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王一卜,号一卜山人,苏州市玉石雕行业协会理事,苏州玉石雕行业协会平江分会副会长,毕业于苏州工艺美院书画鉴定专业,师承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葛洪。其创作题材独特,多见佛造像,他的造型设计与众不同,传递出对时间性与空间性的深度思索。在雕刻技法方面,王一卜融入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在玉材上展现独特的点线面关系和光影效果,以挣脱材质本身的局限,自由地挥洒情感,作品《笑·容》获2013年子冈杯金奖,《易》获2013年子冈杯最佳创意奖,《浮沉》获2014年子冈杯金奖、《溢相》获2014年子冈杯银奖。
雅昌艺术网:王老师好。2015中国·(苏州)子冈杯玉石雕精品博览会即将于9月19日开幕。你今年的参展作品是哪一件呢?
王一卜:本届的参展作品是三件套的佛造像的浅浮雕。目前还没有正式命名,有可能叫《中千世界》。
游心
雅昌艺术网:请您介绍一下这套作品,并说一说其灵感来源。
王一卜:好的。这套作品的原材料是三块皮色近似的和田玉籽料,通过巧雕,保留皮色,分别呈现日光下的佛像、月光下的佛像、星光下的佛像。日光下的佛像运用了散点透视法,结构分明,近景的佛远景、中景的沙丘与远处冉冉升起的旭日相结合,营造心灵朝圣的神圣气氛;月光下的佛像则以俏色和线条制造出月光效果,凸显画面的静谧感;星光下的佛像很有味道,保留籽料皮色上原有的细密毛孔,稍加打磨,一幅星空下的修行者的形象呼之欲出了。
这三块玉石要组合观察,以日光、月光、星光三种不同的场景来说明时间的流逝。几千年前,佛陀已阐明了宇宙的运动规律。万物皆为因缘和合,一切都处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设计这套作品,通过时间与空间的朦胧交叠和变幻,让人们观想时空的变动性。透过画面,我们可以想象尘封的古老历史,恍如隔世的人和情感。因此,作品本身带有一定的观念性。
雅昌艺术网:作品中的佛像并不类似中原的佛像,却带有西域色彩,佛的手足夸张与变形,这是否受敦煌壁画的影响呢?
王一卜:是的。我这件佛像作品源于魏晋时期的敦煌造像,表达的手法并不是具象的。敦煌壁画中,分为佛、菩萨等神灵形象和俗人形象。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代特点很鲜明;而神灵形象以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从衣冠服饰上说,俗人多为中原汉装,神灵则多保持异域衣冠,早期的敦煌佛像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点,变形程度较大,以突出形象特征为目的;而隋唐以后,变形较少,立体感较强,写实性日益浓厚。这件作品也吸收了早期敦煌造像中的凹凸法。
回
雅昌艺术网:您的玉雕作品多见佛教造像的题材,您为何在此题材上有偏好呢?和一般的佛像题材有什么不同?
王一卜:佛造像给我一种神秘感,带来奇幻的想象,尤其是敦煌佛像。譬如佛陀的拈花微笑,那种笑容安静又隐秘,意蕴无穷。我希望能以自己的理解,在玉材上阐述艺术的神秘感,并延伸空间感和时间感,以画面来引导人们进入多重维度的思考,去感受和体悟画面之外的东西,譬如践行修炼的艰苦、心路的迷惘等。我雕刻的佛造像与别人不同,许多玉雕师傅表现的是庄严宝相的菩萨、弥勒,更多是取吉祥如意,保平安的意思,而我的佛像甚至不刻绘面部,只保留风沙中的轮廓和剪影。
雅昌艺术网:这种创作特点反映了你怎样的艺术观念呢?
王一卜:我个人爱好自由,创作期初总觉得别扭,压抑,找不到自由感,不能够随心所欲地抒发内心的情感,总感觉被玉的材料性束缚住了。这其实并不是玉的问题,换一块更大的玉材,甚至换一种媒介,例如在宣纸上作画也一样。如何在有限的画面上表达深远的意境?即古人所谓“言虽止而意无穷”的境界,是我一直在苦苦寻觅的。
现在,我探索希望能够突破作品实际大小的束缚。打比方说,雕刻材料的实体仅仅只是占领领地,我想拓展到把领空也吸纳进来,雕刻的实体能够与周围时空产生互动,形成场域。这也增强了作品的空间性和时间性。
我希冀通过美的形式将形式背后的一些看不见的东西传递给观众。所以我的作品层次感并不强,我认为雕琢再多的层次,也只是看得见的层面,它的深度远比不上看不见的精神层次。
溢相
雅昌艺术网:这种观念在别的作品上也有体现么?哪一件作品最能反映?
