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雕行业,毕业于艺术院校的玉雕艺术从业者们统称为“学院派”,他们的融入为传统玉雕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2011年毕业于广州美院的叶肇华就是其中之一。
在叶肇华位于平洲的品磊珠宝设计工作室里,白墙上的石膏人像,相框作品都彰显着这位青年玉雕艺术家的“学院派”身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副作品照片就是叶肇华2011年以硅胶为原材料创作的超写实作品《被卖力》。《被卖力》以2010年震惊全国的“我爸是李刚”事件为创作原型。
昔日“愤青”超写实作品批判现实
2010年,“我爸是李刚”事件轰动全国。那一年,广东青年叶肇华还是广州美院雕塑系的一名学生。恶劣的事件激发了“愤青”叶肇华的创作灵感,次年,以“我爸是李刚”事件为原型,叶肇华的批判主义作品《被卖力》横空出世,一举拿下国内多个奖项。
5年后的叶肇华,新的身份是玉雕艺术家。作为玉雕行业里的个性鲜明的“学院派”代表,昔日的前卫青年叶肇华今天却已彻底被传统玉雕艺术折服,他正尝试着更多的融合。
作品尝试了超写实浮雕手法与浮雕的结合,事件主人公肇事者被以硅胶浮雕手法制作在轮毂上,头发、人脸、胡须等都清晰可见。叶肇华介绍,人肉轮胎与奔驰轮毂的结合,反应了当下的种种现象。作品名取《被卖力》是用了倍耐力轮胎的的一个谐音,是对该恶劣事件的谴责。此外,作品以昂贵的倍耐力轮胎和奔驰轮毂对比出现在工薪阶层低下的购买力,表现出现今的工薪阶层特别是逐步走进社会的80后,在面对现今房价上涨、通货膨胀、工薪微薄等各种生活压力而无力挣扎的面孔。
那是一个年轻而疯狂的时代。“批判主义”被美院学生们追捧,也表达在一件件作品上。
1986年,叶肇华出生在广东吴川,从小热爱绘画的他似乎注定要走艺术这条路。2011年,当硅胶作品面临着时间老化,不易保存等现实问题时,叶肇华反思了艺术创作过程中材料的运用,他希望能找到一种天然永恒的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毕业前夕,一个偶然的机会,叶肇华结识了玉雕大师施宗颖,后来,他拜师于玉雕大师施宗颖门下,正式开始了材料可恒久保存的玉雕生涯。
观点:“学院派”入玉雕行业应“从头再来”
和许多初入玉雕行业的“学院派”一样,叶肇华坦言,刚入行时,会觉得传统的玉雕师做的玉雕造型死板。学院出身的清高仍挥之不去。
2012年,在师傅施宗颖的推荐下,叶肇华来到江苏,在一位业内大老板的工厂里担任设计师。那一年,他认识了许多厉害的白玉玉雕艺术家。“2011年,我觉得很多大师们的作品仍只是空有其表,形式感太强,但2012年,接触了优秀的白玉玉雕师,与老板出入国内多个城市选购原石、高端成品后,我突然对玉雕师这个群体肃然起敬。我这时候才发现,玉雕师要先体现材料自身的美,然后再融入所学,加以创作。如果忽略材料自身的美与构造,强加图案于材料,无异于强奸它。”叶肇华说。
2014年,经过几年的打拼与积累,叶肇华回到平洲,成立了品磊工作室开始自主创作。此时的他,似乎脱胎换骨一般,折服于玉雕艺术。“出入玉雕行业的学院派最大的问题在于不懂材料,没有把材料的可能性发挥出来。我们在大学里学了装置艺术,就试图把它复制到玉雕行业,那是不对的。‘学院派’应该更多地去研究,为什么一个传统的正坐观音像经久不衰?因为,这就是经典,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个佛面,制作时也要考虑重量、厚度、造型,十分讲究。”
叶肇华认为,玉雕本来就是我国传统的工艺,“学院派”融入的时间尚短。初入行的“学院派”们,应该暂时放下此前所学,以全新的心态了解传统玉雕艺术,了解社会收藏者们的需求。此后,当对传统玉雕艺术已经领悟,学院里所学的知识方能与玉雕艺术完美融合,在传承中创新,厚积薄发,碰撞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