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亚运会开幕前,一件价值3亿的广州玉雕作品《日月同辉》引发了全城瞩目——该作由“九龙环”、“五环”和“嫦娥奔月”三部分构成,一次性雕琢在一块黄龙玉原石上,运用“掏腔”技术,把内部掏空装入LED灯,映照出黄龙玉独特的质感和纹理,呈现出绝佳的视觉效果。有专家指出,《日月同辉》构思之巧妙、用料之精绝、雕工之精美、难度之巨大,堪称当代玉石雕刻一绝。

而这件作品,就是著名南派玉雕大师高兆华带领徒弟花了14000个小时雕刻而成的。

image

缘起玉雕 不懈追求

一说到南派玉雕,人们总会马上联想到曾获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非遗项目“广州玉雕”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高兆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无论美玉还是人才,都只有经历时光的雕琢,才能在岁月的洗练中显现出自身的价值。而雕琢美玉的人,也在常年与玉打交道的过程中雕琢出自己的故事。

“我是1965年进入广州市南方玉雕工艺厂的,那年我16岁。”回想往事,高兆华仍历历在目。

刚入行的时候总是艰难的,高兆华进入南方玉雕厂的时候,适逢厂里正打算转型——当时进出口风气吹得正旺,不少来广州的外国人都喜欢选购一些小巧的玉雕带回国,而这些精致的小件玉雕,正是当时南方玉雕厂所不擅长的。

“当时厂里的师傅都在摸索着去做小件玉雕,没什么精力去带徒弟,我们做学徒的,只能跟着师傅一起摸索着做工。”高兆华回忆道。为了能更好的修炼玉雕技艺,高兆华跟着师傅从入门技能一点一滴地学了三年。

1986年,改革开放,个体户的成功让不少手艺人尝到了单飞的甜头,厂里保送大学进修的名额不少,但愿意在系统学习后回单位继续工作的师傅却没几个,无奈之下,一心想到大学学习却被厂方的证明卡住的高兆华选择了离职。

离厂后,高兆华去了深圳,两年后,他毅然回到广州做起了自己的工作室。

image

《日月同辉》

精致细腻 成就孤品

离开南方玉雕厂的高兆华面对的是一个更具挑战的世界,从玉石选料、设计、雕琢等等所有工序都需要亲力亲为,所承担的经济与技术风险也更大。

而被问到会不会后悔辞职的决定?高兆华坚定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自立门户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了自主权,想做什么都有自由,这给了我一个创作的空间。”

高兆华开始把心思沉下来,思考怎样才能做出更好更精的玉雕。

广州玉雕讲究“巧色”、“就形”,看重的是玉石本身的天然纹理与色泽。每一块玉石都是独特的,如何按照每一块玉石的特点进行设计,并根据其自身的脆度、硬度、裂纹走向等进行雕琢,使其显露出浑然天成的状态,在高兆华看来,这正是一个玉雕师傅所要面临的挑战。

高兆华的作品《麻姑献寿》就体现了这一点。挑选玉料时,高兆华本来是想要将其雕成《钟馗嫁妹》的,但清理枯皮后,发现玉料与预想的不同,可用的黑料只剩下一小块。苦恼之际,高兆华突然灵机一动,在玉料上雕出麻姑、寿桃、猴子、梅花鹿和黑豹,构成中国古代传说《麻姑献寿》,寓意健康长寿和平安吉祥。也正因玉雕的独特性,高兆华的作品往往都是“孤品”。

除此之外,高兆华的玉雕作品取材也很广泛,各色玉料经他之手雕琢过后,成为一件件让人叹为观止的佳作。好比作品《日月同辉》中的“嫦娥”手上的两根“链子”,每环都是一体雕成,可以独立转动,这是传统玉雕绝活中的“活环术”,曾一度失传,是高兆华让这门绝技重现人间。在丝毫间,足以窥见高兆华对自身玉雕技术的磨练与执着。

image

《麻姑献寿》

坚持不懈 桃李满门

也许是曾经有过对技术追求却求而不得的境况,高兆华特别注意对后辈的点拨提拔,高兆华的徒弟来自四面八方,最多的还是十五六岁、来自云南的男孩。

“年轻”、“心无杂念”是高兆华对徒弟的基本要求,在他看来,做玉雕要沉得住气,要坚持,更要享受。他让徒弟在三年的学习期内尽量更多更好的学习知识,让可以出师的徒弟尽可能的接触市场、参加各项评奖。

“一般徒弟们都是16岁拜师,19岁出师,出师后的去向由他们自己决定,我不会干预。”

然而,与众多传统手工艺者所面临的状况一样,不管学成与否,徒弟们终究都要离开,让高兆华唏嘘的是很多徒弟仅仅掌握了皮毛,就急着投入玉雕市场。

“现在的市场还是太浮躁,其实现在玉雕市场不缺人,只是缺少愿意把玉雕这个技艺琢磨透的人。”高兆华叹息,“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只想出头,我们老一辈的也无可奈何。”

“老实说我们年纪也大了,我真的是希望有后人能传承我们岭南玉雕的技艺,但遗憾的是现在很少广州本地年轻人从事这个行业了。”

然而,谈起自己的女儿没有继承到自己的手艺,高兆华倒是很看得开,“她对什么都感兴趣,我也不想把她局限住,年轻人跟老人家的想法毕竟不同,有时候跟她聊聊,反而更能让我找到创作灵感。”

提到创作,高兆华显出了几分跃跃的神色:“我现在就想做一个多层的玉雕,模型都做好了,但是没找到合适的玉料——现在市场上的玉料太贵,而这个具有一定的投资风险——我还有很多绝活能做,但是要做精品,需要好的玉料,没个上千万资金什么都是白说,结果很多活都只能光想着,只能等时机成熟了再说。”

“玉雕很难说我希望它怎么发展。所有艺术都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喜好,而受到外界的影响——艺术的东西始终逃离不了时代的影响。”

时间并不会随着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减慢速度,时代在进步,玉雕行业也在不停发展,当年盛极一时的三大玉雕厂早已纷纷搁浅,树倒猢狲散,当年人才济济的盛况似乎已一去不复返。“民间工艺,就该让它回归民间。”然而回归之后,玉雕手艺又该如何传承与发展?那似乎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