王一卜:创作于2014年的《溢相》算是一件满意的作品,也是去年参展“子冈杯”的作品。灵感源于佛家的思想,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华严经》说,一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组成一个“华藏世界”,而华藏世界也只是佛手心的一个微尘团而己。
所以我塑造了一位神秘的“修行者”,他的一只大手托举出一位修行者。手掌之上的修行者又以相同的方式托举,如此延绵不绝。一层之中还有一层,它告诉人们宇宙空间广阔无边,我们置身其中,虽不能窥其全貌,却能彼此之间相互依托,维系着它的广远和神秘。《溢相》引领人们思考宇宙空间,对位置空间充满敬畏,这是我对作品主旨创新表达的尝试。
雅昌艺术网:你的作品除了在题材表达上更多带有观念性的思考,在琢玉的细节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王一卜:我的作品具有光影效果,这是近两年的尝试,在传统玉雕中并不多见。譬如《月光下的佛像》和《星光下的佛像》中,有一种柔和的、若隐若现的光点洒落的效果,既朦朦胧胧,又很逼真。肉眼看到的月光、星光也是这样的。光影手法不仅能传达玉石本身的质地感,同时也尽可能地塑造了画面的环境氛围。
梵音
雅昌艺术网:在玉面上表达光影效果有哪些难度?
王一卜:在技术上其实是对籽料皮色进行不同深浅的切分和打磨,说起来十分微妙,难以把握。因为玉雕创作和绘画不同,并非心中先有构图,然后在画面上表达,玉雕相反,拿到一块玉石,先反复观察其纹理,到底能营造什么样的画面,然后动刀。在表达光影效果时,一方面要注意雕琢柔和的线条,同时也要注意借助玉皮的天然颜色,造成明暗变化。例如天然的颗粒和斑点,我把它们稍稍修饰,恰好像洒下的一层星光。
雅昌艺术网:你是如何想到要在玉上表达光影效果的?
王一卜:现代艺术讲究简约,自然之美。所以我现在尽可能少破坏皮色,尊重原生态的美感,就要思考如何巧妙运用俏色,恰好我受到一部分印象派绘画的启示,所以尝试着把俏色做出光影效果。
色空不异
雅昌艺术网:在从事玉雕之前,你学的是国画,你的玉雕创作中有中国画的影子吗?
王一卜:有。首先是意境的把握,我以前学国画,比较喜欢写意的文人画,寥寥数笔,意蕴无穷,所以我现在的玉雕作品也极力表达写意精神,不完全追求雕刻得“形似”。其次我对线条的理解也源于中国画,中国画的线条是带有晕染效果的,水墨于宣纸上铺陈开来,产生不受控制的效果,使得画面更有趣味性,不像粉笔,画一条线就是一条呆板的线,缺乏生命力。运用在玉雕的上,我注意线条的深浅和粗细变化,并通过多条线的组合,集线成面,来表现佛像的衣纹,制造出肌理感,这带有南宗画派披麻皴的味道。
雅昌艺术网:目前,你在朝哪个方向探索和创新?
王一卜:邱振中教授讲“书无古意不足以接远,书无新意不足以传后。”玉雕亦是如此。玉雕艺术家要从传统中走出来,不是摒弃传统,而是以当下的视角重读传统,用最真切的语汇传递这种感受。我一直在探索空间的、时间的互动性,并且从当代艺术从汲取营养,一方面注重艺术观念的多元化表达。一方面学习西方理性的、解剖性的方式,用来研究国画、雕塑,尤其是琢磨当代审美对点、线、面和造型的理解,探索如何把美的元素有机融入到玉雕创作中,又不显得突兀。
但另一方面,玉器的材质特性又决定了它和装置、雕塑不同,不能把玉雕做得棱角突出,因为玉还是要把玩的,否则也可以用木头、泥、金属来替代,所以造型设计上不能太偏离传统。
千手观音
雅昌艺术网:你觉得目前自己处在艺术探索的哪一个阶段?
王一卜:我现在还处在自我立法的过程,先找到自我的方向,然后形成自己的个人语汇,最终再破法而出,即“作茧自缚”与“破壳而出”。我目前应该算是“作茧自缚”的阶段中吧,最终追求的还是自由抒发情感的境界。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