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以玉殓葬,以玉盛葬,源于一个古老的信仰,就是玉为用精之体与天地同寿, 可以作为人类与天地沟通的媒介和信物。《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 以黄琼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球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是为“六器”:同时,他们认为玉石还有防腐作用,如《汉书.杨王孙传》中记载,杨王孙认为玉石能使尸体千年不朽,他说: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干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因此,古人相信以填、覆面、玲、握、玉衣及璧、琮殓葬,用玉棺盛葬,除了可以保证死者的尸身不坏并保持生前的尊贵与荣耀外,还可确保灵魂永存,与天地同在。

玉棺更是诸多殓葬玉器中等级最高的一种。 出土于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的玉棺,是发掘狮子山楚王陵的最大收获之一。 但出土时玉棺残散得很厉害,考古人员刚开始在雨道人口处发现了几片加工过的青色菱形玉片,当时并不清楚这种玉片的用途;接着,在清理甬道的时候,一路上东一块、 西一块的玉片,毫无规律地散落着,使得考古人员更加迷惑;清理到东侧第五个侧室入口时,出现了一整块许多菱形玉片组合而成的一个图案,于是有人猜测墓室中可能有一个玉屏风;待到进入西侧第五个侧室时,考古人员不由大吃一惊,整个侧室地表上,密密麻麻分布着一层玉片,使得发掘人员几无“立足之地”。为了保存资料,他们采用悬空架板的办法清理,清理的结果表明,所有这些青色玉片全部是从棺木上散落下来的。

玉棺在考古学上称为“镶玉漆棺”。在古代,棺一般用木制,内外髹漆,并描画出美丽的图案,有朱棺、画棺、黑棺之说。但玉棺在史书上并没有太多记载。《后汉书.方术列传.王乔传》记载:“(王)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后天下玉棺于堂前,吏人推排,终不动摇。乔日:‘天帝独召我邪?’乃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宿昔葬于城东,土自成坟。”可见,汉代时期人们认为玉棺是召唤灵魂入天的重要通道。

1968年在河北满城中山国王后窦绾墓中出土的一件玉棺曾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狮子山楚王陵玉棺的出土却令满城玉棺相形见绌,在考古界引起了更大的反响。

满城汉墓的玉棺主要是在内壁镶嵌了长方形玉片192块,外侧没有玉片,但间隔有26块玉璧相嵌,总计200余块。而狮子山玉棺就复杂多了,首先,它是棺的外椁,因此显得大而庄严。其次,玉片全都嵌在外面,整件棺木使用青玉2095片,由棺体、棺盖两部分组成。棺盖由6块大玉板成列排行,两个侧面棺盖部分由菱形玉片和三角形玉片组成横菱形图案,四周以五孔长方形玉片镶边。棺体侧面以4组竖菱形玉片分割成3个平面。中间平面以5个饰玉的玉板组成对称图案,与东汉画像石中五星连珠的画像相似,可能寓有《后汉书.天文志》所记载“五星如连珠,日月若合璧”之意;两侧平面为竖长方形,原应有彩绘形成其他装饰。下部也以菱形、三角形玉片满贴,中间留横长方形空白,四周也以长方形玉片镶边。镶玉漆棺的两个侧面图案相同,都是不同几何形玉片镶贴,中间留圆形空白,下部为长方空白,空白处都有髹漆。

棺盖的长方形玉片及棺侧璧形图案玉板间的孔内都嵌饰有大小金泡钉,每颗泡钉的重量约6—13克。可以说整个镶玉漆棺设计华丽,匠心独运,是目前实物复原后形体最大,最为华丽的西汉镶玉漆棺。

由于汉代后期玉材的匮乏,玉棺制作所耗费的财力也是诸侯国乃至汉王朝都无法承受的,到了东汉时期,在规范丧葬礼仪时,保留了玉衣,摒弃了玉棺。因而考古发掘中玉棺比玉衣的发现更为罕见。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