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福建省宝玉石协会拟将通过各种活动,联系、牵手、团结像卓凡、邱启敬、刘东等这样的当代著名玉石雕刻艺术家,筹建“中国玉石雕刻艺术发展基金”,奖励玉石雕刻艺术创作领域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工匠。

刘东大师,字开璞,号枕石翁,生于1968年,福建省罗源县人。现为中国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福建省宝玉石协会顾问。曾多次应邀赴海外办个人作品展,在全国各玉石雕刻大展上屡有斩获,个人传略载入《世界美术家传》、《世界优秀人才大典》等。各大电视台和一些著名的网站对刘东大师都做过专题采访,并陆续播出过介绍大师的专题片,如《枕石悟语》、《移情别恋》、《刘东雕塑艺术》等。

刘东大师从事玉石创作近30年,雕刻技法全面、娴熟,其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符号,融合了书画、国学的深厚功底,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哲学意味。他巧妙地应用天工造化的寿山石、黄龙玉、翡翠、玛瑙、水晶等材料的自然美,大胆突破创新,使作品风格多变又独具特色,让人耳目一新且拍案叫绝。在玉石创造中,他倾注了全部的精神和诚意。他根据玉石的形、色、质,巧妙构思创作,每件作品总能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心理震撼,让人们可以想象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与玉石的“心灵对话”。

他将自己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倾注于玉石,他精心地构思雕刻,用真诚而充满激情的艺术精神,赋予了玉石新的生命和价值。他的作品有内容、有生命,有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他将玉石中最美的地方展现出来,挖掘玉石的灵魂,正所谓精诚所至,玉石为开。在雕刻艺术之外,他潜心研究中西方的哲学、美学以及中国的诸子百家等学说,从各种文化中汲取营养。他热衷于在不同的社会层面、不同的生存空间中游走,从中体验、感悟生活的况味,这些都是他最丰饶的灵感富矿。

刘东大师是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物,在做寿山石雕刻之前,他的个人经历可谓是坎坷艰难,由于家境贫寒,初中二年级时,就不得不辍学外出谋生,饱尝了世态炎凉和艰辛,他曾做过搬运工、泥瓦匠,许多脏活累活都干过。后来,他从事的职业更是五花八门,然而无论是画壁画、塑泥像,还是当歌手、做歌舞团的领舞演员,他几乎都是无师自通,并且样样精彩。难怪被业内人士称为“怪才”、“奇才。”

笔者最早听闻刘东大师的名字是在云南保山黄龙玉产地——龙陵县,在黄龙玉雕刻界刘大师是大哥级的人物,是许多藏家和商家以及雕刻师们公认的黄龙玉雕刻第一人。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位才华横溢、直面人生的枕石艺术高人,聆听他的艺术心声吧!

2014年深秋时节,笔者专程从北京飞到福州,在刘东大师的枕石艺术工作室里,在茶香四溢的氛围中,与大师品茗谈心,真可谓是人生一大乐事。刘东大师看起来十分年轻,身材高大健硕,俊朗的面庞充满了艺术家的气质,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完全看不出实际的年龄,也许这就是艺术家热爱自由、浪漫不羁的生活方式与内在精神所致吧。

记者:您好!刘东大师,在没有得见真人之前,有关您的种种奇闻逸闻,我是早有耳闻,今日一见,果然是风度翩翩,颇具古人之名士风流,人如作品,作品如人。我知道您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而且多才多艺,绘画、书法、音乐、台球、摄影……样样精通,您在从事玉石雕刻之前也从事过许多职业,为什么最终会选择雕刻创作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呢?

刘东:我自幼就是个淘气、不安分的孩子,直到开始“玩”寿山石,我才一头栽进去,再也没有退却过,这其中的酸甜苦乐和喜怒哀乐,只有我自己才能体味。在我眼中,寿山石是一位极具魅力的“美女”,爱上她使我的生命充满了激情,爱上她让我的人生色彩缤纷,通过她使我的艺术真正实现了价值。她就像一部天书,等着我去思考、解读、品味,这注定是我一生的追求。

了解寿山石的人都知道,寿山石是通人性的,她和人一样,不可能尽善尽美。石头病了,裂纹、瑕疵充斥其中;石头愁了,色泽暗淡、毫无生气;石头乐了,色彩斑斓、神采飞扬。她牵动我的心,启发我的灵感,触动我的神经,让我的刻刀毫无顾忌地随着我的灵魂游走。每一次的创作,都让我感到无比兴奋和快乐,因为他们都是经过无数次激情碰撞后的产物。我有时像医生,仔细地除去裂纹,让她健康起来,再经过一番构思和雕琢,赋予她新的生命;有时又像伯乐,在人们不屑一顾的石堆中,找出那么一块,给她注入新的活力,化腐朽为神奇。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我倾注情感的“爱人”,每一次的忍痛出卖,都让我无奈、自责,我知道这种感觉还将持续下去……

