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毗邻南阳市区,辖12镇11乡409个行政村,总人口95万,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山、丘、平各占三分之一,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玉雕之乡”。镇平的玉雕加工历史悠久,玉文化积淀丰厚,玉雕产业规模宏大,玉雕艺术享誉海内外。

目前,镇平的玉雕产业从业人数达12万人,年产值13亿元,加工企业(户)10000个;全县玉雕重点乡镇11个,玉雕专业村50个,形成了石佛寺玉雕湾和县玉雕大世界两大专业市场,是县域的主导产业和群众的致富产业。全球所有的玉种在镇平均有加工和销售,形成了摆件类、饰品类、实用保健类等产品为主的产业群体8个,产品近5000个品种。近年来,镇平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玉雕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使全县玉雕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县结合文化名镇建设,以石佛寺镇、晁陂镇为中心,新建扩建了玉雕湾翠玉玛瑙市场、榆树庄玉镯市场、何庄摆件市场、梁堂石雕市场等23个专业市场,进一步膨胀市场规模。同时,为加强对玉文化产业的引导、开发和管理,提升全县玉雕产业水平,我县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玉雕产业管理局,从组建产业龙头入手,成立了“镇平县玉神工艺品有限公司”,吸纳神圣玉雕有限公司、石佛寺玉器厂等10家大个企业加盟,统一注册“玉神”商标,打造产业集团军。最近,镇平玉雕作为传统艺术品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佛寺镇被命名为河南省玉文化产业基地。
   镇平历来重视玉雕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和后继人才的培养。我县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民间艺术大师”2人,省工艺美术大师6人,高级工艺师35人,有初级培训学校18所、玉雕职业高中1所、县工艺美术职业中专1所,开设雕刻、美术设计等与特色文化产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年培训玉雕创作人才2500余人。另外还指定县文化馆为专门的培训基地,定期邀请县内外专家、教授讲课,提高各类民营文化社团的人员素质。

   为进一步提升镇平玉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自1993年开始,镇平县成功地举办了12届玉雕节。节会期间,全国乃至世界的玉雕界专家学者云集镇平,研讨玉雕理论、切磋玉雕技术、传播玉文化知识,提升了玉文化研究的层次和品位;组织参与全国“天工奖”玉雕精品展评会、玉雕产品展销会、玉文化研讨会、获奖作品现场拍卖会等活动的开展,炒热了玉文化研讨弘扬氛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2003年建成了全国唯一的“中华玉文化中心”和全国首家中华玉文化博物馆。中华玉文化中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内部构造由玉雕精品展销大厅、学术报告厅和玉文化博物馆三部分组成,融精品展销、玉雕商贸、学术交流、玉文化研究于一体,既有现代特色风格,又深含玉文化底蕴,实现了玉雕文化与建筑功能的完美结合。与玉文化中心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玉文化广场,占地近百亩,气势恢宏,风光优美,是娱乐休闲的好去处。中华玉文化博物馆位于中华玉文化中心二楼,由玉史长廊、玉作坊、玉石大观、大师榜、精品图、百玉图六大展区组成,馆内收藏了历代制玉工具、古玉文物、现代玉器精品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玉石标本,并以泥塑和图片展示的形式生动再现了从古至今不同时期的玉雕加工工艺流程,堪称一部中华玉文化的百科全书。

   在营销产业链上,围绕“镇平县玉神工艺品有限公司”,成立玉料购销、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网络270余个,并在玉雕乡镇组建36个分公司和52个子公司。
   通过全县上下的努力,镇平县已把玉雕传统文化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玉雕产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初步形成了原料——设计——生产——培训——检测——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对县乡财政贡献最大的新的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点。
   镇平玉雕简史及玉文化研究
   玉雕(即玉器)又称玉刻。自古以来,玉雕工艺品以其质地优良,设计新颖,工艺精湛,做工细腻,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而驰名中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美、最珍贵的瑰宝。毫不夸张的说,玉雕工艺品的出现,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的极致”的永恒追求,更重要的是象征着落后的原始社会向高级社会进步的不断演化;人们从粗犷而又愚昧的社会风化环境里,向精深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的奋力跨越。

