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月6日电 (记者 马海燕)和田玉天下闻名,但少有人知道商代至汉代早期玉料不是来自新疆和田,而是来源于古代被称为“昆仑山”的祁连山。著名玉器专家于明6日带着他潜心六年所著的《新疆和田玉开采史》与同行见面。
该书以历史文献记载为线索,以大量实地考察为基础,对新疆和田玉开采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力争还原新疆和田玉开采过往的真实情况。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如和田玉进入中原的准确年代是汉代中期、和田玉籽料的发现者是汉代使者张骞、和田玉山料的开发时间是在明代等,受到学界普遍重视。
身为新疆和田玉行业协会会长的于明,实地考察了新疆昆仑山—阿尔金山一线的产玉矿区和重要矿口以及历史遗迹遗存,研究整理了关于和田玉开采开发和运输贸易的历史文献,最终形成了一部系统介绍和田玉玉料开采及贸易历史的学术专著。
于明表示,和田玉的开采、贸易历史,就是一部内地和新疆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经济互促发展的历史。
新疆和田玉分为籽料、山料、山流水料和戈壁料四种类型,其中以籽料最为名贵。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徐琳认为,该书填补了玉器研究中对玉料研究的空白,“籽料无糖”等观点有重要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卢兆荫表示,该书收录的文献资料非常齐全,特别是收录了对中国几乎全部正在开采的玉矿的一手考察资料,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该书出版方、科学出版社副总编兼文物考古分社社长闫向东表示,《新疆和田玉开采史》是一本有扎实观点、翔实资料的书籍,对于行业研究有重要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表示,该书是目前对和田玉开采历史研究最全面、最系统的学术著作,对于中国玉文化建设发展有重要贡献。
与会专家同时表示,该书的研究成果对玉器收藏家认识玉料、辨识玉料、提高鉴赏和辨伪能力,为大众普及玉文化知识亦具有参考价值。(完)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