记者:忍痛卖出自己的“爱人”的确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但这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其实只要这些作品最终有一个合适的归宿,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您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说过,寿山石雕是您选择的最佳表达方式,但您现在的作品主要以黄龙玉为主,这算是“出轨”,还是“移情别恋”呢? 

刘东:这个问题问得好!其实我向来就是一个“花心”的人。“出轨”是偶一为之,还可以回到正确的轨道,可以理解和原谅;“移情别恋”则是改弦易辙,有了另一个“爱人”。 

我从事玉石雕刻近30年,曾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材质,例如:竹木、寿山石、玛瑙、翡翠、珊瑚、白玉等,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只能选最好的、最理想的、最适合你的。我内心依然对寿山石情有独钟,无论从形、质、色哪一个方面来说,寿山石都堪称极佳的雕刻材料。但随着我更深入地实践与思考,我一向钟情的这位“爱人”,似乎也有所欠缺,一是硬度不够,不太合适作饰品;二是资源的日益枯竭,上乘石料价高量少,给予艺术家的创作空间也越来越小。我曾试图寻他山之石,取而代之,却难以如愿。直到2009年夏,在云南昆明泛亚石博会上,我对黄龙玉一见钟情。这至尊、至贵、至吉、至美的玉料,似乎正是应和了“盛世兴、美玉出”的古语。以我之见,凡大美者皆难以言表,黄龙玉之美包罗万象,不胜枚举,令人目不暇接。黄龙玉品种丰富、色彩艳丽,其变幻莫测的形、色、质,对创作设计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面对一块黄龙玉,我最多的时候想了八九个方案,画了十几张设计稿,并乐此不疲,足见其魅力。每当有灵感迸发,我甚至会忘情地浮一大白,为之热泪盈眶、手舞足蹈。面对如此“爱人”,移情别恋也属理所当然。

近几年来,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黄龙玉,为此手机关机,断绝所有的社交活动,朋友抱怨、家人无奈,而我则置之不理,一心只恋着我的这位“爱人”。黄龙玉之所以会令我痴迷、令我沉醉、令我感动莫名,只因她拓展了我的哲学思想,提升了我的美学感觉,激发了我的艺术灵感,充实了我的人生乐趣,丰富了我的生命色彩,微此玉,吾谁与归。

记者:您初见黄龙玉时的感觉就像纳兰性德的诗中所言: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切都是那么完美。黄龙玉的材质之精、色彩之美,让您欣喜若狂,其无限的想象空间为您迎来了又一个创作的高峰。您转向黄龙玉雕刻,犹如18世纪的意大利人郎世宁来中国宫廷画中国画,他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他还将欧洲的绘画技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使得清代的宫廷绘画带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现出不同于历代宫廷绘画的新颖面貌和独特风格。想当初,黄龙玉中大量的玉雕作品,完全是复制前人,毫无创意可言,仅靠玉质本身的美受人青睐。而您创作的黄龙玉作品一扫世俗之气,大胆创新,立意高远,黄龙玉雕刻界有了像您这样的大师,真是黄龙玉之幸。请您谈谈您的第一件黄龙玉作品的创作心路吧。

刘东:2009年,在云南昆明泛亚石博会上,我第一次邂逅黄龙玉,就买了很大的一块,规格大约是1750px×1500px×500px。当时,远观之下,我就被这块玉料所吸引了,因为远远地看过去,材料上有一个一个的小小的突起,就好像雕过一样。灵感如电光火石一般,在脑海中闪现,我马上让我弟过去谈价钱,无论如何也要买下来。这块玉料就是我后来创作的第一件黄龙玉作品——《众志成城》。看到材料就能产生灵感,这种幸福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应该说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爱上了黄龙玉。这件作品原来的题名为《威武之师》,我把材料上一个个的小突起,按分层透视之法,远则虚,近则实,雕刻成战国时秦国的成千上万的士兵。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并一跃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这个题名有点穷兵黩武的意思,所以经过再三考虑之后,改为现在的题名《众志成城》,比喻只要民众团结起来,就有无穷大的力量,像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这个题名对时下的民族团结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反映了一种正能量。 

记者:是您让美丽的黄龙玉与人文精神及艺术创作有了精彩的融合,极大地提高了黄龙玉的文化艺术价值。您的作品使冰冷的石头变成了一个个有生命的艺术品,带给我们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您说艺术创作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要关注作品内在的价值、内在的张力,才能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爆炸式的震撼,如此高难度的要求,您是如何做到的?