   那么,数千年来,镇平的玉雕产业为什么能同日月争辉?玉雕工艺品常年稳居欧亚,畅销不衰?镇平不产玉,有奇迹般成为“中国玉雕之乡”的奥秘在哪里?细分析,必有其故。追溯镇平语调产业的发展历史,大体分为初露、雏形、沉寂、复兴、衰微、发展、鼎盛七个时期。
   一、初露
   镇平地处中原,南阳腹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夏代名都——古吕国城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远在旧石器时代(约60—1万年前),这里便有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先人们以石头制作出石斧、石凿、石镰、石铲的生产、生活工具和石刀、石箭头防卫武器。这些石器的出现,为后来的石雕制品奠下了先导基础。故《吕氏春秋·求人》名著中有:“故功绩铭乎金石”之说。
   迄至新石器的早中期,随着先人们的智商、智慧的不断进化,石器制品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犷向精细方面演化,出现了以“石雕”为特征的新技术、新工艺,又选用特色的石料磨制成较前相对进步的石雕制品,石雕制品初露萌芽。以位于遮山镇张湾村中心岗汉代古墓群的“残碑”石制品为例,足以证明镇平的先人们已熟练的掌握了石雕制品工艺和技术,对后来的玉雕业的发展,起到了“抛砖引玉”作用。
   二、雏形
   《辞海》中释:“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玉雕工具,玉器是从玉工具发展起来的。至殷商时代,已有大量制作的礼仪用具的各种配饰。”东汉大科学家、文学家张衡的《南都赋》中赞其:“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随珠夜光,珍羞琅珩,充溢园方,琢雕狎猎,金银琳琅”的名作中已记载着那个时代的玉器雕刻的盛况。从前文中不难看出,自新石器时代,递至汉代,玉雕加工业和玉器制品象空中的种子,已撒播各地,开花结果。 
   镇平玉雕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75年3月河南省政府公布的全省第一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镇平县安国城遗址“龙山文化”层出土的2枚“圭形带穿玉铲”出土文物考证,鉴证了镇平的先人们远在四千年前,就已采用质地优良的玉石制作出即科学友较为先进的生产、生活工具,从中也揭示了镇平的玉雕业在这个时代已具雏形。
   秦朝宰相李斯手著的《谏逐客书》书中的“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治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记载着把宛地产的水珠嵌在簪上,作为宫女们的装饰物。换言之,从历史学的观点上看,秦汉时代,镇平隶属南阳郡领地,李斯文中的“宛”是南阳的简称。其中的“宛珠之簪”表现了李斯对宛属领地的玉雕精品的尊崇和美好赞颂。
   三、沉寂
   三国(公元20)至南宋(公元112)年间,镇平受“战乱”和“灾疫”的双重袭击,镇平人口锐减,百业萧条。尤其是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中原地区乃至镇平一度出现了“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不生”的一片凄凉景象。加之隋、唐两个时代,镇平受患于涅水的多次暴涨,镇平疆土完全埋藏于涅水之滨,造成“千里无鸡鸣,白骨蔽平原”的凄惨局面。递至元代,各业虽有所复苏,但又受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的影响,镇平百业元气大伤,各行各业再次一蹶不振,玉雕业也趋沉寂。正如唐代诗人贾岛路过镇平(时称涅阳馆)时的诗作所云:“客愁何并起,暮送故人回。废馆秋萤出,空城寒雨来。夕阳飘白露,树影扫青苔。独坐离客惨,孤灯照不开。”
   四、复兴
   元、明两个朝代,随着中原战争的减少,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北移,百业待兴。尤其是明朝的明洪武(1368—1398)的30年间,大量外籍移民迁入镇平,人口聚增,各行各业呈大发展势头。就玉雕加工业而言,不仅是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且带来了质地变化。首先,无论是玉雕技术,或是玉雕工艺,或是花色品种,或是细腻做工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其次,不仅形成了一种产业、行业、而且又出现来象北京、上海、广东 、甘肃、新疆、辽宁等新兴的主要玉器雕制盛地,涌现和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玉雕精英。他们生产的玉雕制品已开始向东南沿海商人出售,或转卖海外。同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化,人们的经济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玉雕精品由以前的单一“审美”观点观念,开始向“收藏”与“经济效益”并重方向发展。
