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范同生之名与见范同生之人,是一般感受,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他又将工作室以“文同”为号:文同玉,玉同人,文人风骨,玉石琼琳,甚是妥帖。
玉石文化源远流长千年不断,大众对其的关注与喜爱亦从未断过。玉不能言最可人,代表着真善美与文化传承的玉石,在当下正处于百花齐放的鼎盛发展时期。作为一名玉雕师,范同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与坚持。
在范同生的玉雕概念中,“匠人精神”是不可忽略的存在。在以往,工艺是工艺,朴拙而单纯,一人一生一事,那份专注与执着带来了感动与美感。而今的诱惑太多,信息泛滥,对传统的“匠人精神”有着极大的冲击。此刻便需要手艺者,屏心静气,秉承传统,将玉之生命活力体现出来。在此过程中,范同生一直在努力寻找自我,以期达到艺术高度。
其所言艺术高度,并不是所谓的“大师”称谓。多年的从业经验让范同生总结得出玉雕的三种境界,即商品、艺术品与藏品。材质普通,迎合市场之类即为商品;材质尚可,配以工艺,妙手天成的即为艺术品;上佳的材质,精妙的设计以及精巧的雕工方可组合成一件藏品。“在玉雕发展的长河中,我仅是一颗沙砾。”范同生这样说道,“我所能做的就是以己之力,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当下,创新已成为各行各业必须面对的词汇。如何创作出富有创意而兼具美感的玉雕作品,是范同生一直在思考的,他将其概括为:“闲时、禅心、空境、等观”。一方面是技艺的精进,一方面是学识的提升,再有便是精神层面的进步。
在当代丰富多彩的玉雕艺术领域里,范同生并没有从形而上的汲汲追求,而是立足于传统的技法,并从思想内容上不断挖掘当代人的情感,用自己独特的细腻虚幻,来阐释真实的玉雕艺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雕塑、木雕、铜器等艺术门类都是玉雕师提升自我的借鉴方式,但又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譬如范同生凭着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深刻认知,将工笔与写意各种表现技法不断转换为玉雕语言,使玉雕作品意境深远,回味无穷。此外,他亦将西方的雕塑艺术试探性地融入到玉雕的领域,却仍保持玉雕的传统韵味,不唯古,也不一味求新,妥善地处理了传统与创新这对矛盾关系。
在范同生看来,自身所学仅是冰山一角,同行之中,不乏良师益友。吴金星就是一位把工具用到极致的玉雕师,其作品行云流水,虚实结合,每个细节都表现出动物的憨态可掬与玉的美感。而将玉雕师集结展示的子冈杯,更是一场玉雕的饕餮盛宴。每一位玉雕师都用一年的时间去沉淀表现,从而提高了文化创意水平,所获得的奖项是肯定也是促进。
在提高自身的同时,范同生亦不忘培养新一代玉雕人才,与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同,他在带城桥路创立了文同玉雕艺术培训中心。两年的时间已招收数百位学员,开设了各式玉雕基本课程。不为名与利,但求传承与发展,对苏州玉雕的发展有着突破性的意义。
与玉同心,与玉同生,这大概便是范同生名字的正确解读吧。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