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作品的美表现在玉质美、造型美、意境美和形式美等诸方面。而形式美展现是作品的外象;意境美反映的是作品的意和内涵,因此形式美和意境美对玉雕作品的成败起着特别关键的作用。

玉雕作品所表现的首先是形式美,因而在玉雕创作中构图是关键。

首先谈作品的造型:造型是作品的骨架,而造型上开合的均衡与否又决定着作品的成败。造型艺术上的开合首先应是设计者心态上的开合,它蕴藏于创作主体的心胸之中,贯穿一件作品形成的全过程。李博生大师对造型问题曾讲过“凹即凸,凸即凹”,有开必有合,有放必有收。本着开合规律,随即应变不断发生,在起承转结中蓄势、取势、得势、夺势。其中蓄势要满,取势要足。满不溢,足不崩,积势不倒,是谓“险绝”称“造势”或“得势”。但‘结’应顺理成章也须合势,不然就起势强而结势弱,压不住,或起势弱而结处太强,均会头重脚轻,或头轻脚重失之平衡。但不管怎样,必须遵守起落足则不平庸、收束 紧则不散漫这一准则,在我们玉雕造型设计中有的设计特点表现为:立图破险,达到险中取胜、险中见美;有的表现为:平凡之中见雄奇,含雄奇于散淡之间,平静之中见伟岸的美。虽然他们的构图风格不同,各具千秋但在玉雕构图上皆达到美的效果。

由于玉雕料质的自然性很强,因而在剥料过程中,挖脏去绺,去伪存真,废料利用时都已结合进设计者谋篇的开始。情节人物的摆布、交叉隐现、来去往复都要考虑进去。根据料质的实际走向先从主体刻画入手。主体是作品的中心灵魂,只有先定好主体,宾从才可围绕主体出发,或藏或露,或即或离,目的总在丰富期间,充实其层次,如众星捧月或反起而攻之,烘托出主体形象,愈发突出完美。

在定好宾主之位后,应注意协调作品中事物之间的各对应关系。常言说:五音交替乃为音乐,俯仰回旋称之舞蹈。艺术之美不论闻于声、成于形、见于色,作品中总有大小、修短、起伏、刚柔、明暗、迟速、润燥等等现象的交替配合。只有这些现象的交替配合产生出和谐美与节奏感,作品才能产生悦人耳目,感人心智的效果。因而节奏是一切艺术共存的美感。搞设计应注重构图疏密聚散、大小曲直、圆缺参差等方面的配合。只有这些方面配合好才能使作品节奏感分明而优美,而不是平淡无味、突兀生涩。

我们都知道玉雕作品展现给观众的首先是一种形式,而支撑和充实形式的是作品的内容。一个作品内容的好与坏,立意的新与旧,境界的高与低,完全由设计者的创意构思而定。

玉的历史也是中国的文化史,因此做玉必须具备丰厚的文化功底及熟悉作品的历史背景,才能生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创意,做出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作品。如我们要做《苏武牧羊》这一题材,只有对苏武政治背景的了解才能做出苏武威武不屈的形象,广阔的沙漠上,手持使节鞭,威武挺立,远处是连绵的沙丘,近旁是依偎的羔羊,冷风吹来百草萧瑟,苏武长衣猎猎,须发飘飘,他倔强的身躯傲然挺立,凝重的面庞、深邃的目光正远望着中原汉疆;起伏的胸膛仿佛诉说着何时能说服单于完成使命归见汉王,通过场景反映出苏武的这种坚贞不屈的精神。

《江雪》是一篇柳宗元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吟咏江上雪景的一首古今传诵名作,大多数人尽可直观理解或欣赏这首诗的人物与景色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而忽略了作者身处逆境、远离亲友、寂寞孤独,同恶劣环境抗争的内心世界及坚毅不屈的精神,因而在玉雕创作的渔翁应刻画为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正迎风抗雪,在寒江上垂钓,而不是冻得缩着头佝偻着腰,瑟瑟发抖的渔翁形象。因而要想使作品的意境美,必须具有广泛的知识和博厚的文学修养。

构成作品意境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有感而发,搞创作无病呻吟是自欺欺人。世上任何一件感人的作品都倾注着作者的真切感受并付出大量的心血,只有感动自己,才能触动心灵感染别人,产生共鸣。

曹雪芹如没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种切身感受就不会写出《红楼梦》这不朽的巨世名篇。

法国作家小仲马在创作《茶花女》当写到玛格丽特的死时而嚎淘大哭,为主人公的去世而悲愤异常。故而《茶花女》才享誉世界,让多少少男少女在赞叹玛格丽特牺牲精神的同时而又伤心落泪。

因此只有投入真情实感,作品才能意味深长。比如河南镇平玉雕青年设计李海奇老师曾制作的《故乡颂》这件作品中,画面里那高大的水车咿咿呀呀,低矮的茅屋点缀田间,层层的梯田里是埋头插秧的老农,河塘里正在游动的水牛自在悠闲,田埂上散学的孩童挎着书包,蹦跳嬉闹。这一幅福山水画面把我们带入到那久远的年代,回想父辈勤劳的身影,孩童时的无忧无虑;回想那艰难的岁月,回想那天真的童年。这怎不勾起一幕幕的往事?怎不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作品把观众的思想提出画外,而飞向远方,这就是作品的境界!这才是我们做玉人追求的方向!

要想持之以恒地创造作品高度的意境美,做为制玉人,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自觉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

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点滴积累的过程。罗丹说从艺当毕生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我认为对我们而言在其之前当培养自己发现美的能力。只有发现美,才能鉴别美,鉴赏美、学习美。发现美的过程也是不断增强自己艺术素质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想象力,最终达到创造美的能力。

艺海无涯。玉雕作品的最高境界应为物象在内,意在画外,创造的立意犹如“沽酒归来风先醉,卖花女去径犹香”的美境及“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境界。观看作品起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达到合上眼转开身,给人的是悠长的回味,及不尽的思索,忽击一掌由衷赞叹说声“好,真妙”的效果。这样作品的立意,虽在情理之中却超出观众的意料之外,峰回路转,意趣天成。

艺术的深奥与乐趣尽在探索之中,佛经上有这样一副对联说:佛理如云,云在山头,登上山头云更远。 教义如月,月在水中,拨开水面月更深。

在艺术之路上,当我们登上一个高度后却又发现前面还有更高的山峰在等着我们再一次去征服,那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美妙在吸引着不畏艰险,孜孜以求用于攀登的玉雕人。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