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玉雕界,成为一个一流的工匠也许不是太困难,而要登上更高一层台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师就不那么简单了。其实,一个大师与工匠的区别在于:大师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表现出十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工匠虽也掌握了熟练的技法,但他们的作品多以摹仿、重复前人或今人的技法,很难看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真正的大师,必华,靠广博的学识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的建立,要靠自己的艺术智慧、艺术才,靠对艺术的独到见解,靠对人生、自然的独特体验与感受。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传承与创新。

image

  风格,是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也是一个艺术家创造个性成熟的标志。风格有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之分,也有流派风格、个性风格之别。这一种如何不混同于那一种;这一个如何不混同于那一个,此中不能没有风格的讲究与追求。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没有个性,就无所谓共性。一个玉雕人要真正完成从“工匠”到“大师”的飞跃与升华,一个玉雕作品要真正经得起岁月的淘洗而历久弥新,一定熔铸了创作者独特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旨趣;一定打上了创作者鲜明的个人印记。

  玉雕作品风格形成的诸多原因

  首先,中国玉雕与中华文明一起源远流长。中国人的社会结构、中国人的经济生活、中国人的自然环境、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等,给玉雕打上了鲜明的烙印。贯穿漫漫数千年的中华玉文化赋予玉雕艺术最重要的基因,就是这种民族的特性和精神。它表现出极大的稳定性和继承性,深刻地影响了玉雕艺术的发展和玉雕风格的形成。

image

  再者,玉雕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创作者的性格、气质、禀赋、才能、心理,都很自然地会投射到作品之中。创作者在玉雕设计的过程中,在创作完成的作品中,都物化了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认知原则。

  其三,玉雕风格的多样性也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欣赏主体,造成了审美需求的千差万别,反过来也刺激和推动了不同艺术风格的形成。

image

  不同历史时期的玉雕,都有风格各异的气质与脉象。史前玉器的简朴神奇、商周玉器的典雅凝重、战国玉器的繁缛华丽、汉代玉器的生动奔放、唐代玉器的丰满圆润、宋代玉器的秀巧清新、元代玉器的豪迈粗犷、明清玉器的吉瑞俗丽,可以说,历代玉器作品的绚烂多姿,不仅是数千年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及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记载,也是古人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演变的生动体现,这其中我们同样能看到漫漫历史长河中玉雕艺术风格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到了当代,玉雕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又有北派、海派、南派、扬派四大流派之说,北派的庄重大方、浑厚严谨;海派的丰满柔秀、圆润精巧;扬派的玲珑秀丽、端庄古雅;南派的精雕细琢、灵朴传神,也都各以不同的鲜明风格自立于玉雕之林。

  玉雕作品风格形成的艺术内涵

image

  艺术风格犹如一面镜子,它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面貌,也可以折射出琢玉人的艺术才华和修养。艺术风格的建立,不只是对“术”的把握,更取决于对“理”的认识。琢玉人掌握了琢玉的技艺,只走完了一半的路途。

  当下的玉雕业,可谓繁花似锦,气象万千。前一阵子,甚至有人用“玉雕凶猛”来形容市场态势;但另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也随之凸显了,那就是一味的跟风、模仿、拷贝,山寨版甚嚣尘上,艺术上的偷懒,同质、流俗,投机、取巧,走捷径比比皆是,这无疑降低和消解了玉雕艺术应有的品位。我以为这是玉雕行业健康发展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解决的一大问题。

  风格是玉雕艺术的生命。“玉不琢,不成器”,玉雕艺术之“艺”即为作品的形质之美,而“术”则是实现“艺”而采用的技巧。惟有“艺”和“术”的不断创新,才会有不落窠臼的独特风格的形成。在创新上,海派玉雕一直是全国玉雕的领潮流者。当今,玉雕除了继承精良的传统工艺之外,更加强调“设计元素”,海派的精髓在于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即兼收并蓄,着力于新的创造,追求创意的巧妙、风格的独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成分的增加,不是照搬,而是以广阔的视野,包容的胸怀去合理取舍,融会贯通,并结合自身特点,为我所用。

  “艺”尤其讲究个人风格的树立,尽可能地不拘一格、别开生面。尽可能地发掘和创新玉雕作品的形态之美与玉质之美,并充满鲜明的个性特征。“术”是一种方法,一种技艺,没有什么不能摹仿的“术”,一旦被人所掌握即无秘密可言,真正难以摹仿的是艺术家的艺术思维及作品的内涵。一件作品,离开独特的风格追求,技法再熟巧,也只能是一样缺乏艺术灵魂的东西,不可能达到应有的艺术境界与艺术价值。在“术”的层面,我们需要的是精设计、巧用工,化“繁”为“简”,化“简”为“精”,使作品远离匠气、彰显美感。用独特的风格去激活每一块美玉。就如自己在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入选作品《无量胜至》所追求的,“大”“小”互动,“简”为象,“精”为神;“繁”“简”对比,“真”为情,“意”为境。

