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师刘建华
不久前在朵云轩艺术馆举行的“江、浙、沪非遗精品展”上,苏州玉雕艺术家刘建华以一支几可乱真的“玉米”,技惊四座。这是该馆作为国家非遗南方展示中心的一次 “预演”,汇集了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作品,囊括木版水印、宋锦、仿真绣、玉雕、核雕等10多个领域。刘建华用独特的设计语言传承着中国传统玉文化,有人称他是“用思想雕刻的玉界名家”。
不以平常思路出牌
苏州是中国玉雕的重镇。早在明嘉靖、万历年间,“子冈牌”玉雕已经闻名天下,不仅因为选上好的和田玉材精工细作,更得益于它把吴门画派的文人画风、书法意趣引入了玉雕创作。 2008年,苏州玉雕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2011年苏州第四届“子冈杯”玉雕精品展上,刘建华凭借着“和谐守护”大型玉雕对牌获得大奖。
这对曾在沪上“非遗精品展”亮相的传奇美玉雕,总重量达两公斤,达到罕见的羊脂玉品级。更令人惊艳的是,经过妙手巧思雕琢,一块玉牌上雕清雅雍容的观音,下雕春光潋滟的“渔舟唱晚”山水;另一块玉牌上刻弥勒头像,下刻清幽舒朗的高士出游图。
谈起创作过程,刘建华透露,当初得到两块大玉牌原料时,就觉得这是冥冥之中上天的赐予,他决定“不能以平常的思路来处理它,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材质之美”。在创作中,刘建华数番受挫,数易其稿,终成大作。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夸赞:“以玉心悟玉材,韵味尤长。”
“玉米”引发跟风潮
作品《善果》是刘建华前年创作的作品,采用了玉米造型,象征农民的辛苦劳作最终换来了富饶收获。有趣的是,作品虽是用和田玉整料雕刻,但玉米粒上的彩色颗粒,则是将其他有色和田玉镶嵌进去,其浑然天成的技艺将趣味与境界完美融合。
刘建华告诉记者,这个玉米面世后,很多人喜欢,有人甚至开价320万元要求收藏,但他拒绝了。他想留着,以便回首创作时能看到自己的每一步足迹。不过让他哭笑不得的是,这件玉米作品由于大获好评立即被人跟风,仿照者无数,一度引发了玉雕领域的玉米风潮。
面对这种跟风,刘建华很愤怒,自己辛苦研究了三个多月,做了半个多月,但不少人却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创意拿走了,“目前国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是不够。什么作品讨人喜欢,好卖钱,大家就赶紧跟风。”
文化意趣配合灵动设计
谈到苏州玉雕的制作过程,刘建华告诉记者:“还是按照古老的程序,只不过工具创新了,速度提高了。但是工艺过程是一样的,非遗项目需要保护和继承的是做玉的过程,这是民族的记忆。”
但刘建华反对“一味沿袭传统”,主张原创。“不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继承传统中的创新",而在创新中融入当代时尚的审美概念。”他认为,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中,玉器所提供的含义最为丰富,但当下中国的玉雕玉饰往往在设计上固步自封,缺乏个性,不符合现代人时尚审美的需求,更不能把中国优雅精深的玉文化传播到国际去。
以中国传统文人意趣,加上佛教的禅思,配合简洁灵动的设计,是刘建华让中国传统玉文化走向现代的“密码”。他善于多材质搭配,尤对玉石、宝石、黄金之间的搭配情有独钟。近年来,他汲取敦煌壁画灵感创作的“守护”系列玉雕玉石,那种古朴悠然、慈悲守护的韵味深远含蓄,耐人寻味。
作品最后拼的是艺术性
回顾苏州玉雕近10年的发展之路,刘建华说,最初是在新工与老玉之间拼年份,然后是在原料的白度、细度之间拼材质,近几年业界的竞争重点放到了工艺层面。“材质和工艺当然是基础,但是我以为最后胜出的,肯定是作品的艺术性。”
他认为,苏州玉雕应从工艺品转型为艺术品,“创作理念是和个人的思想修养密切相关的,你的思想修养决定了你的审美高度。我的创作理念就是创作经典的作品,创作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具有美感的作品。一个杰出美学工作者的任务是引领而不是跟从。”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