   据《镇平县志》记载,元、明时代,玉雕技术、玉雕工艺由北京、苏州等地相继传入中原腹地。递至清朝末至中华民国前中期,并且形成一大产业和连锁销售行业,雕制的玉制品不仅成了高层人士的贡品,而且开始走出国门。
   清光绪(公元1882—1908)年间,南阳城内的长春街、察院街经营的玉制品商行,均来自镇平珠宝商们领办。如石佛寺李栗王珠宝商王明甫经营的“兴盛德”、杨营郭洼村珠宝商郭华臣经营的“德法德”、“大发大”玉器商行,皆生意兴隆。中华民国3年(1914年)3月,河南省府在巡按使田中玉的主持下,让镇平玉雕艺人以汉白玉为原材料制作的玉镜、玉帽架、玉挂屏、玉桌屏、玉桌面、玉椅面等玉制品,届时参加了美国在旧金山举办的一次万国商品赛会中畅销一空。同年秋,南阳镇守使吴庆同,看到本县玉雕大使仵永甲雕制的精美玉雕产品后,便派人将仵永甲请到南阳为其雕刻玉器三年。制作有如意钩、偏正花、玉石牌坊、福禄寿星、十八罗汉、双凤朝阳等玉雕精品。民国4年(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时,镇平官吏曾献给一套玉石酒器。袁世凯病重时,又命玉雕大师仵永甲到南阳,为其制作了香炉、化钱炉、元宝、龙钱、凤钱等祭品。袁世凯死后,这些精制珍品全部陪葬于墓内。民国16年(1927),镇平玉器商王明甫委托河南省官吏张学谦,带领印度商人到镇平石佛寺贺营仵永甲家中,买走有独玉玉观音人、罗汉人、济公认、龙钱、凤钱和如意钩等玉制品。此后,镇平玉雕制品名声大振。
   五、衰微
   民国17年(1928年)至建国前夕,镇平受匪患、灾疫、战争的交替冲击,造成交通阻塞、市畅萧条、玉器工艺品销售不畅,使刚刚充满希望的镇平玉雕产业陷入低谷。
   六、发展
   建国后,玉雕产业不仅获得了新生,而且得到了全新的发展。
   五十年代,随着外贸事业的发展,党和国家提出:“应该保护和发展各种工艺美术品行业”指导思想,使玉雕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56年天津进出口公司口岸派出玉器技术员到镇平,以现款收购玉器方式,使镇平雕制的玉器工艺品开始由内销转向出口。同时,为了发展玉器事业,开拓国际市场,出口换汇,国家在技术、资金、原料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玉雕行业发展速度空前。无论是企业个数,还是从业人数有了质的变化。1958年8月 ,创建了镇平县玉器厂,尔后石佛寺、晁陂、高丘等乡镇玉器厂相继建成。雕琢的狮子、罗汉之类工艺品,成为这一时期名优产品。1959至1983年,镇平玉雕工艺品成为天津进出口公司主要贸易伙伴,定期派技术员到本县收购玉器,转销国外。
   六十年代初,处于国家暂时经济困难时期,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已兴办的一些玉器厂被迫下马。六十年代的中后期,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党和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农村政策,逐步恢复了玉雕的生产。这一时期的玉雕工艺品增多,主要有人物、花鸟、炉薫、兽类等产品。
   七十年代,在党和国家“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玉雕业随之得到快速发展。1971年春,镇平县委、县政府派出30多名玉雕人赴天津进出口公司参加全国性玉器协作区会议。特别是国务院〔1973年〕46号文件批转外贸部、轻工部《关于发展工艺美术生产问题的报告》贯彻后,镇平规模不等、形式多样的玉器厂如雨后春笋,得到迅猛发展。以此时期为例,全县玉雕企业发展到139家(县厂1家、社办16家、大队办122家),从业人员达5418人。同时,为了加强玉雕业的管理与领导,又成立了镇平县工艺美术公司,形成有机构、有领导、有管理、有政策的“四有”局面。工艺品由过去较为简陋、单调的品种,逐步提高到造型美观,玲珑悉细腻,花色品种繁茂的全盛时期。仅1974年玉器销售总额达1490万元,成为全省外贸系统第一个超千万元的县。同时,县委外贸局代表县委、县政府出席了国家外贸进出口公司召开的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代表大会,获得锦旗、奖状和与中央领导合影留念的殊荣。
   七、鼎盛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提出的“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结合县情,从实际出发,镇平的玉雕业摆脱了长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模式,结束了长期徘徊的状况,步入了一个多种经济成份共融和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特别是镇平县委、县政府在发展玉雕产业上,从讲究实效原则出发,在技术、原料、资金和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强力扶持,玉雕业呈强劲发展势头,成为县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其税收占全县财政年收入的四分之一;玉器工艺品成为全省出口创汇先进县;连续8年稳居全省县级之首。