刘东:我给你讲个故事吧!记得在上海有一次展览,我做了一件作品,我没办法命名它,我用一个很破的提琴作为一个架子,然后把提琴里面挖空,它的边缘用火烧掉,烧得黝黑,然后把一个雕好的美女放在提琴里面,但是我没办法给它命名,我就很暧昧或者说模棱两可地取了一个名字《琴人》,后来改为《情有独钟》。在这个展览会上很好玩,第二天,有个中年妇女,差不多40来岁,她一直站在这件作品前,看着看着泪流满面,然而她始终就在那里徘徊,后来她忍不住问,你是作品的作者吗?我说我是,她说我感谢你,我说为什么?我感觉莫名其妙,她说你让我做了一个选择,我躲在如此破败的一个情感世界里面不出来,我多痛苦啊!我明天就答应他离婚。第四天,来了一位美丽的少女,也站在这个作品面前,久久不愿离去,悄悄地落泪,因为是个小女生,比较羞涩,我就主动去问她,她待了一会儿说,我好傻,我就像琴中的这个人,人家不喜欢我,我还一直躲在里面不愿意出来。后来我了解到,这位女孩因为失恋,她看到这把琴,她理解了,情已如此破碎,我还躲在里面干什么。

我一直这样认为,创新对艺术家来说就是他的生命,重复创作已有模式,甚至重复自己都是很可悲的。在寿山石雕刻方面,我们现在看到一个迷局:整体的工艺是越来越精湛,艺术性却越来越边缘化。我历来倡导大胆尝试,把一些很有创意性的作品推向市场。在创作上不能只追求工艺上的完美,而应注入更多的个人思考,例如人生态度,社会价值观念等。我承认有的作品是失败的,但是我的创新思想绝对是正确的。几十年前,我搞创作的时候,人家说刘东怎么会这样雕,好好的石头雕得四不像。但现在我选择的变革和创新之路渐渐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并得到了许多评论家和藏家的赞赏。不断地打破自己,重塑自我,这种感觉就好像艺术上的重生,是会上瘾的。 

记者: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就如同厨师炒菜,原料要好,调料要丰富,炒出来的菜才美味。很多人说雕刻只要有技艺好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一个雕刻艺术家如果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对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对传统文化的把握,那么他所创作的作品肯定是空泛的、浮浅的,没有内在的灵魂,刻得再逼真也没用。最近您的枕石艺术展厅和交流会所以及工作室在瑞丽金星石木文化城内亮相,如此大动作,是不是表明您在创作方面又有新的转向?为什么会选择在瑞丽发展呢?

刘东:我很多身边的朋友都希望我能尝试一下翡翠的雕刻。最近,机缘巧合下我来到了瑞丽,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地方,因为我看到了瑞丽的前途。五年前我曾经来过瑞丽,那个时候这里给我的感觉是不适合创业的,但现在不一样了,高速公路的通车,使交通变得极为便利,再加上瑞丽生活节奏慢、安静和宜人的气候,可以让我有更多时间的去思考,可以静下心来去做艺术。此外瑞丽有着独一无二的翡翠源头的优势,政府方面对翡翠行业的支持力度也较大,天时、地利、人和兼具,我认为来这儿的时机成熟了。

我说过我是一个“花心”的人,但“花心”不是我的错,是天工造物的翡翠之美吸引了我,从翡翠传入我国,到清中期开始盛行,传统的玉雕手法均被继承到翡翠雕刻之中。作为一种硬玉,翡翠最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玉质、玉色、玉感、玉纹、玉瑕都是变化最多的,即使在同一块玉料上,也常常会有很多莫测的变化,怎样将翡翠原料本身的美感淋漓尽致地发掘展现出来,使一件璞玉经过雕琢成为出神入化的艺术品,是翡翠雕刻的关键所在,我希望能在翡翠上呈现我的创意和思想。入驻瑞丽,是我事业的新起点,也将是我艺术生涯的新起点。记者:您真是一位求新求变,永远都在寻求真理,永远都在挑战自我的大师,我相信在您的带领下,枕石艺术工作室会越来越好,您的玉石雕刻之路也会越走越宽阔。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