们接受并流传下来,无论摆件还是挂件都受到了当代人们的普遍欣赏。且性能也有了很大的转变,由实用、权力象征逐渐转为欣赏和收藏、佩戴,预示万事如意,成为雅俗共赏,雅俗乐用的饰品。

我们常在送祝福时会说“万事如意”、“吉祥如意”等等。玉如意有“随人心意”的寓意,恰能符合人们的要求,象征着人们对美好与幸福的向往,寄托了人们的精神与夙愿。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

相关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