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皆知,《清明上河图》是千古名画,以其为创作题材的翡翠版《清明上河图》亦享誉业内,小编也不止一次和大家分享过这件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今天就再来从作者李振庆的角度,揭秘翡翠版《清明上河图》背后的创作故事。

image

▲作者李振庆畅谈创作历程

李振庆,当代玉雕艺术家,从事翡翠创作30余年,其工艺讲究线面虚实的结合,根据原料本身的特点,因材施艺,最大程度地呈现原材料的自然之美。作品造形简略大方、古朴素雅。曾多次荣获“百花奖”“天工奖”“神工奖”等国家、省市级大奖,深受业内和收藏家的广泛赞誉。

钟情翡翠 揣着300元就出发

和很多打小就入行的玉雕师不同,李振庆是二十几岁才开始接触玉雕的,他说,在80年代,如果能亲手雕一件翡翠,那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只有你的手艺足够好,老师才会放心把翡翠给你。那时候的翡翠在工厂里极其稀罕,学徒想看一眼都需要老师在场,生怕学徒不小心弄坏了翡翠。自此,李振庆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他想雕翡翠,有属于自己的翡翠作品。

image

▲李振庆作品《清明上河图》全景图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贵州老板招玉雕师,通过朋友介绍找到李振庆,问他愿不愿意到南方来,李振庆首先问的就是雕什么?听到雕翡翠,李振庆立马答应了。

当时朋友还提醒他,准备来回的路费,但李振庆下定了决心,兜里揣着300元就出发了。多年辗转,他最终在瑞丽安顿了下来,经营起自己的小作坊,后来发展成了工作室,到90年代末,工作室已有七八个人。

image

2004年,李振庆从雕挂件转为雕摆件,还与王朝阳一起组建了新的工作室。而在当时,瑞丽还少有做摆件的。他说:“在每个时代,每个时期,只要你敢想敢做,都会去引领市场,并不是说别人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

image

▲李振庆分享创作心得

2012年以后,李振庆逐渐调整自己,回到小件创作。翡翠版《清明上河图》成为李振庆至今最后一件摆件作品。

公盘淘料 心想事成

入行多年,李振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在磨练、耗费了许多年后,他心中的种子终于长成了大树,结出了果实,那就是翡翠版《清明上河图》。

2008年9月,李振庆去缅甸公盘找材料,从朋友那里得知公盘上的一块重达2.2吨的缅甸老坑种、三彩高档翡翠,色彩俏丽莹润,玉质细腻透亮,堪称极品,李振庆对它也是“一见钟情”,在经过反复研究以后,以接近预估价极限的价格惊险投标,可谓势在必得!好在最后果然如愿以偿。

image

▲李振庆在缅甸公盘淘料

这样一块料子,按玉雕界公认的一公斤可出一对手镯计算,整块翡翠玉石,大概可以加工出4000只手镯,而以这块玉料的品质,加工出的手镯平均一只可以达到5万人民币(放在今天,至少都是20万以上),也就是说,这块石头整体价值绝对超过2个亿

然而,李振庆却想都没想就全部用来雕刻《清明上河图》。

image

一直以来,李振庆为张择端作品《清明上河图》所感动,为致敬经典,传承精神,李振庆在忠实原画的基础上,以高超的雕刻工艺,将整幅画面刻绘得栩栩如生。

创作历程 步步惊心

创作过程是艰辛的,可谓是步步惊心。如何把翡翠的色彩合理运用在画面中?如何让每片料子厚度一致?画面雕刻力度一致……其中,切料就是一项大工程。

因原石过大,材料只能运输至平洲切片,为保证切片的厚度精准,李振庆选择1刀1万的高价电脑数控设备切料,就这样切了25片,花了25万。

image

▲1刀1万的切片设备

切片后,李振庆开始召集人员,设计、雕刻、抛光、做木架、组装,在他的指导下策划、设计、制作,从2008年底开始创作,至2012年4月组装完成,历经4年时间,参与人数达到40余人。

image

作品将25片翡翠组合成总长9.6米、宽60公分、厚1.5公分的翡翠画面,尺寸约为原画的两倍。作品雕刻各色人物600余人,牛、马、骡、驴等牲畜60多匹,船20多艘,房屋楼阁30多栋,车、轿20多台。细节雕刻之精妙,气韵之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收获掌声 成就自我

随着成品的面世,李振庆收获了无数的掌声。这件翡翠版《清明上河图》成功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特别金奖,各大媒体纷纷对其采访报道,一时间,轰动了整个玉雕界,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又一珍品。

image

▲作品获奖证书

作品现存于北京民族博物馆,驻足于作品前,震撼之感油然而生,大格局,大气魄,俨然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大国重器。

image

为何4000只手镯的大块料子,李振庆毅然选择做屏风,不计成本与得失,坚持用翡翠雕刻《清明上河图》,到这里,似乎能找到答案了。可以说,作为一个玉雕师,为了成就这件精神传承之作,呕心沥血四载,放弃常规选择,倾其所有只为圆心中的一个梦……

有任何需求点击头像私聊我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