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谢畅众简介:

谢畅众,1991年生于福建宁德。现为亚洲玉雕大师,四会市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会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四会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擅长佛公、观音、龙等小立体件雕刻。在雕刻上,敢于突破自己,勇于借鉴全新的技法,融合自己对玉雕的理念和思想,不断地精进,丰富自己的构图,其艺术创作风格受业界认可。

人物生平:

谢畅众出生在翡翠世家,14岁便随其表哥从事玉雕行业;17岁师从国家一级高级技师、亚洲玉雕大师、亚洲工艺美术大师,陈伟。

2014年创办众恒堂工作室

2019年创办肇庆诚真翡翠有限公司

获奖经历:

作品《童子拜观音》在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获得银奖。

作品《神龙护主》在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获得银奖。

作品《游山玩水》在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获得铜奖。

中国拥有独特的玉文化历史和情结。玉器经过几千年的持续发展和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使用赏玩;经过礼学家的诠释和美化,最后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玉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image

谢畅众说道:"玉雕中也有很多程式化的东西,特别是佛像造型已经几千年,每个人自己心中都有佛。玉雕中也象画图画一样,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构图要讲究如法玉"。

image

谢畅众在雕刻中十分注重整体构图的完整,注重作品的立体性和灵活性,在细节的雕刻上删减去了繁琐,突出简洁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雕刻艺术风格。

image

一件形神兼备的玉雕作品,才有巨大的穿透力,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玉雕艺术要重视形似之外的神韵,这不仅仅是雕琢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玉雕人的心灵境界。

image

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运用原料的特色或是精湛的工艺,而是表现出一种生命的境界,一种形神兼备的意境。

image

谢畅众在玉雕的创作中,展现灵动之趣,在原石上刻画出有意味的线条,玉雕艺术将此化为具体的艺术创造形式。在静穆中求灵动,从常态中超然溢出,纵肆狂舞,追求一脉生命的清流。总之,静处就是动起,动处就是静思;动静变化,达到最畅然的生命呈现。

image

在谈及佛造像雕刻的传承和创新时,谢畅众也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对于玉雕师来说,要想雕好佛像,就必须深入了解佛教内在的精神思想和各类艺术表达形式。只有将佛像艺术、玉雕艺术与佛教精神内涵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才能使玉雕更具艺术生命力。

image

一件好的玉雕作品,必须传递给人们世间美好的一面,然而现在玉器收藏的功利性和把玩性让玉失去了本来的"无暇"。所以,玉雕设计者如何通过作品表达怎样的思想很重要,任何一门艺术,如果你不沿着古人留下的文化脉络认真学习和传承,所谓的创新有可能是另类。

image

玉雕设计的创新是一个等式,加加减减使它富有变化,创作者应该用心去做这个等式,努力的让它走向完美。创新必须是基于大量知识积淀,这是一加法的过程;而后期应用到作品上是简单的几个线条或者一块面,则是一减法的过程,力求作品更加简洁质朴,使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image

自谢畅众创办工作室以来,严格要求把关每一件作品,尽最大可能做到完美。同时利用自己对传统佛像的认知,借鉴吸收古代佛像雕刻技法,充分利用简洁写意的线条处理手法,简化的是线条,更加注重的是流畅;简化的是图案,更加注重整体的协调。

image

璞玉在艺术家眼里,尤其是玉雕大师眼里,是鲜活的。他们从中看出了生命,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大智慧,于尺山寸水之间感受宇宙天地的广阔,体会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精髓。究其因果,玉为石之美者,而美如何体现,需要意境,便引出玉雕作品意境内蕴之谈。

image

玉雕艺术既是心灵的工作,也是技艺的展现。所以我们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还要有艺术家所具有的思想、文化等心灵特质,这将有助于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玉雕艺术不但是塑造形象,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清净能量,有信念就有力量,就能感动更多的人。

image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