   目前,全县95%的乡镇都有玉雕加工业,以石佛寺、晁陂等8个为代表的乡镇,村村可闻雕琢声。据不完全统计,县内国有、集体、个体、中外合资等各种形式的玉雕加工企业有11.1万多家,从业人员20.7万人,销售人员遍布全国各地。镇平发往广州、昆明、深圳、苏杭、青岛、西安、西宁、乌鲁木齐等几十个大中城市的豪华大巴每天有100辆左右,车上七八成都是来往镇平作玉器生意的人。
   在“放开、搞活”政策的指引下,为镇平玉雕工艺品的销售大开绿灯。由封闭式的计划经济管理,步入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拓宽了自由贸易领域,玉雕产业出现了前所少有的好形势,社会知名度空前提高。1993年2月,国家外贸部批准镇平工艺品集团公司为自营出口单位,获得独立的进出口权。1993、1994年,该公司为玉雕个体户出口玉雕产品价值1300万元,退税180万元,从而不仅扩大了县域经济的贸易总额,又保护了从业者们的切身利益。1995年3月,被农业部和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五部门联合命名为“中国镇平玉雕之乡”。
   镇平玉雕产业发展起来了,产品不仅销售国内,而且还远销欧亚等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优势多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玉雕产品的风格上讲,镇平玉雕博采南北之长,既有京津派的雄浑豪放,也兼苏扬派的婉约细腻。造型生动逼真、雕刻精细入微,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中部风格。其代表作有:国家级珍品翠玉“九龙花熏”,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河南厅;独玉“鹿鹤同春”,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双层大型转动翡翠花熏“哪吒闹海”巧用浮雕、透雕、镶嵌技术,玲珑剔透,荣获轻工部工艺美术百花奖。
   其次,玉器的原料使用方面:以国产岫岩、岫玉,南阳独玉为主,还有白玉、孔雀石、水晶、紫晶、兰红宝石、绿松、紫英、金星、人造金星等。还有巴西、加拿大、缅甸、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之地优良玉料。
   第三,在创作设计鹤花色品种方面,是根据口岸销售形势,原料工具,技术水平标准为依托。花色品种由简陋品种发展到人物、花鸟、炉熏、兽类产品,使题材丰富,新颖别致,令人深思,耐人回味。其中,人物类:多取材于古典小说、历史、神话故事。如《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史湘云醉卧芍药茵;《西厢记》中“盈盈听琴”;《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唐僧取经”;《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白蛇转》中“盗灵芝”、“二蛇出山”;《封神榜》中“哪吒出世”、“烽火红诸侯”。历史神话故事有“苏武牧羊”、“梁红玉击鼓”、“十三棍僧救唐王”、“五子闹钟馗”、“牛郎织女”、“天女散花”、“八仙过海”、“十八罗汉山”、“侍女”“妙算”等等。小件产品有:玉镯、烟嘴、烟缸、戒指、小掉坠等应有尽有。

 第四,政府搭台,请进外商,实施“玉雕领唱,经贸合奏”战略。自1993年至今,每年镇平人都要举办“中国镇平国际玉雕节”。节日期间,境外客商纷至沓来,竟相购买玉器珠宝,达到了“办好一个节,走活一盘棋”的目的。

1993年至今,中国镇平国际玉雕节已成功举办13届,通过办节,使镇平声明远扬,而且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美国侨报》、《农民日报》、《河南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给予了充分报道,使镇平的 玉雕工艺品稳居欧亚,俏销国际市场。

第五,实施“市场+基地”战略,营造玉雕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玉雕产业,促进镇平经济快速发展,这对镇平来讲,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

 战地32亩的镇平珠宝玉雕大世界是玉雕珠宝专业市场,每天迎接数千客商,倘若你漫步在这里,随时可领略到“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的仙幻世界。

石佛寺正在崛起的全国最大的玉雕产品集散地——玉雕湾工业区和3个玉雕专业市场,也为镇平的玉雕产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为绚丽多彩灿烂的镇平县创造着永恒的财富。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