  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就如同树立自己的品牌。这里,容不得一点偷懒,容不得半点虚伪,那种无度乃至无知的炒作,只能是哗众取宠,自欺欺人。那种东拼西凑别人的东西,美其名曰借鉴,只能说是一种投机取巧。

  风格不是装出来的,风格体现出的是创作者的个性与艺术才华;风格不是随心所欲、无所顾忌,风格是建立在文化底蕴与理论基础之上的。

  玉雕艺术风格形成的创新成分

  玉雕是一门传统艺术门类,在创新上,海派玉雕一直是全国玉雕行业的领潮流者。传统的套路往往给创作者带上了无形的枷锁,使玉雕艺术缺乏艺术个性。现代玉雕除了继承精良的传统工艺之外,更须强调“设计元素”,即着力于艺术的创造,追求创意的巧妙、风格的独特。海派玉雕是特定人文和地域因素结合的产物,一方面继承传统玉雕技艺,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精髓,最终形成了洵美且异的玉雕艺术特色。

  客观地看,今天我们很多人都面临着如何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问题。对此,我觉得有三个必须解决的前提。

  其一,在研究建立艺术风格之前,首先要具备艺术思维的范式,即建立起对个人对玉料、题材、造型等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只一味地摹仿、重复前人或别人的优秀之处,缺乏研究与思索,至多造就出一个一流的工匠,而不可能成就一个大师。风格来自对玉文化的深入理解;对人文传统的全面通晓;对社会人生的充分领悟;对自然的美好追求,这些是赋予艺术生命及内涵的基本要素。不断地审视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够开发出艺术智慧,才能看到“美”之真谛,才能把对艺术风格问题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其二,风格取决于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对此,创新与突破是关键。创新与突破之“理”在于抛弃固有的僵化的成规,注入新的艺术思维方法,借助新的艺术概念、新的表现形式,展现新的发展空间。

  其三,风格的表现要反映出玉文化的本质内涵,要有创作者赋予的艺术灵魂。这样的作品才能够称之为“神品”。若以改良而论创新,只要有一定才气,都可做到,然而如此自家风貌,严格地讲,都还算不上是最高成就的创新,细加品味终离不开工匠所为之痕迹。

  作品《江南春》是我获得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作品,创作中自己在突出传统文人思想的同时,追求着“逸品”境界的纯粹性,在处理人物、山水、树木和亭台等细节时,强调“意趣”的艺术体验、尝试“空间”的审美,让传统题材有了艺术感、时代感。其实,真正对玉雕艺术的风格追求,一定是创作者艺术眼光、艺术功力、艺术修养的比拼,一定是玉雕作品文化内蕴与艺术本质的呈现。单纯从事物发生的表面认识创新问题,缺少“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勇气和耐力,急功近利、浮躁狂骄、急于求成,终难成大器。

  玉雕创新风格形成的文化底蕴

  一个玉雕艺术家若想建立自己的作品风格、艺术风格和创新风格,我以为必须要闯过三道文化底蕴关,即:博学,否定,建树。

  所谓博学,就是在学习古今技法的同时,必须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出色的玉雕师应该读一点哲学、读一点文学、读一点历史,只有站到一种文化的境界,才能置身高处洞察时代的特性与艺术发展的真谛。

  所谓否定,就是敢于毫不吝惜地放弃旧我,不断审视自己,不为既有的成绩而自鸣得意。在人有所成绩的时候,做到放弃是件很痛苦的事情,然而没有这种痛苦的经历,人不可能沉下来,正视自我与世界,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

  所谓建树,即在放弃旧的观念中求得新的发展,建立有理论基础的艺术见解,形成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质。人只有在心无杂念之时,才会有智慧之光显现,此时必有建树随心而生。又何愁创新无望?

  风格的独特性在于“不可无一,不可有二”,风格的追求是至高的境界。“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板桥体”便属于“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不可无一”,是它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作家贾平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板桥体”看似“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同样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正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如果只是简单模仿,必然有其形而失其神。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今天,当玉雕被财富炒热,许多玉雕作品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虽得利于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诚如马克思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

image

  其实,玉雕艺术家的作品风格、艺术风格和创新风格的树立,往往建筑在其工艺、艺术和文化水平的基础上。正如中国山水画大师陆俨少所言:成功的艺术家必须是具有“三分书法,三分笔墨,四分读书”的功力,才能有所作为,可见文化成分对于艺术分量的举足轻重。玉雕虽属工艺品范畴,但是今天的社会发展要求我们玉雕工作者,有更高的艺术修养、社会责任来完成当代玉雕艺术的重建。对于自己,我将刻苦学习,积极探索,努力成为一个具有强烈个人艺术风格的玉雕艺术家,并为之奋斗。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